二戰結束後,隨著坦克裝甲技術和反坦克手段的進步,單純依靠裝甲厚度提升防護性能的重型坦克走到了盡頭。20世紀60年代開始,由各項性能和指標更為平衡的中型坦克發展而來的主戰坦克成為了各國裝甲部隊的主力裝備,防護性能和火力有限的輕型坦克只作為特殊裝備在一些地形條件較為特殊的環境下被少量裝備使用。

隨著空心裝藥破甲彈、動能穿甲彈以及高膛壓坦克炮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反坦克平台的多樣化。20世紀70年代開始,各國主戰坦克也不斷向重型化發展,雖然各種復合裝甲和反應裝甲的出現使得現代主戰坦克不需要像早期重型坦克那樣單純依靠提高裝甲無物理厚度來增強防護性,但在各種反裝甲武器和彈藥的逼迫下,各國主戰坦克裝甲厚度還是不斷提升,據稱某型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物理厚度已經達到了1000㎜(請注意是物理厚度而非等效厚度)。有賴於坦克動力系統的進步,現代主戰坦克60噸級的身量也能有效保證火力、防護和機動性方面的平衡。

以目前的趨勢來看,在坦克裝甲和反坦克武器及彈藥這一對矛盾的競爭中,矛的技術進步幅度很顯然優於盾。坦克厚度的增加所帶來的防護性能的提升再一次失去了實際意義,被動裝甲讓位於主動裝甲將會是必然。未來主戰坦克對比現代主戰坦克或許在重量上會大幅度輕量化。但必須說明的一點是,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主戰坦克依舊要依靠重型披掛立足戰場。朋友們不用糾結,彈痕說的未來坦克的輕量化是需要解決主動裝甲技術問題之後,就像20世紀30年代中期,噴氣式戰鬥機作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在解決發動機推力和可靠性問題之前,並不能勝任作為戰場主力的作用是一樣的。

現代高膛壓火炮發射的大長徑比重金屬穿甲彈在2000米的交戰距離上對於60°著角的均質裝甲的穿透深度大約在700-850㎜左右,而以電磁炮為代表的新型火炮的彈丸動能將會更大,即使電磁炮技術在短時期內無法應用於戰場,各國140㎜級別的坦克炮在技術上也已經足夠成熟,。除專用的反坦克火炮以外,各型串聯彈頭破甲彈、以飛機、各型壓制身管火炮等平台為載體的反坦克靈巧彈藥對坦克的威脅也極大。這些武器和彈藥配合先進的傳感器技術,往往尋找坦克最為薄弱的頂部、側面作為攻擊目標。而坦克動力系統,無論是柴油發動機還是燃氣輪機的潛力挖掘已經接近極限,在現有體積下要實現更大功率輸出已很難實現。這就意味著坦克要在保持高機動性的前提下以提高自重為代價提升防護水平,必然會導致總體體積的進一步攀升。

而坦克體積的攀升必然又會導致受彈面積增大以及戰場特徵的增加,如果彈痕的表述過於生澀,那麼讀者可以自行腦補遠遠望去就跟一座小山一樣的坦克出現在戰場上是個什麼情景。如果是在工業時代早期,這樣的造型或許有幾分視覺衝擊力,但在現代戰場條件下則意味著遭受敵方打擊的可能性呈指數上升。當然,如果用於作戰的對象是缺乏有效反坦克手段的非正規力量,這些倒不是問題,可對付這樣的敵人現有的坦克在各項指標性能上已經足以夠用了,即使存在一定的短板,經過特殊改裝也足以滿足作戰要求了。而現代個主要坦克使用大國所說的未來趨勢都是針對擁有完備反坦克作戰的目標而言的,說到這裡大家想必已經明白了吧,各國未來的坦克發展思路,依舊是著眼於與實力強大的正規力量進行作戰。

根據現有的實驗數據來看,未來用於坦克使用的電磁炮發射的彈丸初速可達2000—4000m/s,彈丸動能可達30—60MJ,在3000米的交戰距離上極限穿深約為1000㎜左右。這使得坦克裝甲應對的挑戰會進一步增大,然而凡是都有兩面性,如果未來電磁炮技術能夠得到應用,那麼說明電磁炮已經解決了坦克車載儲能問題,這也就意味著電磁裝甲應用具備了可行性。

在之前的文章中彈痕已經介紹過,電磁裝甲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利用電磁場彈射被保護板攔截來襲彈藥,另一種則是電磁場直接作用於來襲彈藥,干擾彈藥運行路徑以保護坦克車體不受損傷。電磁裝甲本質上是一種坦克主動防護系統,相比於現有的硬殺傷主動攔截系統相比,電磁裝甲作用的持續性更強,防護範圍更全面,不存在攔截彈藥用盡之後無法作戰的尷尬,這使得電磁裝甲可以成為坦克的主要防護系統,而現有的大部分主動攔截系統,如俄羅斯的「競技場」主動攔截系統只能作為輔助設備使用。

正是由於主動防護系統在性能方面還有待完善,現代坦克依舊需要重裝披掛才能立足戰場。因而看不到坦克輕量化是未來趨勢是短視,但想著現在就開始給主戰坦克減重那是開玩笑。主動防護裝甲系統的完善離不開各種功能不一,性能可靠的傳感器,因為對來襲彈藥的識別、預判都需要藉助於傳感器,比如主動攔截系統需要判斷來襲目標的彈種、初速、方位、角度等數據,以判別是否啟動攔截系統以及從在何種距離、角度進行攔截。

成熟的車載傳感器配合與之配套的微電子技術除了能應用於主動攔截系統,同樣也可以火炮的操控、彈藥的裝填以及同無人戰鬥車輛等目標的聯通。這樣,未來坦克不僅可以真正實現裝甲的輕量化,也可以依靠真正可靠的無人炮坦實現整體結構的緊湊化,同時,坦克可以依靠與之配合作戰的無人戰鬥車輛完成遠程偵察、襲擾等作戰任務。既然都已經可以遠程操控無人戰鬥車進行作戰了,順帶操控無人機也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如果再加上同其他單位的情報、數據共享,坦克甚至能夠承擔一定的對空反無人機、直升機作戰任務。可以說,未來的坦克將會擺脫現在單一作戰平台的樣式,向著合成化作戰平台的方向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99064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