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對「一帶一路」感到震驚?日本媒體人:它將改變21世紀!
今天,「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此次論壇共有1500多名中外嘉賓參會。日本方面儘管安倍晉三首相未出席論壇,依然高規格地派出了自民黨(執政黨)二把手二階俊博參會。二階俊博臨行前在東京接受華文媒體採訪時稱:「日本對中國『一帶一路』有如此進展感到震驚,且表示敬意。」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朋友圈越來越大,好朋友越來越多。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始終忽遠忽近地游離在朋友圈外。「一帶一路」對於日本,對於世界意味著什麼?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有人說,「一帶一路」是看上去很美的「空架子」;更有人說,這是中國另起爐灶,要搞反美國統一戰線。值此論壇開幕之際,日本資深媒體人士木村知義,通過我刊發表專文,從世界歷史轉換大潮的角度,有力地回應了這些不靠譜的質疑。在他看來,「一帶一路」上,遍布著充滿可能性的金燦燦的「種子」。
Sponsored Links
4月25日,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宣布將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5月14日、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共同思考「世界」的平台。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與亞洲的媒體從業者,我想從一個有別於學者、專家的角度,談談對「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對當前時代背景下日中關係的看法。
足以改變21世紀的「一帶一路」
在我看來,「一帶一路」構想是一個「宏大的故事」。當前世界正瀰漫著封閉感,看不清未來的方向性。「一帶一路」的魅力正在於,它蘊含著讓人們對未來充滿展望與夢想的力量。
地緣政治學屬於冷戰時代的遺留物,雖然評價褒貶不一,但這門學問正在捲土重來。在地緣政治學的世界裡,「一帶一路」中的「一帶」,即陸上絲綢之路,被稱為是「歷史的地理樞紐」、「心臟地帶」(編者註:出自英國學者哈•麥金德)。迄今為止,這片土地作為世界霸權的必爭之地,對立與抗爭的戰火綿延不斷。但是,「一帶一路」超越以往的對立與紛爭,在這片土地上勾畫出了一幅合作、共建、和平發展的宏偉藍圖。
20世紀初,英國地緣政治學學者哈•麥金德提出「陸權論」學說。該學說主張的全球戰略思想歸納成著名的三段警句:「誰統治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了全世界。」
20世紀初,英國地緣政治學學者哈•麥金德提出「陸權論」學說
為充分表達這一倡議,2015年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該文件在開頭處寫道:「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後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緊接著,文件闡述道:「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我驚訝於這些優美的文段,興趣盎然地讀了下去。
很久以前,各種珍寶從遙遠的埃及、希臘、羅馬、伊朗、中國的西域沿著連綿不絕的絲綢之路傳到日本。奈良的正倉院被稱為是絲綢之路位於東方的終點。也就是說,絲綢之路對於日本人而言,是個充滿夢想的地方。我感受到的「一帶一路」正是一個激發想像力的宏大故事。此外,這一倡議將那片土地定位為和平發展的經濟帶,讓我感覺到其中潛藏著引發21世紀巨變的力量。
變化中的「強權秩序」
20世紀的世界是美國作為唯一霸權國差使、支配,並通過戰爭、紛爭等「強權秩序」手段建立起來的。當前世界正在和平的環境中改變既有的秩序。站在這一宏偉轉折點上的世界,可謂處於「世界史轉換大潮的時代」之下。
另外,我認為世界如今正處於「中國的衝擊」的時代。「中國的衝擊」或許聽起來有些激烈,我想先從中國的歷史地位加以探討。自古代至某一時期,中國是文明、文化的中心,國力強盛。進入近代以後,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各國將中國想像為一個「比自己落後、貧苦的國家」。但是,近年中國國力大增,近代以來首次蛻變成了「大國」。這給從未見過「大國•中國」的世界,以及中國自身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日本國內高漲的厭華情緒正是一種受到「中國的衝擊」的表現:對「中國的衝擊」不知所措,迷失自我定位的日本人,只好試著尋找中國的負面形象聊以自慰。
東京大學教授溝口雄三(已故)於2004年發表著作《中國的衝擊》
但是,若日本無法擺脫這一困境,那麼屬於日本的新時代將永無天日。日本在經濟規模上早已被中國超越。如何拋棄「落後的中國,先進的日本」這一固有觀念,構建今後的日中關係?日本正處于思考這一課題的關鍵時期。如何摒棄「上下關係」,在兩國之間代之以「水平關係」?這是當前日中關係面臨的大難題。
迄今為止的時代是幅員遼闊、經濟繁榮、實力強大的國家說了算的時代。今後或將演變為締結「水平關係」的時代:思維方式、價值觀、政治社會體制相異的人們,不以國力大小論英雄,坦率地參與討論;即便有對立的一面,也能協調合作。構建這種關係是時代布置給我們的作業。日中關係也一樣。幅員遼闊、經濟與國力強盛的中國,不因此而對日本指手畫腳;日本不一味地執拗抬槓,應思考與中國構建水平平等的關係。面向新時代,中國明確表示將「作為制定秩序的一員參與」,卻從未說過要「統治世界」。「共商共建」作為「一帶一路」的基本理念,已說明了一切。世界正由只需追隨強者的「單極世界」時代,進入到不問國力大小,暢所欲言的「水平關係」時代。所有參與者是否做好了負責任地發言,履行自身責任的準備,這是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課題。
何謂「正常的關係」
今年日中兩國迎來邦交正常化45周年,各界都在呼籲日中關係應儘快恢復到「正常的關係」上來。可是,究竟如何才算是「正常的關係」呢?
我不禁想問:近代以來在構建日中關係的過程中,我們曾經成功地構建起「正常的關係」嗎?我們曾擁有過那樣的時代嗎?答案或許是「還遠沒到那份兒上」。在我看來,近代以來,日中關係的構建處於「談不上成功」和「不怎麼成功」之間。也就是說,構建日中關係,絕對說不上有過一段「正常關係」的歷史。它是一個「尚未明確找到答案的未完課題」。為構建「正常的關係」,如果兩國始終保持渴望友好的意願與熱情,那麼共同的目標自然會浮現。從這個角度出發回頭思考日中關係時,我認為我們應該注意到兩國經濟領域的人士們。即便身處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差的日中關係之中,他們依然腳踏實地地推進著工作。
日本TPP首席交涉官片山慶一表示,日本希望在11國(美國已退出)參與之下,繼續推動TPP
我提議日本應從中國「十三五」規劃中尋找合作的線索。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中標註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農業現代化、城市農村協調發展、綠色製造方式、改善生態環境等重要關鍵詞。這些都包含著日本曾經經歷過、克服過,或者現在依然著手處理的課題。「十三五」規劃指明了中國今後的方向。日本若能加強學習,必能從中找到今後合作的具體項目、目標的「種子」。其他諸如中國正快速演變的少子老齡化社會等,日中可以一同合作解決的課題不勝枚舉。要言之,只要懷著保持正常、良好日中關係的意願,拿出具體的設想,活用日本的技術與知識,那麼日中關係的發展指日可待,雙方必能互利共贏。對於長期苦於經濟增長停滯的日本而言,積極尋找具體的項目、目標,提出與中國攜手合作的方案,將有助於日本找到一條擺脫長年經濟困境的活路。「一帶一路」上,遍布著充滿可能性的金燦燦的「種子」。對於日本而言,「一帶一路」既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同時也是一個可以寄託夢想與希望的構想。
台媒稱,中國牽頭籌建亞投行,各國紛紛響應,美國斯人獨憔悴。美國的傳播媒體、專業刊物無不問道,怎麼會走到這一步?美國的下一步又該怎麼走?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4月1日報道,一個多星期來,美國《華盛頓郵報》已連發兩篇社論,先以「挫敗」,繼之以「重大挫敗」形容美國處境。因為歐巴馬政府開始時掉以輕心,並要求各國不要加入,最終卻擋不住趨勢,如今尷尬不已。
外交策略有問題
《福布斯》雜誌刊登的《美國已然失去了全球視野嗎?》一文指出,許多重要盟國陸續加入亞投行,意味美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式微,更意味外交策略有問題。今天這種發展,要從美國強迫歐洲國家制裁俄羅斯開始。制裁俄羅斯並不符合歐洲國家利益;歐盟各國不得已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如今在亞投行一事上,如果再度屈從美國,豈不顯得他們是美國豢養的哈巴狗?
文章說,到了今天這步田地,如果把責任全推給歐巴馬政府,並不公平,因為國會也有責任。歐巴馬政府在2010年向國會提出改革方案,把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表決權比例由3.81%提升至6%,但國會卻遲遲沒有動靜。
美國需要新視野
報道說,至於美國的下一步,《波士頓環球報》社論認為,美國應以積極的態度因應情勢,讓正在崛起的中國進一步融入多邊金融機制。因為諸如世界銀行、IMF、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長久以來,美國施展了過大的影響力」。
《福布斯》也指出,美國需要新視野,這個新視野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更新領導風格,例如改革美日主導的亞銀;另一個是準備與中國分享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例如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
這些評論指出,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讓中國擴大參與,有助於美國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拒絕中國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TP),或者抵制亞投行,意味著告訴各方,美國依然有能力孤立中國;然而這恐怕只會讓美國自己陷入孤立。
也有評論稱,美國加入亞投行不是為了改變中國,而是為了確保仍居主控地位的美國,與正在崛起的中國進行「廣闊的、持續的交往」,也讓這兩國建立機制的、和平的調適方式,促進長久的和解。所以不論這個多邊機制是美國設立的,還是中國設立的,美國都應以建設性態度看待。
2
10月24日,21國在北京簽約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中新社華盛頓3月31日電題:亞投行擴容「風生水起」 美前國務卿憂本國出現誤判
3月31日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始成員國資格申請的最後期限,截至目前已有逾45個國家遞交申請,可謂「熱鬧非凡」。雖然美國沒有遞交申請,但美方官員和學者高度關注亞投行發展,包括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和智庫學者在內的多位人士31日擔憂美國在亞投行問題上出現「誤判」。
奧爾布賴特當天在此間一家智庫發表演講,表示亞投行首先是一個「歷史」問題。她強調,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認為美國在世界銀行「過於占據支配地位」,這些國家要求美國調整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投票機制,希望獲得更公平的份額,但國會一直予以阻撓,所以有些國家有一定「受挫」情緒。
近日有一大批國家紛紛表示願加入亞投行,包括美國的幾位傳統盟友。奧爾布萊特坦白表示美國在這一點上出現「誤判」,她希望美國能重新抓住某種「合作意識」,與亞投行開展合作。
就目前而言,奧爾布賴特認為美國把亞投行這件事「辦砸了」,不應這麼做。她強調,美方不應把亞投行看成是所謂「中國掌控權力」的平台,而應在亞投行內部與中國進行合作,在經濟治理方面增加該機構透明度,解決地區一些真正的問題。
奧爾布賴特部分觀點得到美國主流智庫的響應。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31日發布的一份政策建議報告認為,北京正大力發展金磚國家銀行、亞投行等機構,試圖在全球經濟治理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為確保中國的努力不破壞既有秩序,美國應先改革布雷頓森林體系,批准IMF份額和治理機構改革方案,給予中國更大話語權。
隨著亞投行「朋友圈」越來越大,有評論認為美國在國際社會顯得日益尷尬。對此,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甘迺迪(Scott Kennedy)含蓄地表示,絕大多數國家沒有把加入亞投行看成是一個「必須在中美兩國各自主導的體系之間選邊站」的事情,而是同時加入兩種機構,中國的看法也是如此,但美國沒有這麼解讀這個問題。
他還認為,亞投行僅僅是中國發展更積極主動外交戰略的部分內容,今後全世界還將看到中國提出更多倡議。
正在此間訪問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何帆告訴記者,美方圍繞亞投行的種種舉動無法脫離本國國情,如國會很難批准加入亞投行、再如美財政部對亞投行的初期重視程度不足等。
「美國有人更多地考慮安全競爭關係,對經濟合作關係考慮不夠,有人甚至考慮是不是中國在給美國『搗亂』,在安全領域仍有冷戰思維,這種顧慮壓倒了經濟合作的聲音。」何帆說。
美國財長雅各布·盧日前表示,美方期待在相關方面、通過有關渠道同亞投行合作。何帆認為,美方也許會通過與盟友加強交流、派遣法律顧問、金融專家加入亞投行等渠道與亞投行開展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50535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