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曾兩次問鼎中國首富,卻因遭暗算身價暴跌千億,如今,他攜無數「榮耀」歸來…………
他創造了兩個傳奇,建起了全球最大的民營水電站,又建起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他曾打敗馬雲和王建林,兩次蟬聯《新財富》中國大陸首富,後卻因公司股票遭遇做空,半小時內身價蒸發千億元;
這個人叫李河君,是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
23年來,他只專注一件事,那就是清潔能源,但在不少人的眼中,他卻是「瘋子」、「騙子」……
「瘋子」李河君和他的兩個傳奇
1991年,在從大學導師那裡借來了5萬元後,24歲的李河君開始創業 。
起初毫無目標的他,只能穿梭在各行各業中尋求商機,他涉足過房地產,還賣過電子元器件、玩具、礦泉水……
生意雖小,倒也能積少成多,到了1994年,李河君已積累了數千萬元資本。
也是在這一年,李河君「邂逅」了清潔能源,巧逢此時,厭倦了小本買賣的李河君有想干票大的衝動,於是,他拿出1000多萬元收購了河源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此後越搞越大,他從廣東、浙江、廣西一路干到青海。
時間來到2002年,李河君在一次赴雲南的投資考察中,決定建一座百萬千瓦級民營水電站。
水電站的建造,不僅投資規模大,而且資本回收周期長,在短期內根本看不到任何經濟效益,單憑這兩點就足以讓民企望而卻步。
所以,在當時,根本沒有人相信他能把這事干成,很多人甚至罵他是一個「瘋子」。
但李河君就是不信這個邪,哪怕花光積蓄,不得不四處舉債,他也從未退縮,因為在他看來,「這早已不是錢的事,只要我還有口氣,就要博到底」。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奮鬥了八年後,總裝機300萬千瓦的金安橋水力發電站宣告竣工,李河君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
在名上,累計投資近200億元的金安橋電站,是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民營企業建設的百萬千瓦級特大型水電項目,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由民企投建的水電站。
在利上,按2萬元/千瓦的裝機容量來算,金安橋電站價值600億元,除掉100億元負債,凈資產高達500億元。
時至今日,金安橋水電站每年都能穩定地給漢能控股貢獻幾十億的現金流。
然而,在水電領域順風順水的李河君卻隱隱感到,這個周期漫長的行業對於他這個民營企業老闆來說已經很難再突飛猛進。
於是, 2010年,在經過一番調查後,他又決定跨入光伏業。
彼時,國內已經有了不少光伏企業,李君河完全可以照搬他們的經驗,走技術成熟,市場認可的晶矽路線。
但任性的李河君再次「瘋子」上身,偏偏選擇技術門檻更高,應用尚不普及,從業者很少的薄膜光伏。
毫無疑問,李河君又被眾人嘲笑了,他曾表示,「我決定做薄膜光伏,別人都認為我在做概念,玩虛的。甚至我因為做薄膜光伏去美國某世界500強公司購買一個關鍵的設備,他們都不賣給我,因為不相信我們有實力做薄膜,認為我們在搞笑」。
當然,為了夢想,這點困難又算什麼?!
因有金安橋水電站這個資金大後盾,外加國家對清潔能源在政策上的提倡,李河君一口氣全資收購了全球最先進的4個薄膜太陽能企業——德國的Solibro、美國的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
通過將這些企業消化吸收及整合創新,到2015年,漢能一躍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全產業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問鼎中國首富,卻因「520」被罵「騙子」
前有水力發電站,後有薄膜太陽能,當兩者都做得有模有樣的時候,李河君的財富也迎來了質的飛躍。
2014年、2015年,李河君分別以134億和255億美元的個人財富兩次蟬聯《新財富》中國大陸首富。
只是,首富的位置還沒坐熱,「520」噩夢悄然降臨!
2015年5月20日,漢能旗下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0056.HK)在短短25分鐘的時間內暴跌46.95%,他的身價也跟著蒸發1167億港元。
這次事件再次將李河君推到的風口浪尖,甚至有投資者懷疑此次暴跌的原因是因為李河君在股票大跌前曾進行了大規模做空來進行套利,一時間,他從「瘋子」又成了「騙子」、「大忽悠」⋯⋯
對此,李河君堅決給予否認。他指出,惡意做空是國際機構所為,漢能曾進行了多次調查,但未能找出「做空」元兇。
雖然,時至今日有關元兇依然沒說法,但李河君倒是很坦然,他甚至公開感謝做空漢能的人,因為是他們的「搗鬼」逼著漢能減少依賴、快速成長。
臥薪嘗膽,李河君攜無數顛覆性產品歸來
李河君的感謝倒也不是虛情假意,在沉寂了一年多後,漢能薄膜發電雖沒能復牌,但漢能卻活過來。
不過,這其中的心酸,恐怕也只用李河君自己才能說得清。
在香港證監會對漢能進行了調查時,為了還清白,漢能主動終止與母公司的關聯交易,但這一招卻讓自己元氣大傷, 2015年漢能薄膜虧損122.33億港元。
禍不單行的是,第三方夥伴也開始拋棄漢能。
漢能失去了與宜家在英國住宅太陽能方面簽訂的合同,此外,與內蒙古滿世投資和寶塔石化的入股協議也相繼失效。
可李河君不甘心,為了應對這場危機,漢能精簡員工、集團重組,最終在2016財年,業績扭虧為盈。
財報顯示,2016年,漢能薄膜實現收入44.83億港元,同比增長59.28%;凈利潤2.51億港元,上年同期虧損122.33億港元;基本每股收益0.60港仙。
當然,這次的遭遇,也讓李河君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先自己掙到錢,才能說服市場。
於是,他開始致力於將薄膜太陽能這個實驗室里的故事,一點點變現到大眾消費領域裡的應用場景。
2016年7月2日,漢能召開發布會亮相4款新型全太陽能動力的新能源汽車,讓汽車實現「邊開邊充」,並計劃在3年後走進家庭;
2016年底,漢能美洲公司與厄瓜多KARA SOLAR公司共同研製製造了全太陽能動力船;
2017年5月,漢能與摩拜簽約,薄膜太陽能技術和產品已經開始進入共享單車市場;
2017年7月29日,漢能發布薄膜發電產品「漢瓦」,宣稱要把樹種到千家萬戶的屋頂上去。
李河君說:「用不了多久,我們一定會看到,從天上的衛星、無人機,到地上的小汽車、卡車、共享單車、背包、帳篷、手機、住宅等等,所有這些載體,都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而且可以被存儲、被交易、被共享,這就是移動能源時代!它的商業模式、發展規律,將會打破我們一般性的認知,能源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其實,他的夢想何嘗不是我們的,若太陽能能夠得到普遍推廣,將會大大降低煤炭的使用率,這樣困擾大家的霧霾才能更少點。
所以,李河君的名字,註定會被記入歷史,而這無關成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59255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