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中國,外交和天氣一樣,開始熱起來。
這兩天,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密集抵達北京。中國今年最重要的一場主場外交活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在北京拉開大幕。
主場外交活動是觀察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最佳窗口。都是哪些國家來了,來了什麼級別的官員,來之後要談什麼,會達成哪些共識,將對各自國家甚至國際社會產生何種影響?這些都將在一場場「不虛此行」的外交活動中,透出乾貨信息,見出實在分曉。
據外交部消息,29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確認參加高峰論壇,另外還有130多個國家的代表,70多個國際組織的領導人也確認參加此次會議。
中國辦盛會,不僅是鄰居和「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全世界都來捧場。
中國自然也坦誠相待,盡到東道主的本分。近幾日來,習近平主席密集會見多國首腦,可以說,這兩天中國外交風勁蹄急,長安君願意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
關鍵詞一:管控分歧
在世界範圍內,如果論鄰國之多、矛盾之複雜,中國若說第二,沒有國家敢說第一。中國有14個陸上鄰國,還有6個國家和中國隔海相望。
這總共20個國家,既有和中國傳統友好的鐵哥們、好兄弟,也有和中國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都不愉快的「一根筋」。既有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的極不發達的「困難戶」,也有世界前十大經濟體中的發達土豪。既有從不惹事的好夥伴,也有一心種蘑菇的「專業戶」。
正是因為存在著這種複雜的周邊環境,中國周邊一直大新聞不斷。朝核問題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4月15日,朝鮮迎來紀念金日成誕辰105周年的「太陽節」。之前,朝鮮局勢一度達到瀕臨失控程度。朝鮮暗示要進行第六次核試驗。美國派航母進入朝鮮半島水域。一時間,半島陰雲密布。美國是否會挾空襲敘利亞、轟炸阿富汗的餘威,沖朝鮮動手,引人揣測。
中國一直反對家門口生戰、生亂。在半島局勢進入到極度敏感的時刻,中國理性而負責任地提出和平主張。4月12日,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通電話強調,中方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目標,堅持維護半島和平穩定,主張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問題,願同美方就半島問題保持溝通協調。4月24日,習近平主席再次同特朗普通電話強調,中方堅決反對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行為,同時希望有關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做加劇半島局勢緊張的事。
正是因為中國的這種堅持,半島局勢才迎來今天的緩和局面。中國發揮的建設性作用,為和平創造氣氛,而不是為戰爭加碼,取得了各方諒解和尊重。美國福克斯電台播出一段對特朗普的簡短採訪。特朗普在採訪中對朝鮮問題指出,中國正在前所未有地對朝鮮施壓。在中國幫忙的時候,美國不應用貿易戰或貨幣戰對待中國。
在周邊外交的實踐中,除了朝核問題,包括在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中印邊界問題等等一系列問題上,中國強調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危機管控,或者說管控分歧。
正像11日習近平主席在同韓國總統文在寅通電話中所講的,建交25年來,中韓關係發展取得很大成就,值得珍惜。雙方應該牢記中韓兩國建交的初心,相互尊重彼此重大關切和正當利益,努力求同化異,妥善處理分歧。
不僅對韓國,對周圍所有的鄰居中國都帶著不忘初心的善意和真誠。
關鍵詞二:戰略對接
管控分歧,是中國外交中的一大特色。做大蛋糕,則是中國外交的另一大特色。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帶一路」。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聯通大陸,一路溝通海洋。
只有照顧到對方的利益,自己的利益才能持久。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強調得最多的並不是如何分蛋糕,而是如何做大蛋糕。而這種做大蛋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戰略對接」。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在倡議推進「一帶一路」的時候,並沒有漠視任何一個中等國家甚至小國家的發展利益。
比如,越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剛過2000美元,不足中國的四分之一,GDP總量更是和中國存在天壤之別。但在推進「「一帶一路」」時,中國仍然強調,要「加緊雙方發展戰略對接」。對接的是什麼?對接的是其他國家的核心利益和發展戰略,如越南的「兩廊一圈」戰略、蒙古的「發展之路」倡議、寮國的「從陸鎖國向陸聯國轉向」戰略。
除了這種各自國家的戰略之外,對於次區域和區域性的戰略,中國也一直不遺餘力地進行對接。比如,「一帶一路」和俄羅斯倡導的歐亞經濟聯盟,中國和中東歐的16+1機制,中國和歐洲的四大夥伴關係,都體現了中國尊重彼此、互利共贏的外交理念。
正是因為中國的這種務實和包容,「一帶一路」才會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取得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亞歐班列、中老鐵路等一批大項目才會迅速結出碩果,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走廊等六大走廊建設才會逐漸從藍圖上進入規劃,並將深刻地改變世界經濟版圖。
互惠互利,相互包容,這正是「一帶一路」感染世界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三:親誠惠容
一個成熟的公共產品背後必定有一個為世人廣泛接受的價值體系支撐。
「一帶一路」並不局限於周邊國家,也不局限於「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全世界凡是願意合作的都可以進來——這得益於中國古老的聯通世界、互通有無的絲路精神,更得益於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這種開放理念使得中國的朋友圈不斷壯大。之前,對「一帶一路」抱有懷疑態度的國家,也紛紛開始加入「一帶一路」。12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確認,美國總統特別助理、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波廷傑將率團出席論壇相關活動。這就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如同當時英國宣布加入亞投行引起的效果一樣,美國的加入必將給「一帶一路」帶來良好的化學反應。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秘書長表示,將在「一帶一路」峰會上推出「數字化絲綢之路」概念,將絲路的精神從現實帶到網路。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事實。儘管逆全球化的思潮時而涌動,局部力量在進行逆全球化的努力,文化上強調一個中心,強調修牆和隔絕,但這些都只能是枝節,而不是根本。
這就是中國對於世界大局的戰略判斷。
在這個戰略判斷之下,中國的外交布局春風滿面,碩果纍纍。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4年提出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2015年提出「一帶一路」願景和行動規劃。2016年,亞投行曬出亮眼的成績單。
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中國的進步為何會如此快?一個根本的原因還是理念。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親、誠、惠、容的理念。
推出「一帶一路」,構建親誠惠容的外交關係,都是中國在崛起過程中的一種嘗試。
像重視大國外交一樣,重視對世界各國的正常交往,強調親、誠、惠、容。中國的鄰居很多,朋友也很多。大家想要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利益是一致的。中國在大家身上看到了願景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從而創新性地提出了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推出了行動共同體的產品,就是「一帶一路」。這是嶄新的中國在新時代面前交出的答卷,也是崛起中國的大手筆、大胸懷和大氣魄。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中國崛起的路上,「一帶一路」只是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5039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