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島神器」削岩如泥~~嚴禁出口,多國覬覦看到流口水……

木易| 2017-07-29| 檢舉

中國「造島神器」削岩如泥~~嚴禁出口,多國覬覦看到流口水……

  

 

  「默默地背起行囊,靜靜地駛向遠洋,也留戀都市夜色斑斕,更嚮往礁盤星光的清亮……」參觀亞洲第一大自航絞吸式挖泥船「天鯨」號前一晚,中國交建二航局二公司企業文化部部長謝筆浩為《環球時報》記者團演唱了一曲《沉默的脊樑》。看著這個平時幽默詼諧的男人此時飽含深情的樣子,記者不禁在想:是什麼力量讓中國交建的員工對自己的事業如此投入?這一疑問在參加環球時報-環球網主辦的「走進新國企·當代中國奇蹟之旅」期間慢慢被解開——以「天鯨」號自航絞吸式挖泥船為代表的一大批「大國重器」,帶給與其共患難的中國員工太多自豪感。

  

 

    「拳頭」,削岩如泥

  7月23日,廣州南沙港籠罩在煙雨中,《環球時報》記者一行人乘坐接駁船從碼頭出發。約20分鐘後,一艘鮮亮的黃藍配色的巨船出現在灰濛濛的遠處。此時的「天鯨」號如一名鋼鐵戰將般,在一方海域展現沉默的魅力。

  走上「天鯨」號甲板,並不會有「上船」的感覺,而更像是身處一個建築工地——四周和頭頂都是鋼架和吊臂。只不過,這個「建築工地」非常乾淨,沒有塵土飛揚。由於「天鯨」號自帶「建築工地」的屬性,參觀者被要求只要走出船艙,就必須戴上安全帽。

  國之潤,自疏浚始。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隋煬帝擴修京杭大運河,這些歷史故事都是中國古代疏浚業的代表。當時的疏浚主要靠人力,時至今日,疏浚最主要的工具是挖泥船。

  「天鯨」號是亞洲第一大自航絞吸式挖泥船,由中交天津航道局(簡稱天航局)有限公司出資,聯合上海交大、德國VOSTALMG設計,由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

  「天鯨」號被中國網民稱為「造島神器」,這個「愛稱」來源於其強大的挖掘和吹填能力。船上工作人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它每小時可挖掘4500立方米的海底混合物,這相當於可以挖出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半米深的坑。

  如此強大的能力首先要歸功於其堅實的「拳頭」——位於船頭位置的絞刀頭。平時從網絡照片里很難看出這個「拳頭」真正的個頭,只有站在它面前才會被震撼到。「天鯨」號前船長、中交天航局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王明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種絞刀頭直徑小的2.8米,大的能有3.15米。記者注意到,「拳頭」上布滿尖利的「牙齒」,即絞刀頭的刀齒。這種專門用於挖掘岩石的絞刀頭單個刀齒造價高達1500元。 絞刀頭由4200千瓦的變頻電機驅動,可挖掘耐壓強度高達40兆帕中風化及強風化的岩石。「40兆帕是什麼概念呢?剛才我們出發的碼頭是混凝土構成的,『天鯨』號可以輕鬆絞碎。說它『削岩如泥』絲毫不誇張。」王明安說。

  「大腦」,高科技感十足

  「造島神器」還有兩個「殺手鐧」——強大的自航能力和先進的自動挖泥控制系統。位於挖泥船頂層的駕駛艙是實現這兩大功能的「大腦」。

  目測約四五十平方米的駕駛艙內高科技感十足,《環球時報》記者第一時間聯想到科幻電影中的太空船駕駛艙。自動挖泥控制系統位於艙內正中,所有挖泥設備的操作集成在約兩平方米的操作台上,點擊滑鼠或按鈕便可完成設備的遠程操作。工作人員表示,船員甚至可以一邊挖泥,一邊悠閒地喝杯茶。

  挖泥操作台兩側分別是定位系統和自航系統。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其實絞吸式挖泥船並不新鮮,這是疏浚工程中運用較廣泛的一種船舶。不過在世界範圍內,絕大多數絞吸挖泥船沒有航行能力,船舶每換一處工作位置均靠拖船帶動。作為亞洲第一艘具備自航能力的絞吸式挖泥船,「天鯨」號擁有無限航區的航行能力和裝駁功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海域航行」。

  5月25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宣布對大型工程船舶實施出口管制。其中絞刀功率大於或等於500千瓦,挖深大於或等於15米,總裝機功率大於或等於2000千瓦的絞吸式挖泥船,未經許可一律不得出口。王明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天航局目前擁有的挖泥船全部在受限範圍之內,「我們的船可以到世界其他國家施工,但如果其他國家想買,是不可能的」。

    移動,像在「邁步」

  「天鯨」號如何開展工作?王明安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到達施工地點後,先在船尾下主樁,並在船頭兩側布設橫移軸。記者想起剛登船時頭頂的兩根巨大的鋼柱,它們就是主樁和輔樁。工作人員表示,主樁的直徑達1.8米,下樁後,主樁相當於「圓規的規腳」。

  船尾下樁後,船頭會伸出一根長長的「橋樑」,「橋樑」頭部就是絞刀。「這根梁有1100噸重,因為要壓得住絞刀,使它不會因為岩沙堅硬而反彈」,王明安說。之後,絞刀就以樁為圓心,做扇形擺動,擊碎岩石泥沙。擊碎的岩石泥沙通過船上的高效離心泵吸入,並通過管道吹出。據工作人員介紹,「天鯨」號的排距能達到6000米。

  工作一段時間後,船需要往前移動繼續挖泥,這時輔樁會伸出並下到海中,讓主樁倒換一下向前移動,整個過程看上去像是「天鯨」號在「邁步」。

  作為無限航區的自航絞吸式挖泥船,「天鯨」號的生活設施相當齊全,宿舍、活動室、健身房、洗衣房、醫務室、餐廳等一應俱全,完全滿足遠洋航行中船員的生活需求。《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挖泥船工作區的舷窗邊,常能看到花盆。據王明安介紹,「天鯨」號員工平均年齡只有28歲。一般情況下,這些年輕人要在船上連續工作3個月才能放假回家一次。

  儘管配備完善,但仍會面臨一些問題,比如食物保鮮。「天鯨」號前政委(電視劇)、中交天航局工程公司黨委副書記李悅來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由於路途、風浪等因素制約,蔬菜運到船上往往就變成了黑色,只能扔掉。」

  李悅來還講述了一段小插曲。在一次海上施工過程中,一艘配合施工的小船希望「天鯨」號能協調點蔬菜,於是「天鯨」號就把船上最好的土豆、剃掉芽子並用冰水泡上的洋蔥給小船送去。但小船工人看到後不高興地說:「你們大船拿我們小船不當人看!這是人吃的嗎?」等補給船再次過來時,「天鯨」號讓小船先去挑菜,結果小船船長上補給船一看就不再說話了。說到這裡,李悅來眼圈泛紅。 遠海作業,被外國盯上

  中國交建天航局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05年以前,國內疏浚企業的挖泥船基本依賴進口,且挖泥船建造技術受制於國外封鎖。如今,「天鯨」號的出現令中國疏浚業擁有與世界四大疏浚公司相媲美的「超級戰艦」。

  具備強大破石吹填能力和靈活機動能力的「天鯨」號得以參與許多遠海吹填工程。李悅來對《環球時報》記者透露,在近年的一次海上作業中,某國突然注意到「天鯨」號。他們稱,發現一艘「外形奇特的船」,「從那以後,我們的船走到哪兒,後邊總有船遠遠跟著」。

  「有一種魅力叫沉默,有一種英雄叫工匠。」歌曲《沉默的脊樑》道盡了中國交建的榮耀和辛酸,不過,榮耀遠不止如此。王明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天航局牽頭國內著名產學研單位,歷經5年攻克關鍵技術,研發了更為先進的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如果將『天鯨』號比作一輛裝甲車的話,那麼『天鯤』號就是一輛重型坦克」。

  天航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天鯤」號設計融合了世界最新科技,裝備了當今世界最強大的挖掘系統和最大功率的高效泥泵,設計生產能力約6000立方米/小時,絞刀功率5000千瓦,最大挖深35米,最大排距1.5萬米,其中遠程輸送能力等性能雄踞世界第一,該船的研發建造真正實現挖泥船裝備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58388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