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歷史上有大量令人嘆為觀止的科技發明與機械裝置對人類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一件供奉於河北隆興寺的轉輪藏,是中國現存唯一10世紀可以轉動的佛經書架,專家至今不能確定它的運作方式,而歐洲至少要到800年後的達文西時代才出現同類裝置。
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的隆興寺位於河北石家莊市正定縣,被譽為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多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上圖這座宋代二層建築就是為安裝轉輪藏而設計,採用了大彎梁和插柱造手法,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該轉輪藏為北宋遺物,是國內現存五個轉輪藏中最大最古老的一個。其直徑七米,由八根內柱、八根外檐柱和多數橫枋及斜木構成,至今仍正常轉動。轉輪藏的櫥架與人體身高相宜,從而使存取經書十分方便。
轉輪藏通高10.2米,懸空豎立在低於地面的生鐵軸托上。由於各方重力均等,使合力趨近於零,因而只要用兩個手指輕輕一推,就會輕快平穩地轉動起來,象徵佛法猶如車輪輾轉相傳,永不停息。
轉輪藏殿梁架的結構用法也極為上乘。1933年,建築學家梁思成前來考察時曾高興到發狂,他不顧危險與塵污,手扶梁架欣喜留影並稱讚:「轉輪藏殿梁架的結構,可以說是建築中罕見的珍品,木構建築之傑作。」
繁複精美的榫卯結構猶如一座小宮殿一般,不輸任何一座古建築。除這件轉輪藏外,隆興寺還有國內最大鑄銅千手觀音、隋朝龍藏寺碑、懸塑倒坐觀音等多處「全國之最」,每件若在其它寺廟必定都是鎮寺之寶。
轉輪藏閣對面的慈氏閣是我國現存宋代建築中的孤例,閣內供奉一尊7米多高的彌勒菩薩雕像。為便於遊人觀瞻禮佛,它的梁架結構採用了減柱造作法,給人以簡潔明朗之感。
這尊宋代彌勒菩薩由一根獨木雕刻而成,頭戴天冠,面目溫和秀麗。佛教中彌勒是梵語,譯為「慈」,因此稱為慈氏菩薩。據說這是從印度傳入我國的彌勒佛原貌,而我們常見到的大肚彌勒佛,其實原型為布袋和尚。歡迎微信搜索訂閱號ranma96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6853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