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集安市區城東4公里外的通溝平原上,坐落著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的陵墓。離陵墓東北200米處,有一座高大通體黝黑的石碑,已有1600年歷史。此碑從被史學界發現的那時起,就被稱為「東方第一碑」。
為什麼這塊碑被稱為東方第一碑?又為何讓一國耿耿於懷呢?首先是因為它大,好太王碑高6.39米,底部寬近兩米,頂部一米,碑體重約37噸,這麼大塊的石碑世界罕見。
其次是因為它有重大的歷史研究價值。此碑系高句麗王朝第19代王好太王兒子長壽王為父親所立,四面環刻碑文,為漢字隸書,方嚴厚重,布局嚴謹。四面碑文共44行,1775字。除去裂隙、剝落損壞者外,目前尚存可辨識有1590字左右。碑文主要記敘了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以及好太王率軍攻城略地等情況。
根據碑文記載,好太王碑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歷經千餘年的風雨,依然保存完好,而且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見。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塊碑的歷史價值。這塊刻有1775個漢字的石碑記載的史實比較完整,涉及面廣,而且源於高句麗政權的鼎盛時期,因此對研究高句麗的政治、軍事、文化、制度、傳統和它與新羅、百濟及日本列島的關係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高句麗作為中國的少數民族政權,一直被中國歷史記載,只是因為其後來繁榮、強大,不服中原政權管束才被唐朝滅亡的。由於文獻資料對這一民族的記載很少,目前已知現有文字文物僅存三件,好太王碑是其中記敘內容最為豐富的一件,單憑這一樣,就足以說明它的價值。
事實上,這塊價值連城的石碑,卻被荒煙蔓草整整湮沒了1500年之久。直到1877年(光緒三年)桓仁建縣,一個名叫關月山的書啟(秘書之類職務)公務之餘才發現了這塊石碑,拓印若干碑文,後傳入北京,人們才開始知道。
好太王畫像
好太王碑被發現後,就成為了中國、日本、朝鮮及歐美等國爭相研究的對象。以至於這塊石碑還多次處於歷史風暴和旋渦之中。朝鮮半島國家一直想將高句麗的歷史納入其本國的歷史,最想要它的當屬韓國了。可惜它一開始就立在中國的土地上。
中國政府屢次拒絕韓國政府各種索要高句麗文物的無理要求,韓國人對這塊石碑立在中國至還今耿耿於懷。用咱老百姓的話說:上面刻的是漢字,不是韓文,他們能看的懂嗎?!
好太王碑是研究高句麗政權形成和發展歷史的極為重要的資料,也是中華民族碑刻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為保護此碑,中國政府多次重建了碑亭,後來,又在碑亭四面裝上了防彈玻璃,並派專人把碑嚴密保護起來,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慶幸的是中國已於2004年向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申請,把好太王碑與太王陵一起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感謝讀者閱讀歷史石頭的文章,您閱讀完後的每一次點贊、轉發和收藏都是石頭寫作的動力。同時歡迎讀者在留言區吐槽、評論,石頭會認真拜讀和回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51707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