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大師走了!這個數次讓外國人心悅誠服的老頑童,99%的國人卻聞所未聞!

Amoeba ...| 2017-05-14| 檢舉

如果不是突然因病去世,想必很多人都不會知道「吳文俊」這個名字,不知道他曾兩度站上中國科技類獎項的最高領獎台,一次是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一次是和袁隆平一起。也不會有人知道,他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都做過什麼…

錢學森和華羅庚,

想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但若要提到吳文俊的名字,

卻沒有多少人了解他。

1956年,新中國首屆,

自然科學一等獎,共三位獲獎人。

錢學森和華羅庚名揚全國,

唯獨吳文俊,直到82歲高齡,

與袁隆平一起又一次站在,

國家最高科技獎領獎台上,

很多人對吳老都還很陌生。

2017年5月7日7時21分,

吳老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

對這位數學泰斗的故事,

人們知道得太少了…

31歲,拓撲學吳公式,

以吳文俊的名字命名。

38歲,當選中國科學院,

最年輕學部委員,即當今院士,

這個紀錄至今沒有人能打破。

58歲,他以「吳方法」,

再一次轟動了整個學界。

多年來,吳文俊在數學領域,

一次又一次給了世界驚喜,

但回溯年幼時的一次考試,

他的數學居然考了個零蛋。

1919年,吳文俊生於上海,

父母是普通的知識分子,

年幼時,不愛說話的他,

每天泡在父親書房裡讀書,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

給了他很強的自豪感。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

為了避難,吳文俊跟隨家人,

躲到鄉下,幾個月都沒學上。

等回到學校,功課落下一大截,

吳文俊每天上課只能發懵。

考了零蛋後,他深受刺激,

每天回家補習功課,

短短几周就追上了課程進度。

他不斷鞭策自己,直到高中畢業,

各科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不過當時,他最喜愛的並非數學,

而是物理。他覺得,想探索世界,

就要把物理學好,數學只是工具。

那時他已做好考物理系的準備,

不料有一天經過辦公室,

無意中聽見出題的物理老師說:

「這次我出的物理題目特別難,

但是吳文俊考得特別好,

都是因為他數學學得好。」

1938年的夏天,

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

讓少年吳文俊不知如何是好。

喜的是,將有一筆獎學金,

幫助他讀完四年整個大學,

這對家境一般的他而言非常重要。

憂的是,要想拿到這筆獎學金,

吳文俊就必須報考數學系,

而不是去他心目中的物理系。

學校校長特意找到他說:

「你在數學上的天賦更高,

如果能在這個領域深鑽下去,

一定可以貢獻更多力量。」

吳文俊想了想,那就試試吧!

果不其然,他順利考入上海交大,

走進這個被各種定理、公式,

還有邏輯推導環繞的世界,

吳文俊才發現其中的魅力。

這門「無孔不入」的學科,

激起了他巨大的樂趣。

1937年,上海淪陷,

母校的獎學金被中斷。

吳文俊正想著如何解決困難,

不料老校長陳群找到了他,

表示可以繼續提供獎學金,

吳文俊卻斷然拒絕。

原來那時,他早已經聽說,

這位老校長投靠汪偽政府,

成了一名可恥的漢奸。

吳文俊苦苦撐到大學畢業,

結果一畢業,陳群又來找他,

說有一個研究所希望他去。

去研究所,專心鑽研學問,

這可是吳文俊最想要的,

可他知道,那是替日本人做事,

便再次拒絕了陳群。

因不願與汪偽合作,

畢業後,吳文俊當了老師,

這期間還曾失業半年。

在動盪的環境中謀生,

耗盡了他全部心力,

根本無法靜下心來研究數學。

可對於自己當初的決定,

吳文俊從來就沒有後悔。

做學問、鑽研數學,

最終為的是報效國家,

給侵略者做事,禽獸不如!

就這樣歷經5年潛伏期後,

吳文俊經人引薦,

認識了一個重要的引路人,

那就是數學大師,陳省身。

當時,他信心滿滿,

將自學的東西拿給陳省身看,

陳老看罷,搖搖頭說:

「你這個方向不對,

這樣走下去是沒有前途的。」

吳文俊聽了,心裡「咯噔」一下,

向來沒什麼膽量的他趕緊問:

「陳先生,我能去你的數學所嗎?」

陳省身沒有當即回復,

只在送吳文俊出門時說:

「你的事,我放在心上。」

吳老和陳老

兩天之後,

吳文俊接到通知,

到了數學所圖書館工作。

「那我就得其所哉了,

每天就泡在裡面看書。」

吳文俊看得太過痴迷,

直到有一天,陳老來看他,

輕輕將他身前的書合上說:

「你不能光看書,還要還債。」

還債?吳文俊聽不明白。

陳省身就說:「人家這麼多書,

你看了之後,就等於欠了債,

要想還債,就該用同樣的方式,

寫出和這一樣好的文章。」

吳文俊這才明白恩師的意思,

隨後一段時間,研究所的人,

發現吳文俊整日沉默寡言,

一個人在花廊里走來走去。

剛到研究所時,

大家都說陳省身,

招來了個木訥的書呆子。

直到最具權威的美國《數學年刊》,

刊載了吳文俊的一個公式,

所有人才對他刮目相看。

原來,他一直在思考問題。

那時,美國數學家惠特尼,

推導出一個著名的「對偶定理」,

這是一個基本的公式,

可是證明長得異乎尋常,

「總有十幾頁、幾十頁長,

沒法在雜誌上發表,

完全都可以出一本書了。」

在經過一番精心推導後,

吳文俊給出幾頁紙的證明,

立即在數學界引起了轟動。

惠特尼本人讀到文章後,

只好停下寫了一半的書稿。

這時的吳文俊才27歲,

有「現代數學女王」之稱的拓撲學,

向來是數學界的一座高峰,

而他的研究還不到一年,

就創造了一個經典成果。

同年,吳文俊考上了,

中法交換生,赴法深造。

為了讀懂第一手外國文獻,

他自學英語、法語、德語、俄語,

每天一門心思撲在研究上。

他在巴黎居住的旅館,

坐落在兩條馬路的交叉點,

房間沒有光線,每天起床後,

就到附近的咖啡館占據一隅,

鑽進那個只屬於他的世界。

靠著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

他提出了「吳示性類」,

證明了公式W=SqV

(即後來的「吳公式」),

迅速引起歐洲數學的大地震,

歐洲的數學大師都難以相信,

這竟是一個中國留學生做出的成績!

更大的餘震還在後面,

正是在吳文俊的研究基礎上,

有5位數學家利用他的成果,

拿到國際數學最高獎,

有著數學界諾獎之稱的,

菲爾茨獎。

震驚學界之後,

1951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將一紙聘書寄給了吳文俊。

這時的吳文俊早已歸心似箭,

身處回往祖國的輪船上。

很多人曾問他為什麼回去,

吳文俊卻反問那些人:

「為什麼不回去?

我常說,你不應該問一個人,

為什麼回國,而應該問他,

為什麼不回國。

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

學有所成之後,回來,

是自然而然的事。」

因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國際數學界的榮譽史冊里,

漸漸地將他排除在外,

但他並不在意。

回國之後,

吳文俊繼續鑽研數學,

並在北京大學任數學系教授,

希望能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可惜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

讓他的研究中斷近10年。

一個將數學視為生命的人,

突然間不允許接觸數學了,

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令吳文俊沒有想到的是,

1975年,思想稍稍鬆動之後,

他偶然接觸了中國古代數學,

一下子闖進一片新的天地。

「那之前對中國古代數學,

我是沒有半點興趣的,

覺得都是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當時拓撲學被視為西方學科,

要想深入研究已經沒有可能,

時任中科院所長的關肇直,

號召大家學中國古代數學。

出於好奇,吳文俊也四處借書,

不看不要緊,這一看就開啟了,

中國數學的「正名之路」。

在西方學界看來,

中國古代數學不入流,

甚至覺得其中很多算法,

就是從西方傳過來的,

對世界數學沒什麼影響。

因為中國古代數學,

有一個關鍵癥結所在:

「只給結果,沒有論證過程。」

在沒有論證過程的時候,

學界當然不願認可你。

例如著名的「秦久韶公式」,

一開始數學史家就認定,

是從西方「海倫公式」演變的,

絕非中國古代原創發現。

為了給中國古代數學正名,

吳文俊決定給出論證過程,

而且拋棄所有現代數學知識,

只用中國古代已有的數學知識。

在距今700多年的歷史跌宕中,

多少知識細節已成了謎團,

要想推證談何容易?

接觸古代數學早期,

為了看懂古代的文獻,

吳文俊狠狠下了一番功夫,

從簡易的白話,到文白夾雜,

再到最後能直接閱讀算法文獻,

沒有一股鍥而不捨的精神,

根本無法理解那些晦澀的名詞。

連續幾個月,吳文俊埋頭論證,

每天出門散步的時間越來越長,

回到家又大量閱讀古算法文獻。

終於,在「出入相補原理」中,

吳文俊找到了破解密碼,

非常複雜地證出「秦久韶公式」。

一個被埋葬了700年的證明,

被吳文俊復證後可以看到:

中國古代數學和希臘數學,

完全不是一個風格體系。

隨後,吳文俊又證明多個問題,

發表《中國數學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終於讓一大批外國數學史家,

被中國古老的智慧折服。

研究中國古代數學時,

吳文俊就敏銳地洞察出,

古代數學有獨特的機械化思想,

能夠把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

如果編成程序輸進電腦,

可以代替大量複雜的人工演算,

將數學家從繁重的腦力勞動中,

解放出來,進而推進科學發展。

讓機器代替人工作甚至思考,

是人類一直夢寐以求的事。

1941年,電子計算機問世,

但它只能提高計算的效率,

無法勝任定理的推導和證明。

如何讓計算機擁有推論智慧,

成了西方科技發展的一大難題,

整整20年都毫無進展。

正是從中國的、

那些優秀的古老算法中,

吳文俊找到了突破口。

一年多的時間裡,

吳文俊採用「最笨的方式」,

先改造了宋代的「代數消元法」,

在初步形成了基礎理論後,

對1000多種幾何定理進行分類,

然後一個一個地去人工計算。

在這龐大的計算量中,

有些式子好幾頁紙才能抄下,

而總的多項式高達幾千項。

幾乎每次證明一個定理,

都要花近一個禮拜的功夫。

到底算了多少廢紙,

吳文俊自己都記不清了。

1977年,寫完一個算式後,

吳文俊在桌前發出歡快的笑聲,

立即撰文發表推出全新方法,

打開了機器證明定理的大門。

由此,吳文俊,

開創了近代數學史上,

第一個中國人原創的研究領域:

數學機械化(國際稱「吳方法」),

實現了將繁瑣的數學運算、

證明交由計算機來完成。

這是這麼多年以來,

中國古老的數學成就,

第一次引領世界潮流。

難怪有人說:「他的研究,

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證實了中國古代數學,

是世界數學的主流之一。

未嘗不可以這麼說:

中國古代數學能夠,

重登世界數學的輝煌殿堂,

吳文俊功不可沒。」

2000年,

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

被授予2人,一位是袁隆平,

另一位便是吳文俊。

可是許多媒體人和老百姓,

第一次聽到吳文俊的名字,

都不知道吳老是幹什麼的。

吳老的學生們都說:

「他就是淡泊寧靜,不愛出名,

一心做學問,不參與社會活動,

是一個非常純粹的學者。」

吳老關心的不是個人名利,

而是一個民族的科技進步,

58歲高齡學計算機編程時,

他就曾無比心急地說:

「人家的計算機語言一換,

編的程序馬上就不能用了,

就要拿別人的新語言再寫,

我們不能老是跟著人家跑,

我們要學會自己跑!」

私下裡的吳老,

曾被學生稱為「頑童」。

80多歲了,去迪士尼樂園,

吳老還體驗了一把過山車。

在遊樂園的表演里,

大家都不敢讓活蛇掛在身上,

吳老自告奮勇沖了上去。

他說起話來總是哈哈大笑,

因為不喜歡雙腳被束縛,

不到特別冷的時候不穿襪子。

每個跟吳老走得近的人都知道,

雖鑽研頗深,但他不是書呆子,

他愛看電影,健談、幽默,

時不時妙語連珠。

可就在5月7日這天,

吳老因病醫治無效,

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歲。

報國何止一甲子,

離去已近百歲身。

吳老這一生紮根於數學,

為了民族的崛起、國家的希望,

付出過不知多少無眠的夜晚,

演算了多少複雜的公式,

傾盡了自己一生的力量。

只是老人家不慕虛名,默默耕耘,

曾為中國的科技進步,

為中國古代數學的正名,

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

自始至終,卻鮮為人知。

對於這樣一位純粹的、

有著熾熱報國心的數學泰斗,

我們有必要讓更多的人,

了解到他這無私的一生。

在此,我們必須說一聲:

吳老,走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50433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