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女辭去高薪工作來到心中聖地澳洲!結果一年後她說了一句話「我終於愛中國了」

stella ...| 2017-09-02| 檢舉

前段時間馬里蘭大學中國留學生的演講讓全界媒體都炸了鍋,留學生、出國黨的「愛國、敗國」話題也引爆了輿論,作為一個從小「崇洋媚外」的回國黨,我也想說點什麼。

關於馬里蘭大學演講可以自己搜索了解,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從中二時代大腦完成理性的「啟蒙運動」開始,就對西方國度充滿嚮往。一邊背高中政治一邊吐槽國內體制,西式的建築也要比中式的更好看,世界史學的比中國史好10倍,仿佛書讀的越多,被美國大片洗腦得越嚴重,就越想要逃離中國。 

2015年計劃去澳洲打工度假,高薪工作也決然辭了,這場期待已久的逃離終於要來了。我要逃離這個空氣渾濁,嘈雜擁擠,體製冷漠的國度了。而等待著我的,可是一個我想像中處處符合我審美的「已開發國家」。

可能許多人都對「西方國家」都有過這樣的意淫。「好在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裡(國家)這麼好,我隨時可以回得來!」哈佛女孩在《我是演說家》的演講中這麼說。2016年9月,我從墨爾本拖著40公斤行李,穿過霧霾降落在天河機場:China,我終於回來了。一年在澳洲打工度假的生活,讓我對中國和世界有了更理性的認識。

澳洲歷史上的主要移民來自英國和歐洲,近幾年的印度也成為了構成澳洲第一大新移民的主力軍。可你從來不會澳洲任何城市的中心商務區看到什麼印度街,而車水馬龍的唐人街卻在世界範圍內開花。在唐人街,建築是中式的,中國人可以吃家鄉菜,說中國話,買中國特產,且流行中華民族的禮節,對,還有即將登陸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我們或許會流通中國的貨幣。在China town工作的90%都是華人,不管是在墨爾本、雪梨或是紐約,新來的中國人往往是在唐人街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吃到第一口異鄉飯。原來在上海劃出的英美、法租界是喪權辱國,但如今一個個合法存在的「唐人街」不是恰好構成了這些大都市裡最繁華地段的一部分嗎?這是民族自信心增長的開始。

 

除了新老移民,澳大利亞的國際學生和背包客們造就了這裡的多元文化,特別是在墨爾本和雪梨。所以很慶幸,在澳洲打工度假遇到了來自「全世界」的年輕人,也從他們口中了解到他們的國家和他們的故鄉,以及他們眼中的"China"。

之前在墨爾本媒體公司有個華人同事,她每個周末都會去當地一對澳洲人家裡,教那家小孩的中文,時薪$40。那對澳洲夫婦從事金融和地產,他們說很多中上階層的澳洲家庭都會教小孩學中文,甚至計劃有一天把孩子送到中國留學。他們非常認可中國的崛起和經濟實力,認為下一代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才會有更多的機會。2016年英國政府開始讓5000名英國中學生每周學習8小時中文,之後澳大利亞政府也開始效仿,學習中文等第二外語從學前班的娃娃抓起了。看,在我們迫切想要跳出這個國度的同時,外面的人也在拚命找窗口往裡眺呢。

馬來西亞人也是澳洲新移民的主力軍之一,我工作過的咖啡店裡也有一個馬來女生。他們勤奮伶俐能吃苦,有時一天能打三份工忙活12小時。原來也短暫的有過一個馬來室友,和他們聊天聊到深處我才知道,馬來西亞的種族鬥爭比想像中嚴重的多,華族在參政,參與教育、就業方面都處於劣勢,且呈愈卑趨勢。許多馬來華族家長的寄託,就是將孩子送出國,能移民到國外逃離這個「毫無希望之地」。馬來除了混亂的政治鬥爭,沒有華族子弟立足之地。這時我突然被觸動,與馬拉西亞的4大種族相比,我的祖國可是有56個民族啊,一直被我們忽視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多民族平等安定的生活狀態,卻是馬來華人夢寐以求的。

在這之後猛然發現,我和德國同事不能苟同店裡馬來女生通過不斷重複勞動,犧牲思考時間而賺取的「高薪」,是因為我們的國家,給了我們回家的希望,讓我們在20歲出頭的年紀,給了我們「想要做出點什麼有意思的事情」的慾望和希望。雖然抱怨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豪無節操,但近些年也孕育出很多健康餐飲和食品的企業,雖然吐槽中國堵車堵成停車場,但最近的共享單車不是也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了嗎。雖然每年冬季會有霧霾降臨,但霧霾創新和霧霾經濟也因此走紅。雖然祖國的這世道有很多問題,但好她也賦予了我們機會和可能去改變她。

 

同在店裡工作的巴西女生告訴我,在里約你根本不敢在街上打電話,因為有人看到你的iPhone,很有可能會搶走。媒體公司的同事苦惱自己在墨爾本郊區的工作室每周都會有喝醉酒的teenager們來搞破壞,警察卻對未成年人束手無策。還有每周末在通往墨爾本city的火車上,弄得滿車都是嘔吐物的醉漢們...每每有對比,我們才會明白:中國的治安真的挺好的。

當我去Boxhill代購寄快遞時遇到店裡巴基斯坦的廚師,他實在太羨慕我們有華人快遞了,他想寄點澳洲保健品給中東的母親,卻找不到一家可靠的快遞。而剛在墨爾本拿到sponsorship的義大利小哥,正為如何把義大利的家鄉美食寄到澳洲犯難,我沒忍心告訴他,這對於我們根本不是什麼難事。當身處他國,離得越遠,對一些東西仿佛看得越清,為了馬里蘭大學的一篇演講矯揉造作貶低祖國去舔別人的屁股,這種事情之所以會引起全網關注,那是因為大家覺得一般人做不出來。

為什麼中國會鼓勵這麼多年輕人出國,留學也好打工度假也好,難道國家不怕人才外流嗎?經歷過我終於參悟一二用意,看過世界後的年輕人,會更理性地認識中國,並會讓周圍的國際友人更加了解中國。

外國友人們對中國的敬重,就像上面視頻中女孩說的「因為國外人覺得,中國很重要;中國學生的話,一定要聽」。而中國開放打工度假,也是用這樣一種鼓勵青年人出行的方式,讓世界更了解中國。就像「間隔年gap year」的歷史起源,是二戰後各國政府為了增進互相的了解避免再次戰爭,而鼓勵年輕人進行跨國旅行和文化交流活動。一位打工度假者Kenny每次給侶行投稿時導語都會寫「感謝習大大,讓中國年輕人有機會以這麼好的方式出國——去打工度假。」

我們懷著激動與感恩出發,穿過這網際網路的「城牆」,旅行過程中以更生動的方式,向周圍的國際友人演繹真實的 China。

澳洲朋友Herny從Facebook台獨小組中了解China,認為中國政府專權獨斷,及富侵略性,而中國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我就跟他解釋,這不是真正的中國。店裡的巴西女生睜著疑惑的大眼睛地問China 和Taiwan的關係,於是我翻出中國古代地圖,告訴她中國和台灣的古代史與近代史。Alex認為中國企業毫無創新精神,固執地認為微信Wechat是抄襲LINE的,於是我跟他演繹了微信支付、生活服務,和嫁接的無數第三方程序功能,並告訴他微信上有無數生產優質的原創內容的公眾號(比如侶行打工度假),其中無數內容平台轉型成為電商企業。慢慢地讓他理解平台和聊天工具的差異。相信每年5000個打工度假者,在流浪土澳時也和我一樣,樂此不疲地向各國友人介紹真實的China。因為在全世界的「我們」,中國正在被世界真實地了解。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可以隨意自黑母校,但要是有別人對母校說一句不好聽的話,我們可能就此友盡。在海外生活,外人評價中國有一句不當,也更容易激起我們的「為國辯護欲」,這也許就是王小波說的「國家主義」。離開了母校才開始懷念母校的鈴聲,離開故鄉之後才會思念故鄉的明月,而國家也一樣,離開了國家,才開始明白國家的好,才會把這種好口口相傳。

不見廬山真面目是只緣身在此山中。離開了,愛與想念就開始了。

既然如此,那些為移民做準備的海外華人就不愛國了嗎?那些移民的人就是背叛了祖國嗎?國家可愛的另一個原因,是她賦予了國人選擇的權利。她把大門敞開,人們可以去嚮往的國度深造學業,她提供有飛往世界80%城市的航班,她不斷收到越來越多國家的免簽邀請,她也允許她的國民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生活。並為他們在國外更好的生活提供後背支持。而更重要的是,她時刻歡迎你回來。

初中的時候覺得愛國是最孤獨的單相思,出國後感到祖國其實是一雙從背後抱住的隱形的手,而現在無論在何時何地,祖國是一種氣質,愛國是一種情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6226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