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了!! 沉迷數學20年 中國「天才少年」變廢人

木易| 2017-06-04| 檢舉

悲劇了!! 沉迷數學20年 中國「天才少年」變廢人

中國人民大學女生伍繼紅,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最後流落到贛北山區,淪為赤貧之家六子之母的新聞,曾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記者近日獲悉,泰州也有一個與伍繼紅境況相似的名校生。他,16歲就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哈工大),從大三開始,因痴迷數學放鬆了對專業的學習,最終沒能拿到畢業證書。回家後的他,繼續沉迷於他的「數學研究」,一干又是20多年。最終,他選擇了放棄。既無一技之長,又幹不了體力活,如今的他僅靠政府每個月400元的低保收入維持生活。

他,就是哈爾濱工業大學8095班的劉漢清,現蝸居在泰州興化戴南鎮雙沐村五組一幢屋頂見光的三間農舍里。端午小長假後,記者走近劉漢清,探尋「天才少年」淪為「低保戶」的悲愴故事。

劉漢清就居住在這破舊的房子裡。王國柱 攝

眼關的他生活潦倒

「一個月400元足夠了」

端午小長假後的一個上午,記者一行沿寧靖鹽高速「戴南」出口下,向東約4公里,就到了劉漢清所在的雙沐村。

由於劉漢清沒有手機,不知道他的家到底在哪,記者一行向雙沐村村部求助。熱情的村會計宋銀豐甘當嚮導,領我們前往。穿過幾條或寬或窄的巷子,宋銀豐在一院落門前停住了,「這就是劉漢清的家。」

說是院落的門,倒不如說是兩壘磚塊中間留的一個過道,過道兩側各立著一根木頭,上方再橫著一根木頭,這便成了「門」。走進院落的門,記者看到的是一幢舊式的三間瓦房。從東廂房窗戶上面破碎塑料薄膜,可以看出這幢房子年代的久遠。堂屋門大敞著, 鞋 子、破舊的衣服、各種瓶瓶罐罐……裡面堆滿了雜物,讓人無處立足。東廂房房頂有幾處透著亮光。

「劉漢清!劉漢清!」宋銀豐喊了半天,都沒有發現人。等待十多分鐘後,不死心的宋銀豐,再次進屋尋找,這次,他在東廂房床上發現了正在睡覺的劉漢清。

記者眼前的劉漢清,皮膚白皙,腦門很大,鼻樑上方架一副近視眼鏡。劉漢清說,目前他一個人住在這所房子裡,爸爸媽媽老了,住在他弟弟的房子裡。在廚房裡,記者看到,兩口鐵鍋里,一口鍋里放著一隻粽子,一隻雞蛋,另一口裡有少許稀飯。劉漢清說,這是母親給他留的。「她煮什麼,我吃什麼。我吃得不多。」

劉漢清沒有工作,又不能幹農活,一直沒有結婚,無兒無女,每天吃安定才能睡眠。幾年前,政府給其辦理了低保,每月能領取400元的生活補助。「一個月400元生活補助能養活自己嗎?」「我花不了什麼錢,一個月400元足夠了。」劉漢清的回答出乎記者所料。

曾經的他意氣風發

16歲走進哈工大 一篇文章讓他迷上數學

1980年,16歲的劉漢清以398.5分的優異成績,被哈工大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在當時很多人眼裡,少年的他就是一個「天才」,聰明無比,進入哈工大學習後,前途不可限量。記者獲悉,哈工大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大學之一。我國航天領域很多頂端人才都出自哈工大。

大學前兩年,劉漢清成績優秀,深受老師好評。之所以迷上數學,劉漢清說,是受了徐遲的報告文學作品《哥德巴赫猜想》的影響。《哥德巴赫猜想》發表於1979年,轟動了全國。當時,劉漢清正在準備高考,並沒有對此過多關注。直到大三時的一天,他才在學校圖書館裡無意中讀到了這篇文章。這時候,全社會的「陳景潤熱」已經退了。或許是冥冥中的一種安排吧,命運向他開啟了「另一扇門」,有數學天賦的他,因為這篇文章一頭扎進了「數論」的海洋,並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質數在自然數中的分布。劉漢清越「啃」越覺得其中奧妙無窮、趣味無窮,並立志「要比陳景潤做得更好」。

對「數學的研究」,劉漢清達到痴迷的程度。他回憶,最瘋狂時,他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吃飯都覺得浪費時間,每天只睡兩個小時。與此對應的是,他對熱處理專業越來越不感興趣,只醉心於他的「數學世界」。系主任以及輔導員發現後, 找他談話,讓他立足於本專業的學習。實在要研究數學,也要先拿到畢業證書。但老師們的話,他根本聽不進去。到大四時,因多門功課「掛科」無法畢業。因「熱愛學習」而無法拿到畢業證,這種情況在當時的哈工大甚至全國高校中都是少見的。哈工大從愛護學生的角度給了他一年的時間。然而,這一年,劉漢清仍在研究他的「數論」。「那時,就像中了邪一樣。」劉漢清說。

拿不到畢業證書,劉漢清便享受不到國家「包分配工作」的待遇。而他的同學們很多被分配進了航天工業部或其下屬企業。1985年,劉漢清當農民的父親,用當初送兒子上大學挑行李的那根扁擔,從哈爾濱挑回了兒子的行李。

瘋狂「追數」20多年 沒人認可精神焦慮

回到家鄉的劉漢清讓家人大失所望。鄉鄰們都認為他瘋了。劉漢清的一位高中同學,當年在戴南做教師,他向記者回憶了劉漢清肄業回家後的情景。

「大約是1987年吧,也是一個上午,我聽說了他的情況,走了七里路,來到他們村,找到他的家。當時,他也是在睡覺。見到他時,我幾乎認不出他了:長發披肩,鬍子拉碴。靠近床頭的是一口米缸,米缸上面是木頭做的蓋子,蓋子上面是數學書,詩集,稿紙。那 時,他二十多歲,也許是對未來充滿信心吧,他對自己的選擇不僅不後悔,甚至有些自傲。我記得當時他向我引用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之後,我多次去他家中看望,也常請他到自己家中小住。他也把長發剪了,收拾整齊了。他認為我是能夠理解他的,也常常向我說起為啥這樣偏執。他說,『數論』真的有魔力,投入進去你就能感受到一種大美,讓你欲罷不能。我雖然領略不到大美,雖然為他可惜,但說實在的,對他的執著,我確實充滿敬意。」

兩年後的一天,劉漢清告訴他的這位同學,他的研究已經有了初步成果。「他當時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該拿這成果咋辦呢?當時美國已經有了網際網路,我想到一位在美國工作的同學,請他將劉漢清的論文公布在網絡上,希望能有國外行家評判。不久,一名挪威數學家有了反饋,對論文第三頁提出一點疑問,劉漢清做了解答,又請美國同學翻譯過去。但此後就沒有了下文。」

為了驗證劉漢清的研究成果,劉漢清的這位同學決心幫助他找國內最頂尖的數學權威做鑑定。幾經輾轉,最終找到了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潘承彪。潘院士多年從事數論研究,與其兄潘承洞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被認為是國際上有關這個猜想的論述最全面最完整的一本專著。當時,潘承彪是北大數學系的客座教授。潘教授審閱了劉漢清的論文,一個月後給了回復。「我記得潘教授信的大意是,第五頁上有個論點未經證明,接下去的論證沒有意義。意即不需再往下看了。但劉漢清認為,未經證明並非不能證明,只是他沒有證明。」

他的心聲

沒有工作,沒有結婚,不能幹農活

「過兩年再思考來時路」

劉漢清今年53歲。從他愛上「數論」至今,30多年就這樣過去了。這些年來,他的足跡幾乎沒有出過他的村莊。沒有工作,不能幹農活,沒有結婚,無兒無女。十年前,劉漢清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每天要服用大量的安定才能入睡。也是從那時起,他放棄了「 數論」研究。

「這些年來,沒想過找個工作?」記者的問題讓劉漢清有些為難。他說,幾年前,有單位的負責人到過他家,讓他去工作。「後來,那個人沒有再來,我也沒有去。」 劉漢清的那位同學告訴記者,大約在二十年前,他們曾幫劉漢清找過一個熱處理車間技術員的工作。「那時,他還在研究數論,大約一個月不到,就回來了,說工廠噪聲大,需上夜班,而他習慣了夜裡搞研究。」37年,時光將一個天才少年變成了今天的低保戶。在與記者交流時,劉漢清提及班上某同學,「十年前,他就是航天總公司一個司的司長,說不定,現在已是部級了。」「對於走過的路,你思考過嗎?」採訪結束時,記者婉轉地問。過了一會兒,劉漢清慢慢地說 :「沒有思考過,現在也不想思考,等過兩年再好好想想吧。」說這句話時,他的眼睛望著門外,像一個 「思想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5246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