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海航行自由行動日趨頻繁
正當中美關係圍繞貿易爭端通過加征關稅所展開的貿易戰如火如荼地進行的時候,美國軍艦在南海又實施了新一輪的航行自由行動。
9月30日,美國海軍「迪凱特」號飛彈驅逐艦在南中國海巡航過程中進入我南熏礁和赤瓜礁12海里以內的水域航行,實施其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從而使得美國今年在南海的航行自由的次數達到了4次,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在南海針對中國的航行自由行動總數達到8次之多,與歐巴馬執政期間美國的南海航行自由行動累計4次相比較,不到2年時間就翻了一倍。

美國海軍「迪凱特」號飛彈驅逐艦
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在南海針對中國的航行自由行動呈現出頻率高、範圍廣、參與國家多的特點。就頻率而言,大概每兩個月一次,如2017年一共進行了6次(其中2次未對外公開);
就範圍而言,其航行自由行動範圍不僅覆蓋南沙我控全部島礁,而且頻繁進入西沙領海基線,今年一月還首次進入中沙群島的黃岩島附近海域實施航行自由行動。
受美國航行自由行動的誘惑和鼓舞,美國的盟友也紛紛加入南海軍事行動的行列,日本、澳大利亞、英國、韓國等國要麼單獨進入南沙爭議海域,要麼步美國的後塵亦實施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如英國和韓國9月份就在西沙進行航行自由宣示,未經中國政府批准擅自進入西沙領海基線。

美國「航行自由行動」的由來
美國的「航行自由計劃」是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談判末期,為對抗新的海洋法制度和為確保美國軍事力量在全球範圍空海域的行動自由而指制定的。該計劃最初於卡特政府時形成,主要通過外交和軍事手段挑戰美國認為的「過度海洋主張」,以此掌控全球制海、制空權,保護美國的全球利益,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
近年來,美國航行自由行動的頻次和範圍都大幅增大,其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針對性「航行自由行動」的國家和地區目前大概超過20個。自2015年10月27日,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拉森」號進入我國南沙群島渚碧礁附近海域首次進行公開挑釁性巡航以來,中國已經成為美國航行自由行動的主要目標國,而南海也已經成為美國實施航行自由行動的主要海區。

中國是南海最大的沿岸國和南海諸島真正的主人。南海是中國國家安全的天然屏障、重要的海上戰略通道和實現海洋強國戰略的必爭、必保之海; 然而由於地緣政治因素,以及中國崛起所引發的國際秩序的演變,在美國看來,控制南海、扼守南海和維持在南海的軍事存在,防止「南海落入中國人手中」,是維持其戰後形成的以雙邊聯盟為基礎的亞太主導權和海洋霸權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美兩國在南海的較量和爭奪是結構性的、戰略性的和不可調和的,所以美國在南海以航行自由為主要抓手的針對我國的軍事行動不僅不會停止,反而會日趨強硬和激烈。
保持定力,加速提升塑造南海局勢的能力
可以預見的是,在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中國在南海方向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堅定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前提下,維持南海形勢總體向好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周邊環境。我們應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解決分歧」,按照「親誠惠容的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深化同周邊國家關係」等重要方針政策,統籌中美、中國—東協及中國與其他聲索國「三大關係」,處理好國際與國內、維權與維穩及大國與周邊「三對矛盾」,圍繞島礁後續建設、推動海上合作及「準則」案文磋商「三大任務」,穩定南海形勢、塑造南海秩序。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從構建基於規則和機制的地區秩序的長遠考量著眼,有所作為。
首先,通過積極考慮「準則」具有法律約束力、賦予「準則」調解除領土爭議和海洋管轄權爭議之外的一些具體海上糾紛的功能等,積極推動「準則」案文磋商。
其次,隨著我國的島礁設施部署進一步推進,除部署必要的足以應對美國及其他域外國家的航行自由行動軍事設施之外,還可加大民事設施建設力度,以向國際社會提供海上救援、助航設施、漁民漁船救助和補給等公共服務產品。
最後,還可以「泛南海經濟合作圈」構想為載體,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總抓手,推動環南海海洋旅遊、海上設施聯通、海洋事務、人文社會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互信,化解分歧,為南海問題的最終解決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進而實現南海地區的長治久安。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