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雖然美國太空人在1969年就登上了月球,但是月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月球表面被一層厚度不等的塵埃、岩石等物質覆蓋,比地球上的沙漠還要荒蕪。

在1972年最後一個太空人離開月球之後,人類再也沒有登陸過月球。在月球上提取能量非常簡單,因為月球上的一天相當於地球的14天。月球上沒有雲層,太陽能電池可以產生大量的能量。月球上還有豐富的礦物質和金屬,能用於建造大型的空間站。但是要實現這一切,必須先有人在月球上定居,建造城市,發掘水源和製造空氣。

1998年,空間探測器「月球勘探者」在月球的南極和北極地區檢測到大約3億噸的冰,這也許是彗星和月球相撞產生的。科學家認為在彗星和月球相撞的過程中,大量的冰塊散布到月球的表面,並最終保留在南北兩極的凹地中。

月球的這些冰塊對於人類未來的探月之旅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冰塊可以幫助人類在月球上生活,人們可以直接在月球上獲得水源。另外,從冰塊中還能提取氧氣和氫氣。科學家預計,從月球上的冰塊中足夠提取100萬次宇宙飛船飛行所需的燃料。由於月球的引力較弱,宇宙飛船起飛所需的燃料遠遠少於從地球上起飛所需的燃料。當人類能夠用月球上的冰塊製造出大量的火箭燃料時,月球就有可能成為整個太陽系的「起飛場」。

對於人類來說,建立月球基地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某些科學研究在地球上很難進行,例如研究宇宙中的微弱射電,因為這需要避開廣播電台、電視台和其它電力設備的干擾。而月球的背面始終是背對著地球的,如果將射電望遠鏡安放在這裡就可以避開地球上的各種干擾。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探月和登月計劃正在有序進行。我們何時能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何時能夠打開通向外太空的窗口,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實現這一歷史壯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9536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