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西方巨頭,仍然鬥不過一個華為,美國背後使絆

wang qi ...| 2018-12-17| 檢舉

一、華為發展初期

華為公司成立於1987年,成立之初,是一家香港公司的銷售代理,主營交換機產品,兩年之後,華為開始自主研發交換機產品,1990年華為開始向企業推廣自主研發的交換機產品,並在中小企業當中,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之後華為又開發了數字程控交換機產品,1995年華為成立智慧財產權部門,並在北京建立研發中心。

1996年華為與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和記黃埔,簽訂銷售服務協議,為其提供網絡解決方案,並成立上海研發中心,同年華為進入俄羅斯市場,並花了三年時間,為莫斯科與西伯利亞鋪設了3000多公里的光纜,2001年,華為已經跟俄羅斯簽署了上千萬美元的電信設備合同。

三家西方巨頭,仍然鬥不過一個華為,美國背後使絆

華為的交換機產品

2002年華為海外市場銷售額超過5億美元,並在歐洲設立了財務中心,風險控制中心等部門,還在美國、印度設立了研發中心,加入了國際電信聯盟組織,並在德國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首個2g/3g混合基站商用。

二、與思科交手,被美國市場排斥

2002年,華為在參加美國亞特蘭大通訊產品展上,被當時的思科總裁錢伯斯遇見,在看過華為的通訊產品之後,錢伯斯當即把華為列為第一競爭對手,並於2003年向美國法院遞交了針對華為的專利訴訟,並發動媒體攻勢,想一舉扳倒華為。

三家西方巨頭,仍然鬥不過一個華為,美國背後使絆

美國思科公司

華為通過和3com成立合資公司,並找來史丹福大學的數據網絡通訊專家,證明自己的產品沒有侵犯思科的專利技術,思科公司找不到實質性的侵權行為,被迫與華為何解,但事情並沒有因為和解而結束。

思科雖然無法用專利訴訟戰勝華為,將華為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但思科可以利用其它非市場力量,將華為的通訊設備,排除在美國電信核心供應商名單之外,錢伯斯曾說過,美國就是思科的後院,誰也別想染指。

三家西方巨頭,仍然鬥不過一個華為,美國背後使絆

華為在歐洲的推廣宣傳

華為今天的處境,可以說跟思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相反華為跟美國其它的網絡設備商,一直有著不錯的合作關係,華為曾經想收購美國的3come網絡公司,美國摩托羅拉通信設備公司,美國3leaf伺服器公司,但均被非市場力量阻攔在外,而且美國思科公司近期很是反常,非常顧慮員工的出行,特別是前往中國,這不是做賊心虛,是什麼?

三、挑戰歐洲愛立信,電信設備市場龍頭地位

2004年華為與西門子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td-scdma技術,並與中國電信合作,為國家主幹網提供優化,還獲得了荷蘭供應商、沃達豐、英國電信等企業的訂單,還為泰國提供全國性的CDMA2000網絡建設。

三家西方巨頭,仍然鬥不過一個華為,美國背後使絆

愛立信公司

2006年華為與摩托羅拉合作,在上海成立研發中心,隨後還與美國安全軟體公司賽門鐵克成立合資公司,2009年與愛立信在歐洲共同建造4g lte網絡,並在2010年超越諾基亞西門子和阿爾卡特,成為僅次於愛立信的第二大通信設備供應商。

四、華為智慧型手機崛起

2012年華為發布了第一款,自主研發的四核處理器手機產品,並推出了emui系統,2013年華為成為5g網絡的主要推動者,發布了5g網絡白皮書,還與全球20所高校合作,2014年華為在全球九個國家建立5g創新研究中心,同年智慧型手機出貨超過7500萬。

三家西方巨頭,仍然鬥不過一個華為,美國背後使絆

華為新品手機

2015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華為專利申請位居榜首,同年,智慧型手機發貨超1億台位列全球前三,2016年華為位居中國民營企業排行榜榜首,世界500強企業第50名,

五、三家西方巨頭,仍然鬥不過一個華為,美國開始背後使絆

2018年,如果從產品線布局來看,一個華為=蘋果(手機)+高通(晶片、5g)+愛立信(電信設備)+思科(路由器、交換機),可能還不夠,華為還有AI處理器晶片、伺服器晶片、超級計算機、雲服務、自動駕駛技術等。

三家西方巨頭,仍然鬥不過一個華為,美國背後使絆

華為5g基站

如果從體量上來看,高通+思科+愛立信仍然不敵一個華為,華為年營收1000億美元,而且還在持續增長,高通年營收200多億美元,最新財報顯示虧損48億美元,並開始裁員,思科年營收480億美元附近,2014年裁員6000人,之後陸續都有裁員的消息,最高時超過萬人,愛立信2017年更是裁員17000人。

華為的強勁增長,與西方巨頭的隕落形成反差,如果依靠正常的技術和商業競爭,華為幾乎可以用無敵來形容。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9804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