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極圈是地球上的極賽地區之一,即使有綠色也通常是生長在極圈外緣的低矮灌木叢。然而最新研究顯示,隨著全球變暖的發展,這些原本低矮的植物開始長的越來越高,同時原來生長在低緯度的植物也開始向高緯度遷移。
儘管這些植物的變化已經受到密切的關注,但這種變化將如何影響生態系統和碳循環還有待考證。過去30年間生態系統的變化進行得非常快,但目前還不能把這種變化和這些植物的變化確切地聯繫起來。有一種比較站得住腳的說法,高大的植物能夠承接更多的雪,這些落在植被上的雪對於地下的土壤有一定的「保溫作用」,使得土壤在冬天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結冰,土壤也就有更多機會釋放更多的碳。

來自德國氣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植物高度的增加不僅發生在少數幾個地方,幾乎遍布整個北極圈的凍土帶。世界上30%至50%的土壤碳被儲存在北半球的永久凍土中,如果這些植被的變化真的影響到土壤中碳的釋放,這將對全球碳平衡造成極大的影響。
研究人員指出,全球變暖除了導致北極原生植物高度的增加外,還導致其他高大的也開始向更高緯度地區蔓延。本來白茫茫的北極地區,能反射更多的太陽光,當高大的植物向高緯度地球蔓延後,北極地區變得「綠意盎然」,整體色調變暗,被反射的太陽光減少了,還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能。

北極圈的植物長得越來越高,這種現象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人類向大氣排放的碳,地球有可能十倍還回來。很顯然,「綠意盎然」的北極圈對人類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你覺得呢?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