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和中國在邊境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後,印度便將軍事改革的日程提了上來。
就在本月初,印度陸軍新發布了《2018年陸戰原則》,這其中除了強調中巴在邊境上的「威脅」外,最吸引媒體眼球的還是印度陸軍的一項「重大舉措」。

印度坦克部隊
印度軍方的高層已經批准所謂「一體化作戰單位」,即合成旅。每個旅由5至6個營組成,人數在3000人以上,由一名少將負責指揮,每個合成旅編制內步兵、裝甲兵、炮兵、防空兵和支援部隊一樣不少,此外還可以得到武裝直升機的空中支援。按照印度的構想,此舉可幫助印度軍隊在未來戰場環境中作出有效和強有力的軍事反應。
印度要進行師改旅這種做法倒也是順應時代潮流。戰爭是檢驗一支軍隊是否合格的最好的試劑。本世紀以來,在經歷伊拉克戰爭、俄格衝突後,美俄這兩大軍事強國都加快師改旅的步伐,此外也得到了其他一些國家的效仿,韓國也在今年的10月份宣布將斥資上萬億韓元,來推動軍隊「師改旅」的計劃。由可見師改旅已成為各軍事強國中一個「認同點」。畢竟,隨著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戰爭已經不再依靠人海戰術了,相比之下,靈活性,戰略機動能力被擺到了更高的位置,編制在龐大,如果「動不起來」也是花架子,旅這種編制兵力配置適中,又比師級編制更具有靈活性,自然成為理想的作戰單元。
印度這次把改革的手術刀對準陸軍編制,雖然下刀點找的不錯,但改革可從來不是靠耍嘴皮子,就能辦到的。
在去年的發生的時間中,印度雖然嘴上很硬,對外宣稱自己「占了大便宜」。但內心不免對解放軍變化刮目相看。從2015年起「合成旅」這個詞,就經常出現在關於解放軍的相關報道中。去年,印度也發現了解放軍最新組建的合成化作戰單位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內心深知,面對這種新型作戰單位所帶來的挑戰,自家那些山地步兵即便再怎麼驍勇善戰,血肉之軀也難敵合成旅的鋼鐵洪流,和暴風驟雨斑的火力覆蓋。在當時,整個印度北方的山地軍只有1個坦克團,區區45輛T-72坦克,這個數量還不及解放軍一個重裝合成旅的一半,在質量上也存在較大差距。

解放軍新組建的合成旅亮相高原
雖然印度軍隊的坦克和裝甲車總數量不少,但是由於落後的編制,難以和其他兵種形成合力。必定使作戰能力大打折扣。
可是,改革好比愚公移山,可印度軍隊存在的頑疾很多,這座「大山」可不那麼好搬。咱們暫且先拋開建立合成旅這個話題,在現代戰爭中後勤保障力量必不可少。印度坦克多,可相應的保障車輛和搶救車輛卻少的可憐,坦克難以得到「輸血」,只有「放血」份了。印度信誓旦旦的宣稱要建立強大的遠洋海軍,可海軍連一條遠洋綜合補給艦都沒有,又何談遠洋呢。

印度連炮都不靠譜
合成旅最大好處之一,就是提升了部隊的補給能力,不過這也對部隊裝備的統一化,制式化提出了要求。就拿印度軍隊中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來說吧。槍枝是士兵的生命,也是熱兵器時代下最基本的作戰武器,可印度軍隊的槍卻是五花八門,俄羅斯的、以色列的、英國的、德國的、瑞士的、國產的次等貨……數不勝數。這意味著後勤部門需要準備好幾十種彈藥,合成旅兵貴神速,光子彈這一條就夠印度後勤部門喝一壺的了。如今的解放軍經過了幾十年的建設,部隊早就做到裝備制式化,統一化。組建合成旅自然就要比印度省力的多。

一張照片里好幾款槍,這樣的景象也是沒誰了
在當年,志願軍在出征前,手中的傢伙也稱得上是「萬國牌」,在當時志願軍的武器有來自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的110多種型號,為方便後勤保障,整合戰鬥力。當時的志願軍按照武器的型號統一調配,以師、團為單位集中使用,像38軍就變成了「日械軍」,40軍就變成了「美械軍」。此舉減輕了後勤部門不小的壓力。目前來看,印度與其說要學解放軍建立合成旅,倒不如先學學60多年前的志願軍,就算沒能力給所有官兵都配上統一的、稱手的傢伙,起碼先把一個旅的槍弄一樣了再說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