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中兄皇子
公元57年,日本九州地區的邪馬台部落首領被漢光武帝冊封為王,這是中日交往的開端。本州中部的大和部落興起後,與中國聯繫更加頻繁、密切,對中原的繁華、富庶也更加嚮往。
645年,日本攝政皇子大中兄以隋唐政治制度為模板,進行了律令制改革。羽翼豐滿後,大中兄以百濟遺民求救為藉口,悍然出兵朝鮮、干涉唐朝消滅高句麗的戰事。大中兄幻想先佔據百濟故地、而後滲透中原,實現「日出東方、照耀中國」的「偉業」。
遺憾的是,大唐帝國沒有給他任何機會。熊津都督府以偏師一萬、戰船百艘與倭軍戰於白江口。是役,唐軍主帥劉仁軌指揮若定,以極小的代價全殲五萬倭軍,並焚毀兩千艘倭國戰船。戰敗的消息傳回去後,大中兄為之喪膽。
二、帖木兒
威震歐亞大陸後,跛子帖木兒開始以成吉思汗繼承者自居。為重現蒙古帝國的輝煌,他於1403年發動對明朝的遠征。
對於這次遠征,帖木兒煞費苦心。先是徵調了二十萬久經沙場的精銳,而後聯絡北元、請求從北方進行牽制,再者,策動中國境內的回回以為內應。
1405年,帖木兒死在東征的路上。他應該慶幸,因為明成祖準備充分,即使他到了中國也是自取其辱。
三、腓力二世
與明朝發生接觸後,西班牙人對明朝的繁榮感到震驚。宗教上莫名的優越感和對美洲土著取得的「勝利」,讓西班牙人產生了幻想。
殖民者岡薩雷斯認為明朝和阿茲特克一樣外強中乾,吹噓只要六十人就可以征服。駐菲律賓總督稍微慎重,認為需要建立起一支三四千人的軍隊。
經過討論,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制定了一個兩萬人的遠征計劃,幻想先把中國變成附庸,而後通過混血聯姻來把中國西班牙化和天主教化。
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就被英國全殲。戰後,西班牙海上霸權交出,征服明朝的計劃徹底成了一紙空文。
四、豐臣秀吉
1590年,羽柴秀吉平定天下、在大阪建立政權,而後被天皇賜姓豐臣。
豐臣氏的統治並不穩固。一方面,以德川家康為首的關東大名陽奉陰違。另一方面,幾百年的戰亂使得生產嚴重滯後。
為轉移國內矛盾,1592年,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妄圖以朝鮮為跳板來征服中國。雖然明朝相對衰弱,但對付日本還是綽綽有餘。日軍苦戰數年而一無所獲,豐臣秀吉在內外交困中死去。
他死後十七年,豐臣政權就被德川家康攻滅。拼搏幾十年,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五、尼古拉二世
克里米亞慘敗後,沙俄將侵略的矛頭轉向東方。利用滿清與英法聯軍交戰、無暇北顧的機會,沙俄鯨吞了中國外東北上百萬的領土。
1891年,西伯利亞鐵路破土動工,沙皇尼古拉二世藉此提出吞併中國長城以北所有土地的「黃俄羅斯計劃」。
利用義和團運動和外蒙古的「獨立」,尼古拉二世將「黃俄羅斯計劃」付諸實踐、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就在尼古拉準備將外蒙古和中國東北吞下時,一戰爆發,沙俄匆忙參戰。三年後,沙皇政權被推翻,尼古拉全家七口都被布爾什維克殺死,屍體草草掩埋。
六、田中義一
1927年,陸軍大將田中義一成為日本首相。上台伊始,他就提出了「先滿蒙、後中國、再東亞」的侵略計劃,這一計劃就是大名鼎鼎的「田中奏摺」中內容。
田中掌權期間,對中國進行全方位滲透,為日後全面開戰做準備。不過,他縱容軍部少壯勢力,反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1928年,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策劃了刺殺張作霖的行動,並在皇姑屯將他炸死。這種自作主張的做法讓田中大為惱火,但也無可奈何。在天皇的斥責下、在少壯勢力的不滿中,田中憂憤而死。
田中雖死,日本少壯勢力「下克上」的習慣卻已經養成,他的侵略計劃也被不折不扣的實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54626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