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爸爸猛敲黑板,這才是未來的主調!

Teng We ...| 2017-07-14| 檢舉

馬雲爸爸猛敲黑板,這才是未來的主調!

2017-07-13 鳳凰財經

來源:悅濤(shenzhenjingji)

 

時隔五年,阿里巴巴重啟「天下網商大會」。

 

想法從去年就有了,但是直到開會5天前,才由馬雲自己把主題定調:

made in internet

 

倒不是隨意,而是馬教主太想把自己深思熟慮的東西表達得足夠精準。

 

過去一年的100場演講里,馬雲講得最多的是這句話:

 

「所有的製造業要高度警惕,如果過去十年對零售行業有巨大的衝擊的話,那麼未來十年對製造行業的衝擊將越來越深遠。所以從零售到製造到供應鏈,到整個的變革,會越來越大。」

 

定下主題之後,馬雲說自己「蠻興奮的」,於是在網商大會當天發全員郵件:成立「五新執行委員會」。

 

阿里巴巴CEO張勇(逍遙子)擔任執委會主席,螞蟻金服CEO井賢棟擔任副主席,成員涵蓋菜鳥網絡、阿里雲、天貓、淘寶等核心業務板塊。

 

馬雲在郵件中寫:

 

「網際網路進入了最關鍵的應用30年,而未來3-5年是關鍵中的關鍵。網際網路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會加速推進智能世界的到來。很多產業,行業將會升級並重新定義。

 

重新定義後產生的「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簡稱「五新」)……對任何行業,企業和個人來說都是挑戰,只有積極正面面對才能把挑戰化為機遇。」

 

對網際網路來說,連接已經完成,第二件事是創造。

 

過去的5年,傳統行業在變,網際網路也在變。表層連接已經完成,但是深層價值遠未爆發。

 

實體經濟的三大塊:生產、流通、銷售。

 

電商最早解決的是銷售,也就是sell on internet;

 

然後由銷售帶動流通環節大變:物流、倉儲、快遞網絡(circulation by internet);

 

現在終於輪到了生產環節:made in internet。

 

網際網路正在從流通中介轉化為基礎生產力。

 

這個變化最根本、最核心、最致命的,還是那兩個字:數據。

 

過去這些年,世界發生的最重要變化,就是過去人類的大量無序行為,通過線上流通之後不斷凝結成浮出水面的數據。

 

這些數據,成為未來社會運轉最核心的生產資料。

 

然而,這些生產資料在慢慢成型,但現有社會的生產、流通、銷售、金融體系,還完全沒有做好對接的準備。

 

阿里巴巴重啟網商大會,就是猛敲黑板:

 

ladys and 鄉親們,都醒醒!sell on internet只是開胃菜,Made in internet才是玩真的!

  

一個背景:中小企業、全球化的瓶頸

 

這一直是阿里巴巴最關注的一小一大:中小企業和全球化。

 

過去的全球貿易,是由幾百家跨國企業主導的。因為他們掌握最多的信息、供應鏈和金融資源。

 

中小企業這頭:沒資源,沒資金,沒信息。依附生存,升級乏力。

 

依託中小企業起家的阿里,對此不爽已很久。

 

而且,中小企業和全球化這兩塊,近幾年都出現了瓶頸。

 

Made in internet的方向之一,是儘可能地把中小企業圈進來,連接、重組、升級、再造。

 

再造的條件,則是過去二十年網際網路領域一步步發生的流變。

 

1、買賣產生數據,數據里有用戶畫像

 

早期的電商就是在網際網路上開個窗幫商家賣貨。

 

越賣越火,也只是證明網際網路流通更便利,零售業被去中介。

 

但是買賣產生數據,數據里有用戶畫像:

 

需求、偏好、區域、購買力……

 

2、消滅時間差

 

網際網路去中介,最關鍵的不是打破空間距離,而是消滅時間差。

 

這是對生產、流通、銷售全流程再造最致命的武器。

 

因為傳統商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滯後,銷售端需要層層代理,生產端沒有即時數據的反饋。

 

後果是大部分時間裡在瞎子摸象。浪費時間成本、增加差錯率、資源無法盤活。

 

線上,用戶了解商家信用、評級,商家了解用戶行為、行業趨勢。

 

最後,大部分供需可以做到無縫對接。

 

關鍵是:即時交互,沒有時間差。

 

3、數據成為生產資料、新能源

 

不斷流通的、沉澱的、動態的數據,不但打通了流通環節,形成智能匹配的新零售,而且且繼續往上游推,對生產環節進行重組。

 

沒有網際網路之前,實體製造同樣需要數據,否則不知道為誰製造,只是那時的數據來源太單一。熟人、同行、朋友,大致了解之後就開干。

 

改革開放的「貿工技」路線圖也是這個意思。

 

先做貿易,熟悉市場;再做代工,積累技術;最後有完整的產業鏈經驗,才敢做研發。

 

零散的數據,無法成為標準化的生產資料。

 

經過網際網路沉澱20年,現在的數據,已經積蓄了打通全產業鏈的能量。

 

不止阿里巴巴視數據為新能源,華為2016年也把數據稱為「土地、機器、勞動力」之外的第四大生產資料。

 

4、對實體經濟流程再造

 

「五新」概念提出之後,其實是一場對實體經濟生產、流通、銷售的流程再造。

 

掌握用戶畫像、消滅時間差、數據能源化之後,極大降低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試錯成本、時間成本和資源浪費。

 

企業只需要把最主要的精力留在創新上。因為不再需要揣摩用戶需求,只看你能否把它實現。

 

當然,最關鍵的是:是否最大化地利用了數據。

 

數據標準化之後,對數據的嵌合、組織、轉化能力,是一家企業最重要的能力。

 

5、數據是最大的槓桿

 

以前的槓桿,是資金。用未來的錢,做今天的事。

 

未來的槓桿,是數據。用最有效的數據,做最有價值的事情。大部分的資金槓桿,也會依託於數據進行配置。

 

 

結論

 

網際網路正在從連接走向創造。催生新的組織形態、重塑生產入口、改變原有的供應鏈:從消費、流通,到生產、研發各個環節。

 

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在網際網路時代會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56708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