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非洲的盧安達出現了紅箭-9A飛彈的身影,這是紅箭-9系列飛彈為數不多的外售記錄,因為此前紅箭-9飛彈的設計特性,主要是適合中國軍隊,而不是針對國際市場。
比如,紅箭9必須採用穩定的發射平台才能保證精度,如果要購買飛彈的話就必須連發射車也一起買,而且不能在直升機上發射,對於很多的國家來說,這樣的要求顯然是有點苛刻。

紅箭9
相比之下,雖然美軍的陶氏飛彈還用的是導線,但至少發射平台上還不受到任何方面的限制。

另外,由於夜間使用時,紅箭-9的側角儀使用的是紅外模式,對於很多如T-90那樣裝備了窗簾類似的紅外干擾器的坦克,紅箭-9飛彈就很難命中目標。這兩個因素就導致很多國家不適合使用紅箭-9。
當然,紅箭-9隨後也進行了改進,目前我軍自用的紅箭-9改型相比於最初的版本要先進很多。不但通過改換制導方式克服了發射平台的問題,同時通過加裝曳光彈做特殊紅外處理的方式,夜戰能力已經能擺脫紅外干擾器的干擾了。這樣的改進也安排在了更早的紅箭73C/D和紅箭-8B上。


同時,我軍目前也在換裝更為先進的紅箭-11反坦克飛彈。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紅箭-11上演了一出絕活:兩發飛彈在不到1秒鐘的時間內連續發射,首彈採用的是串聯戰鬥部,後彈採用的是破甲,並且命中了靶標上的同一個點。

雙聯裝的紅箭-11
這種作戰方式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了擊穿目前大多數披掛這主動防禦系統的主戰坦克。目前,各國的主戰坦克都非常重視主動防禦系統。如俄羅斯T-14坦克的"霞石"系統和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的"戰利品"系統。

M1A1的主動防禦
同時,美國在今年的出口方案中,也要求所有到歐洲的坦克都必須裝上主動防禦系統,以應對日趨成熟併到處擴散的高性能反坦克飛彈的威脅。

典型的主動防禦系統的原理就是通過探測裝置獲得反坦克飛彈的運動信息,然後計算機進行精確的計算,命令攔截彈發射破壞反坦克飛彈。而紅箭-11的第一發就是通過串聯戰鬥部破壞主動防禦,然後第二發實施常規的破甲擊穿。

連續發射的時間間隔當然是越小越好的,畢竟留給主戰坦克的反應時間會少很多,如果時間太長,第一發飛彈即使局部的破壞了主動防禦,坦克也能通過調整姿態拿其他方位抵禦二次進攻。
而對於主戰坦克而言,極短時間內同一位置受到兩次反坦克飛彈的攻擊,基本上是反應不過來的。有人認為這種作戰方式太過土豪,但主戰坦克+主動防禦系統的國際市場的價格應當在400萬美元上下,相比之下飛彈還是便宜的多了。

紅箭-11串聯戰鬥部
紅箭-11系統能同時指揮兩發反坦克飛彈,在於其引導方式更為先進。傳統反坦克飛彈都是通過測量,計算,指令的方式引導飛彈。測量主要是側角儀,測量飛彈河目標之間的角度差,然後計算機計算出數據,由雷射導線,毫米波等等方式傳輸出去。其中雷射的方式最為先進。但是雷射指令也分為很多種,如雷射指令制導,雷射駕束制導,雷射半主動制導等等。雷射指令制導就是把修正指令以雷射的方式傳送到飛彈的尾部接收器上,然後指導飛彈奔向目標。雷射駕束知道就是框定一個飛彈的活動範圍,飛彈始終在這個區域內活動,雷射半主動指導就是把雷射接收器安裝在導引頭上,雷射到達目標之後形成反射,然後被飛彈彈頭的雷射接收器接收到,然後使飛彈自動的向目標修正。

紅箭12則是更新的發射後不管飛彈
此前我軍的大多數的反坦克飛彈都採用的雷射指令制導,因而不具備同時指導兩枚反坦克飛彈的能力。而紅箭-11更有可能採用的是復合制導的方式,前飛彈採用的是半主動,後飛彈採用的是雷射駕束。
此外紅箭-11彈體採用的是鎂稀土合金,彈體更輕,能裝更多的戰鬥部。連續發射時,前飛彈破壞主動防禦,後飛彈擊穿裝甲,大部分主戰坦克即使披掛了反應裝甲,也是招架不住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98253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