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2.7萬億美元債券再融資挑戰

接下來5年,中國將有2.7萬億美元債券到期、需要進行再融資,在利率走高的環境下,借款人的違約風險令人擔憂。
英國《金融時報》 愛瑪•鄧克利 香港 , 吳佳柏 上海報道
中國4萬億美元的債券市場將在接下來5年面臨再融資挑戰,原因是超過一半的未償付債務將要到期,這加劇了人們對某些借款人的違約風險的擔憂。
根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2018年,中國的公司、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和主權借款人(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將有4090億美元在岸和離岸債券到期,2019年為6190億美元,2020年為6640億美元。將要到期的2.7萬億美元債務占中國4萬億美元未償付債務總額(包括永續債)的一半以上。
對許多借款人來說的一個考驗是,在利率走高的環境下,新債的成本將會提高。
安本標準投資管理(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新興市場高級經濟學家亞歷克斯•沃爾夫(Alex Wolf)表示:「如果公司以更高的利率重新發債或借款,那將推高總償債成本。」
考慮到近年來中國債務狂潮的規模,預計更高的償債成本將給一些借款人帶來壓力。
Dealogic的一些分析師表示「有理由」擔憂,因為「整個經濟建立在太多債務之上」,這「可能成為公司的壓力(來源)」。
Dealogic表示,2015年發售了大量短期債券,為企業活動提供資金,其中很大一部分將在接下來幾年到期。
花旗集團(Citi Group)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劉利剛說:「我們擔心企業債。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中的一大債務人。我認為相對於去年,今年將允許發生更多的違約。」
花旗表示,自幾年前發生第一例企業違約之後,迄今已經發生89起。花旗表示,2016年有48起違約,儘管2017年減少到33起。但劉利剛表示,政府在允許國有企業違約方面較為「謹慎」,並且政府不會允許大面積違約。
沃爾夫補充稱:「在中國處理債務和信貸問題的一貫方式方面,有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將看到允許更多國有企業違約的政治選擇。」
直到不久前,在中國的在岸企業債券市場上,債券違約都很少見,政府通常會介入,為陷入困境的發債者紓困。第一起在岸企業債券違約發生在2014年3月,當時民營的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Shanghai Chaori Solar Energy Science & Technology)未能如期償付一筆利息。
2015年發生了第一起國企債券違約,違約方是電力設備製造商保定天威(Baoding Tianwei)。這起違約使分析師認為,這是中國政府更願意讓市場力量占上風的一個跡象。
一些市場評論人士認為,再融資不構成重大風險。只評級中國離岸債權的穆迪(Moody's)近日表示,今年「亞洲企業的債務到期和之後的再融資需求」將是「可控的」。
他們表示,去年「繁榮的債券市場」讓許多亞洲公司能夠為再融資發債。他們補充稱,2017年「亞洲的發債速度達到空前水平」。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