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曹操墓新進展 男性遺骸獲確認是曹操

John| 2018-03-25| 檢舉

曹操高陵全景。

高陵被藍色圍擋擋住,講高陵建成博物館。

(北京25日綜合電)曾備受關注的曹操墓有新進展。中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發布曹操高陵

(俗稱曹操墓)2016-2017 年度考古發現,確認找到曹操遺骸,而高陵陵園及相關建築遺跡的存在,

也說明高陵並非如文獻記載,即曹操生前吩咐要完全「不封不樹」。地面建築只不過是有計劃的拆除。

另外,曹操主墓旁邊發現了一個小墓穴,專家認為,或是曹操長子曹昂的衣冠塚。

主持此次發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立剛說:「這些證據都證明曹丕未遵循曹操『不封不樹』的遺囑,將父親薄葬。」。

考古隊之前公布的信息,在曹操墓墓室內發現3具遺骸,專家鑒定認為:其中的男性可確定為曹操;而另兩位女性身分未知,

一名50歲左右,一名20歲左右。而據《三國誌﹒魏書﹒后妃傳》記載,曹操夫人卞氏是合葬進曹操墓的,而卞氏死時70歲左右。

這一直是個不解之謎。如今,謎底有望被揭開。

新考古發現,M2大墓東側各有9個南北走向的方形柱礎,自西向東延伸。從布局和尺寸看,這些柱礎不屬於東部建築的柱網,

而是將建築分成南北兩區,且兩列柱礎向東延伸形成一條通道。這一通道位於墓前地面上,與墓道位置相對應,

「根據上述特徵判斷此處應為高陵神道。」

周立剛說,此次發掘揭露的遺跡,確認了高陵陵園及相關建築遺跡的存在,這些建築遺跡的發現也說明高陵並非如文獻記載的完全

「不封不樹」,「肯定有地面建築。」

未遵循曹操薄葬遺囑

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三年,已至暮年的曹操下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

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但目前的考古發掘卻發現上千平方公尺的地上建築遺跡,周立剛說,這也說明曹丕並未遵循曹操薄葬的遺囑。

「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曹丕的忠孝有關。」周立剛說,正是這種心理,使得曹丕在曹操過世後,為不讓父親的墓葬過於寒酸。

地面建築群非報復性拆除

「雖然此次發現高陵有龐大的地面建築群,在現場卻幾乎沒有發現建築的殘存。」周立剛告訴記者。

這也導致此次發掘出土的文物很少。除了南部發現一塊較大的繩紋板瓦殘片之外,僅在部分柱洞中發現有少量碎小的繩紋板瓦和筒瓦殘片。

另外,考古人員在外圈南基槽附近發現有較多的板瓦、筒瓦殘片及部分卷雲紋瓦當。

「這說明拆除不是報復性的,而是有計劃進行的。」周立剛說,如果是報復性損毀,現場會遺留大量的建築殘片,「但在高陵並沒有。」

而柱礎上夯土層柱洞的形狀,也能從側面證實這個推斷,「柱洞都是橢圓形的,這說明當時在取柱子時,發生過挖掘、撬動等行為。」

這也證實史書上關於「高陵毀陵」的相關記載。《晉書·禮志中》記載,黃初三年,曹丕下詔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毀壞」,

目的是「以從先帝儉德之志」。「這些都反映了陵園並非自然廢棄或者報復性毀棄,而是在官方的主持下,有計劃地對地面建築進行了拆除。」

「出於對父親曹操的尊重,『毀陵』後曹丕不大可能在陵園內留下大片殘垣斷壁,應當會進行清理活動。

」周立剛認為,這些拆下來的建築材料可能存放在高陵的其他地方,或者被用到了其他的建築上,「這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現揭示。」

周立剛表示,此次發掘始於2016年11月,是為配合當地高陵保護展示工程的建設,「發掘工作是去年5月結束的。」

對於上述推斷,曹操高陵曹操墓發掘領隊潘偉斌研究員提出不一樣的看法,「不封不樹」的真正含義是在地面上不封土,即沒有墳丘,

不樹立石碑,而與地面建築無關。

潘偉斌認為,曹操高陵地面有建築是文獻中明確記載的,在發掘曹操墓時,就已在M2墓的東面和南面發現有大量柱洞,

這證明了這些地面建築的存在。而地面建築是禮制的需要,與薄葬也沒有關係。

潘偉斌還根據對曹丕的《終制》推測,曹丕主動毀掉曹操高陵地面建築,主要是防止後代對曹操墓的盜掘,

而非「為不讓父親的墓葬過於寒酸」。

此次發掘進一步確定高陵的規模,「這種規模與洛陽的東漢帝陵陵園遺址相比明顯較小,說明陵園在當時顯然不是按照帝王的規格修建。

」周立剛說,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發現並認定的東漢諸侯王墓葬中,都未發現陵園遺跡,相比之下高陵有墓園建築的情況就顯得比較特殊,

這可能與曹操在東漢晚期的特殊地位有關。

根據墓葬規模和出土文物,潘偉斌指出,經過專家們一致認定,曹操高陵是按照帝王一級進行安葬的。關於東漢諸侯王都未發現陵園遺跡,

潘偉斌認為,這種判斷是不準確的,據他瞭解,東漢的帝陵和諸侯王的陵墓,都有陵園存在。

周立剛繪製的發掘平面圖,M1 位於 M2 北側。

M1 墓室底部發現的窨井。

小墓穴很可能是曹昂衣冠塚

在2009年的發掘中,考古隊員曾在高陵墓中發現一大一小兩座墓穴,即較大的曹操主墓(M2)和距其北側數十公尺遠的較小墓穴(M1)。

周立剛說,通過發掘,他們確認M2即高陵陵墓位於陵園中心位置的推斷,並且排除其北側不遠處的M1與M2的同時性。

「M2墓道中心大體處於陵園南北中部位置,說明陵園是以M2為中心修建的。」周立剛說,「M1墓葬內,後室自上而下全部為夯土填實,

沒有真正的墓室,也沒有發現葬具和墓主人的遺骸,加上兩處墓室的早晚關係,可能表明修建陵園之前M1被有意進行了清理回填,被廢棄。」

但在潘偉斌看來,M1是衣冠塚的可能較大,它與M2屬同時代。

他回憶,最初的發掘中,他們在M1的墓室西南角發現了一個深七八公尺的長方形窨井,而在窨井底部也曾發掘出與M2墓室一模一樣的青磚。

「眾所周知,曹操墓的磚是專門為修曹操墓定製的,無緣無故的這些磚不可能跑到M1里,這也說明M1和M2是同時代的建築。」

而對於「棄墓」一說,潘偉斌也不認同,「它裡邊光大的盜洞就有7個,如果是被棄的墓,裡邊肯定不會有很多陪葬品。

」潘偉斌告訴紅星新聞,盜墓賊也不是傻子,「如果盜不出東西,他們肯定不會二次上門,而前前後後盜七次更能說明,

M1里陪葬品的豐富,不可能是一個棄墓。」

潘偉斌推測,M1應是曹操長子曹昂的衣冠塚,「曹昂死於與張繡的戰爭中,最後也沒有找到屍首。」

史料記載曹操臨終時曾說,自己一生唯一對不起的就是長子曹昂,「曹操說,如果到陰間遇到曹昂,曹昂若問『母親安在,我將何以作答』?

加上曹丕如此孝順,他不可能容不下對自己政治地位沒有絲毫威脅的哥哥。」

潘偉斌說,「雖然M1墓主人的身分目前不能確定,但這都從側面證明它不是棄墓,極有可能是一個衣冠塚,特別重要的是,在M1墓的前堂底部,

出土有一把鐵刀,與曹操墓內出土的鐵刀完全相同。」

2女性骨骸或是曹丕和曹昂母親

周立剛說,高陵陵園內發現一男二女三具遺骸,其中,男性遺骸比較完整,判定為60歲左右,基本確認是曹操骨骸。

另兩具遺骸分別為老年女性和年輕女性。此前曾熱傳的DNA鑒定,目前也沒有結果。

據《三國誌﹒魏書﹒后妃傳》記載,曹操夫人卞氏是合葬進曹操墓的,而卞氏死時70歲左右。

潘偉斌說,在最初的發掘中,他們發現M2的主墓有二次下葬的痕跡,「史書記載,曹操死十年後,曹丕的母親卞氏死亡,

這應該是曹丕葬卞氏留下的遺跡。」

但潘偉斌說,兩具女性遺骸身分極可能是曹昂之母和曹丕之母,「年齡大些的是曹丕母親,年齡小些的是曹昂母親。

因為曹昂的母親劉氏早死。」

籌建曹操高陵博物館

自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搶救性發掘以來,高陵陸續取得了不少考古成果,當地政府現在正在緊張進行展示保護工程,

籌建曹操高陵博物館。

周立剛說,建成之後的曹操高陵博物館南北跨度將達近120公尺,「是個大型的單體建築。

」而對於高陵的下一步發掘,周立剛說,為配合博物館建設,兩三年內應該不會有任何大的發掘動作了。

M1墓道底部出土隨葬鐵刀。

曹操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87685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