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最痛恨的不是毛主席,而是他

超級飛俠| 2017-07-19| 檢舉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最痛恨的不是毛主席,而是他

有的時候,很多人會以為蔣介石的失敗應該最恨的是毛澤東,其實不然,1949年1月3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此次革命剿匪之失敗並非失敗於共匪而是失敗於俄史(史達林),亦非失敗於俄史而是失敗於美馬(馬歇爾),「美必後悔莫及而馬歇爾須負全責」。

在民國時期,要說最搶眼的人物,那非蔣介石與毛主席莫屬。他們二人是當時中國兩個最大黨派的領袖,都代表著一個黨的意志。在一起打完抗日戰爭後,國民黨單方撕毀在重慶簽訂的「雙十協定」,與我們共產黨發起戰爭,最終邪不勝正,被我黨擊敗,退居臺灣。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蔣介石是一個生活很有規律的人,雖說早年曾經放浪不羈,但到了中年,他就很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早睡早起、按時吃飯、從不吸菸喝酒同時,他還有個好習慣,那便是每天記日記。蔣介石是一個喜歡反省的人,每次寫日記時,他的內容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反省。而對於自己人生最大的一次失敗,敗退臺灣。

 

他又是如何反省自己的,在蔣介石的日記中,對於他敗退臺灣,他最恨的不是我們共產黨、不是自己某個無能的部下,而是美國。在蔣介石的一篇日記中曾經提到,「此次反動剿匪之失敗並非失敗於共匪而是失敗於俄史,亦非失敗於俄史而是失敗於美馬」而在這裡的俄史指得是當時蘇聯的史達林,而美馬則指的是美國的馬歇爾。

 

當時的蔣介石認為,與共產黨作戰的失敗,是源於美國人的置身事外,並沒有全力幫助他。並且蔣介石還曾斷言,美國將會對此事追悔莫及,而馬歇爾要為這件事情負全部責任。曾經長期研究蔣介石日記的楊天石曾經說過,蔣介石在晚年時期,對美國的評價十分低,甚至說美國是一個不講道義的國家,他們幫助中國並不是要中國成為他的朋友。

 

而是想使自己成為中國的主人,並曾經斷言,跟著美國走並不會有什麼好下場,遲早會被他們丟棄的。在晚年時,蔣介石甚至不允許自己的家人踏入美國的國土。當年,身居美國的宋子文再一次吃飯時因為進食而窒息,等來到醫院搶救時,早已經去世了。當時得到消息的宋美齡準備從臺灣坐飛機前往美國,準備為宋子文弔唁。但蔣介石因為這個原因,就是死活不願意讓宋美齡去美國。

 

當年的美國確實給予了蔣介石不少資助,不僅幫他訓練出39個師的兵力,還為他提供了30多億美元的資助。這是蔣介石為何敢挑起內戰的原因。但是在國民黨敗局已定時,美國政府暫停了對蔣介石的援助,即使是宋美齡親自去美國求援,也遭到了杜魯門的冷落,並沒有給他實質性的幫助。最終,蔣介石敗退回臺灣。

雖說蔣介石對美國恨之入骨,但當時在臺灣的國民黨依然需要美國的説明,因此蔣介石從來沒有在公共場合說過一句抱怨美國的話,也只能在日記中將自己的抱怨一一寫下來吧。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檢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5728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