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雪崩,嚴重性很多人沒想到

Tay Ken ...| 2018-01-26| 檢舉

當絕大多數人還在為2017年中國經濟6.9%的超預期增長彈冠相慶的時候,經濟學家馬光遠卻被2017年的人口數據驚呆了。

2017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人,這一數據比之前各方的最低預測還要更低。

2017年人口出生率比2016年下降了0.52‰,只有12.43‰,這一數據比日本的出生率還低,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了5.32‰的驚人低生育水平。

國家衛計委在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之初曾預測出生高峰將出現在2018年,對2017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預測為2023.2萬。

而最新的數據表明,出生高峰在2017年就過去了,2017年出生人口比衛計委的最低預測還要少整整200萬。

峰值沒有形成,面臨的卻是人口塌陷式的下滑。

 

無獨有偶,人口學者梁建章日前也撰文稱,隨著生育堆積結束後育齡女性數量的銳減,出生人口將在2018年進入雪崩狀態,在之後十年將以每年減少30萬到80萬的速度萎縮。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你能想像得到,出生人口雪崩,到底會有多恐怖嗎?

01

中國的經濟奇蹟,得益於人口紅利

從某種層面上講,中國過去30多年所創造的經濟奇蹟,與世界上其他經濟體的增長其實並無顯著特別之處,一言以蔽之,可以理解為:在體制上鬆了綁,輔以巨大的人口紅利。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上圖可以清晰看出,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的1971年是中國人口變化的一個明確分水嶺。以1971年為分隔線,中國人口增長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

大力實行計劃生育之前,1959至1961年是一個極特殊階段,連續三年自然災害,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銳減。

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進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長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連續兩年人口出現負增長。

但自1962年開始,中國進入連續8年的人口高增長時期。這8年中,人口出生率最高達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並逐年穩步下降,1970年降到7.6‰。

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這一階段的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達到27.5‰,年均出生人口達到2688萬人,8年時間凈增人口1.57億。

如果給予人口出生與GDP增長17年的周期間隔,中國GDP的高速增長,幾乎與中國的人口出生率與人口自然增長率顯著正相關。

1978年改革開放後經濟進入高增長軌道不是偶然的。17年正好是一代人長成的時間,正是因為從1962年到1970年連續8年的高人口出生率與增長率,才為後面30年提供了足夠的勞動適齡人口——這就是經濟增長的秘訣。

對於勤扒苦做的中國人,只要他還年輕,能幹得動活,同時放鬆一些捆綁在他身上的體制束縛,他就能創造出令人滿意的GDP。

而改革開放,正是對束縛在這些人口身上的繩索做了鬆綁。

1971年,中國開始全面計劃生育,特別是70年代後期,是中國人口發展出現根本性轉變的時期。政府陸續制定和完善了明確的計劃生育政策,人口高出生、高增長的勢頭被迅速控制。

自此,人口自然增長率一路下滑,從1971年的23.4%,一路不回頭下滑到2015年的4.96%,而生育率(婦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數量)也從1990年開始連續25年低於種群正常更替水平(保證種群不萎縮的生育率),人口「青黃不接」的直接後果,是勞動適齡人口的不斷減少,整體人口的極度老化和急劇萎縮。

數據來源:《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而中國的經濟增速開始走下坡路,GDP增速脫離雙位數區間,恰好也就是從中國勞動適齡人口開始絕對減少的2012年開始的——某種意義上講,這絕非偶然。

數據來源:聯合國人口司

在經濟學上,這被稱為「劉易斯拐點」。日本在1990年進入這個拐點,從此開始了長達25年的衰退與疲軟。

基於以上分析,如果有人告訴你:人口問題將是中國未來面對的最大噩夢,中國人口可能永遠也到不了15億,而且在迅速老去,你信嗎?

02

2100年中國人口跌至6億?

我們中的大部分或許應該慶幸:自己不太可能活到2100年。不然,你會看到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中國:人口消失一半!

聯合國人口署最新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訂版,預計本世紀末中國人口將出現倒「V」型反轉,在低生育率狀態下加速下滑跌破10億至6.13億。

人口和統計學者黃文政認為,即使全面放開並大力鼓勵生育,本世紀末中國人口也難以超過8億。聯合國對中國人口的低預測值(6.13億)比較合理,而中預測值(10億)嚴重高估,更不要說高預測值了。

對於這一雪崩式的人口大萎縮,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絕不可能!看看城市多擁擠就知道中國人口太多了!

現實告訴我們,人口問題一點也不樂觀。

首先是人口絕對數量自然增長的逆轉。即使按照1.8的綜合生育率來推算,中國人口也將在2030年開始負增長。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15年後數據為推算

如果這種人口負增長疊加快速的人口老化,這種「雙殺」的人口結構,對於經濟增長就是噩夢。

從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中國人口結構最年輕的時候是1964年,當時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足4%。而1964年開始,中國就進入了持續「變老」的進程中,老齡化曲線一路向上。

2005年,IMF按照1.8的總和生育率(婦女一生所生子女數量)假設,推演出中國100年人口結構觸目驚心的變化: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資料來源:IMF

IMF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對中國生育率的假設實在太樂觀了:不談2015年抽查出來的那個很駭人的數字,就按照2016年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也只有1.7,遠遠不到人口世代更替水平的2.1。

這種低生育率將導致兩個直接後果:整體人口的急劇萎縮和整體人口的極度老化。

世界銀行對2014年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統計真實反映了這種令人絕望的變化:

2014年中國人口年齡分布結構 來源:世行

我們再對照一下GDP增速已經超越中國,未來這種超越將是常態的印度的人口結構(見下圖):

2014年印度人口年齡分布結構 來源:世行

典型的金字塔型,堪稱完美。

按傳統慣例,一個國家65歲以上老人占比超過7%,即表明進入了老年社會。

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是:2015年中國13.74億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2.2億,占總人口比例為16.1%;65歲及以上人口數1.43億人,占比10.5%。

把時間軸拉長: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1982年僅為4.9%,1990年為5.6%,2000年為7.1%,2010年為8.9%,2014年為10.5%,老齡化呈加速上升狀態。

不難發現,中國老齡化包攬兩個世界第一:老齡人口數量世界第一;老齡化速度世界第一。

相比日本44.6歲的平均年齡,平均年齡36.7歲的中國也許還不算老氣橫秋,但相比平均年齡26歲的印度,我們真的還能那麼自信:我們只是在蟄伏,21世紀還是我們的?

03

出生人口雪崩,到底有多可怕?

必須承認,低生育率對中國未來的負面影響可能遠遠超過大部分人的想像。

新生人口減少,中國面臨的是問題是人口結構得不到優化,老齡化挑戰日益嚴峻。

人口學者姚美雄判斷,中國未來人口將呈現嚴重少子化疊加快速老齡化、適婚人口性別比失衡的結構扭曲狀態。

可想而知,中國未來將面臨的養老壓力、勞動力短缺壓力以及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問題。經濟活力不足,反過來也進一步抑制生育水平。

在梁建章看來,低生育率將會嚴重威脅國家安全。

中國城市長期實行「一胎化」,農村通常生女孩的家庭才會選擇生二胎,因此執行政策的家庭一般最多一個兒子。

中國曾有「獨子不當兵」的傳統,很多國家也對獨子從軍有特別規定。但長期的生育政策導致獨子成中國兵員主體,這將影響中國的戰爭潛力和外界對中國戰爭意志的判斷。

長期低生育率還會惡化財政收支而擠壓國防經費。中國近年國防工業突飛猛進,與已開發國家的裝備差距逐步縮小。這得益於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研發能力,但人口萎縮將削弱這些基礎。維持同等軍力,人口減一半,人均分攤增加至少一倍。

目前的生育狀況也在改變中國邊疆的地緣政治形勢。清末民初內地民眾的「闖關東」確保了中國人在東北的絕對多數,讓東北幾經波折卻未丟失。但目前東北出生人數持續萎縮,生育率遠低於周邊的朝鮮及俄羅斯,就算穩定在現有水平,最終也只能保持當前一半的人口。低生育率下的東北經濟發展低迷。

而人口興衰論學者則認為,人口劇減將會導致中華文明衰微。

在歷史上,中國並非僅僅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文明,是東方文明的代表!作為一個文明,中國現在並無人口優勢。相對較低的生育率已經讓中華文明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在過去200年中不斷萎縮,從四個文明中人口最多降為與印度文明相似的末位,並將很快被印度文明大幅超過。

西方社會學之父孔德曾斷言,「人口即命運」。一個文明或種族,不論其科學、文化或社會發展的成就有多高,如果在繁衍後代上長期處於劣勢,最終必將沒落。

即使在2015年全面放開生育,但如果無法顯著提升生育率,中國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將急劇萎縮,到本世紀末將變得微不足道,中國的分量將一落千丈,中華文明將徹底衰微。

簡單來說,伴隨著這種出生人口雪崩的大機率,是中國的經濟規模將不斷萎縮,規模效應持續弱化,最終喪失綜合性的產業優勢,人均收入下降,國力全面衰退,屬於中國的世紀,可能就此做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8132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