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在的十艘航母竟然是違法的,反映了美國怎樣尷尬的現實?

ROCKET| 2017-05-01| 檢舉

由於南海局勢緊張,一時間,美國航母及以其為核心的美海軍遠洋作戰力量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以航母為核心的編隊依然是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核心支柱之一。那麼,美國航母力量的現狀如何?它目前面臨哪些問題?未來將要重點應對哪些挑戰並做出何種調整?

自二戰結束後,世界進入了火箭和核時代。人們不斷追問:大(巨)型航母是否已經過時?如今,南海局勢緊張升級,使得美國航母及以其為核心的美海軍遠洋作戰力量,一時間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事實上,隨著技術的進步、新武器的出現、戰爭樣式和戰略戰術的不斷改變,以航母為核心的編隊依然是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核心支柱之一。

人們在南海問題上對美國海軍作戰力量空前關注,以至於「美國10艘航母全部出現在南海」這樣聳人聽聞的設問乃至論調甚囂塵上。美國航母真的全都開赴南海嗎?其力量的現狀如何?目前面臨哪些問題?未來將要重點應對哪些挑戰、需要做出何種調整?在此文中,筆者從戰略與戰術相結合的角度來討論這些問題。

一、部署現狀:美國10艘航母如何排兵布局?

已成為歷史的小鷹號

美國的航母部署分為前沿部署與非前沿部署兩種。

鑒於2009與2012年,美國的最後一艘常規動力航母小鷹號(CV-63)與第一艘(唯一一艘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企業號(CVN-65)相繼退役,美國航母數量由11艘下降到10艘。這10艘核動力航母均為尼米茲級,編號為CVN-68至77,服役期從1975年(尼米茲號)到2009年(喬治.H.W.布希號)。

未來,美國海軍會新增一艘航母,即福特號(CVN-78),它預計將於本世紀20年代初形成戰鬥力並參與服役。截止2016年6月,美軍10艘航母的部署情況如下:

美航母打擊群部署位置(2016年5月27日)

4艘航母處在部署狀態:

*里根號(CVN-76),目前唯一的前沿部署航母(即母港不在美國領土),2015年夏天取代華盛頓號部署於日本,目前正在展開16年度巡航任務,6月份下旬於東海海域,7月大部分時間在南海游弋;

里根號航母戰鬥群

*杜魯門號(CVN-75),在參加打擊ISIS的「持久決心行動」半年後,於2016年6月下旬離開地中海海域返回母港諾福克;

杜魯門號

*斯坦尼斯號(CVN-74),2016年3月份,作為美國第一支使用清潔燃料的「大綠艦隊」(對應於20世紀初的美國「大白艦隊」)巡航至南海海域,繼而前往韓國釜山參加「關鍵決心」演習,6月份巡航於南海海域,7月份抵夏威夷參加環太平洋(601099,股吧)演習;

斯坦尼斯號

*艾森豪威爾號(CVN-69),部署於大西洋(600558,股吧)海域,2016年6月離開母港諾福克,7月21日穿過荷姆茲海峽,目前巡航于波斯灣;

艾森豪威爾號

6艘分別處於不同的維護和準備部署階段:

*卡爾·文森號(CVN-70),2015年6月從西太平洋區域的部署返回母港聖迭戈,將於2017年返回西太平洋;

卡爾·文森號

*林肯號(CVN-72),2012年12月開始25個月的換料與綜合大修(RCOH),2016年2月艦員開始登艦,進行下一輪部署的準備;

林肯號

*喬治·H.W.布希號(CVN-77),2016年6月完成了入塢增量維修,正在弗吉尼亞州海域試航訓練;

喬治布希號

*尼米茲號(CVN-68),經過了16個月的維護之後,於2016年5月艦員開始登艦訓練,進入下一輪部署的準備期;

尼米茲號

*羅斯福號(CVN-71),2015年11月脫離第7艦隊序列,編入第3艦隊,2016年5月開始計劃內入塢增量維修期;

羅斯福號

*華盛頓號(CVN-73),2016年開始RCOH。

華盛頓號

美國航母數量知多少:

根據美國法典第10章第5062節(b)條的要求,美國海軍需要維持一支由不少於11艘航母所組成的航母力量。

2006財年的國防授權法第126條要求美國至少擁有12艘可部署的航空母艦,但之後的2007年國防授權法將這一數字降為11艘。

2010財年的國防授權法第1023條正式批准了美海軍對於美國法典第10章5062節(b)條免予執行的請求,在CVN-78(未來的福特級首艦福特號)服役前為該法案的免予執行期,可暫時保持10艘航母的水平。

二、陣容齊整:美國航母打擊群的基本構成

一支航母打擊群由約7500人組成,包含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5艘具備對地巡航導彈攻擊以及(或)區域防空能力的水面艦艇,1艘核動力攻擊潛艇,以及1支裝備65到70架飛機的航母航空聯隊。

同時,為了支持遠洋任務,航母打擊群配備一艘大型綜合補給艦。在過去的編製體系中,該艦隸屬於航母打擊群,現在直接受戰區轄制,在打擊群的部署屬於臨時調配。

其中,尤為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美國航母打擊群的核心力量——航母航空聯隊/艦載機聯隊。

目前美國航母航空聯隊的主要任務機種

主要機種 執行任務 主要機型 戰鬥/攻擊機; 艦隊防禦、對空作戰、對海對陸打擊 1到2個中隊的F/A-18C、2到3個中隊的F/A-18E/F,共44架 電子戰攻擊機 對敵進行防區外干擾、欺騙干擾、反輻射攻擊 1個中隊的EA-6B或EA-18G,4至5架 艦載預警機 早期預警、指揮管制 1個預警機中隊,裝備4架E-2C 海上作戰直升機 垂直補給、海上搜救、特種作戰、反水雷等 1個海戰直升機中隊,配備8架MH-60S 海上攻擊直升機 反潛作戰、反艦作戰、火力支援、通信支持、後勤及搜救等 1個海上打擊直升機中隊,配備11架MH-60R

註:美國航母航空連隊固定翼與直升機、作戰與支援飛機總計71至72架。

美國海軍希望,這種編製或在此基礎上的微調與試驗編組能夠維持到本世紀30年代,屆時航母航空聯隊將採取新的編製。

本世紀30年代以後美國航母航空聯隊的主要任務機種

主要機種 主要機型 戰鬥/攻擊機 2個中隊共20架F-35C、1個中隊12架F/A-18E、1個中隊12架F/A-18F 電子攻擊機 1個中隊5架EA-18G 艦載預警機 1個中隊5架E-2 D ISR(情報、監視與偵察) 1個中隊6架無人機 直升機 19架MH-60R/S或替代機型(其中11架配置在航母,另外8架配備於打擊群其他艦隻)

註:各型有人、無人,固定翼、旋翼,作戰、支援飛機共80架左右。

F-35

美國航空聯隊的這些調整,主要目的便是應對當下和未來的區域拒止能力,提高航母打擊群空中打擊力量的遠程打擊能力、隱身即突防和戰場生存能力。

通過這種編製,美國海軍希望構成「一體化防空火控系統(NIFC-CA)」,正如下面的鉸鏈圖所示,形成以F-35「踹門」、F/A-18E/F跟進、EA-18G兩翼包抄、E-2D居中調度、無人機在陣型中央輔助提供ISR能力的配置。

當然,這種構想是否實際要取決於對手的水平。如F-35「踹門」這一點,即便不考慮它在多方面有言過其實之嫌,當面對具有完備防空體制和體系對抗能力的區域大國時也是無法做到閑庭信步的。

美海軍一體化火控系統

三、後爭霸時代:美國航母的戰略轉型

提到美軍的航空母艦,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現在關於美國海軍力量的許多報道甚至專業研究中仍然經常出現「航母戰鬥群」的說法,這是需要更正的。

2004年,美軍對航母作戰力量進行了編製調整,由航母戰鬥群轉型為「航母攻擊(打擊)群」,而這一轉變不僅僅是稱謂上的。

首先,從指揮鏈上來說,航母打擊群直接接受編號艦隊司令的指揮,弱化了原先中間一層水面艦隊和航空兵指揮官的權力,簡化了指揮鏈條,強化了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巡洋-驅逐艦群與航母群形成了更加有機且永久性的一體化作戰單位。

此外,就任務定位而言,這次轉型更加突出了由海向陸的力量投送與火力打擊能力,而非二戰式的海上艦隊對決或冷戰時的制海權爭奪。

可以說,向航母打擊群(同一時期,美國海外登陸作戰的核心編組也從「兩棲戰備群」轉型為「遠征打擊群」)的轉型是美國「後爭霸時代」基本掌控全球制海權基礎上的戰略轉型。當然,這一後爭霸時代的軍力構成與編製已開始受到新的區域性挑戰。美國當前倚賴何種航母兵力結構來應對新的挑戰?中短期這一結構又會出現哪些最為顯著的變化?

面對新的區域性挑戰和兵力密度被稀釋這一基本問題,美海軍採取或正在探討多項應對措施,包括改變航母部署方式、調整輪換周期等等。2015年初,美海軍拋出了「分散式殺傷」概念,試圖通過分散配備遠程打擊能力減少對大編隊行動的依賴,使海軍獲得更高的生存能力、更靈活的火力投送能力。

「分散式殺傷」可以說是一種對於傳統以航母為核心大型編隊的替代方案。這一概念會如何發展並被全面付諸實施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美軍航母打擊群由於其平台所賦予的任務多樣性和攻防兩方面的均衡性,即便終將退出歷史舞台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四、困局:戰線過長,美國航母群兵力捉襟見肘

航母總數由11艘降至10艘,並且使用強度超出了設計預期,導致航母各部件耗損率上升,而美國海軍海外任務卻有增無減。因此,美國航母的部署在這幾年出現了捉襟見肘的情況,很難完全滿足其維持全球存在的需要。

從2012年小鷹號退役開始,面對各戰區的部署要求,海軍不得不面對各種航母保養的挑戰。有7艘航母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了兩次保養之間300天以上的部署。這在過往美國海軍的航母使用中是不存在的。

2015年底,在對ISIS作戰的前線竟然出現了海軍航空兵的真空期。當時美國航母的情況是這樣的:林肯號正在紐波特紐斯船廠進行維護;華盛頓號正在從日本的前沿部署返回紐波特紐斯船廠,準備2017年將要開始進行維護,由於沿途有任務執行,航行十分遲緩;尼米茲號正處在14個月的維修保養;布希號在母港進行8個月的有限維修;卡爾·文森號也在母港進行為期6個月的有限維修。而另外5艘航母的任務密度也已經到了飽和狀態。

艾森豪威爾號從2008年至2013年進行了4次部署,而其中僅進行了1次維修保養,尤其是長期的背靠背部署,使其有限維修保養出現了延期;當尼米茲於2015年進入保養之前也跳過了之前的1次預定保養。延期會導致最終保養耗時的大幅度增加,艾森豪威爾號原計劃14個月的保養最終延長一倍,整整持續了2年,原計劃2014年恢復戰備狀態卻拖到了2015年。

這種情況會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

一方面,各戰區之間航母輪換被打亂。舉例來說,羅斯福號按計劃回母港進行維護保養,本該由艾森豪威爾號領銜的第八航母打擊群群龍無首,而杜魯門號也不得不為艾森豪威爾號將RCOH後的戰備訓練時間壓縮了整整半年,依然未能填補ISIS前線的航母真空,且由於備戰未按規程執行,為日後任務埋下了隱患。

另一方面,推遲或跳過的保養只會導致更長時間的保養需求和可部署航母數量的下降。2008/09財年至2011/12財年,美航母的平均部署時長為6.5個月,這一數字在之後上升到8.2個月。這種臨時的延長部署,不僅提高了裝備損耗、壓縮了下次部署前的維護時間,同時,也將艦員在新一輪部署前的訓練時間平均縮減了70%。此外,保養缺位可能導致航母不得不進行長時間大修,耗時被大大延長。

雖然美國海軍制訂了《優化艦隊反應計劃》,希望將航母的部署壓縮在7個月以內,以便確保合理的保修與訓練,但海軍部自身在美軍聯合作戰體系下沒有指揮權,他們要做的是為聯合戰區提供物資、人員、裝備方面的支持,因此,在福特號服役前,這一計劃是否能夠順利展開?恐怕還真是要打個問號的。

五、美國海軍對福特級寄予厚望

美國海軍希望能夠通過福特級的服役與形成戰鬥力彌補數量上的問題,並且通過其更強的作戰能力提升對海洋的支配。

福特級的設計使用了尼米茲級的船體,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使得福特級艦載機的起落架次每天提升25%,擁有更為充裕的電力供應,大大減少了艦員數量,並降低了航母全壽命的使用和維護費用。美國海軍計劃採購至少三艘福特級,即CVN-78至80。

福特級航母結構示意圖

2013財年的國防預算中,海軍估計福特號的採購花費約為128億美元(以當期幣值計算),這筆費用中33億美元為福特級的細節設計與一次性工程開支,另外95億為建造福特號的開銷。作為福特級的第二艘,CVN-79於2011年被命名為J.F.甘迺迪號(第2艘以J.F.K命名的航母)。

在2014年國防預算中,美國海軍估測甘迺迪號的花費將為113億美元左右。福特級的第3艘艦於2012年命名為企業號,以接替2012年退役的企業號,也將是第8艘以企業號命名的美海軍艦隻,第3艘以企業號命名美海軍航母。海軍2014財年估計企業號的建造費用為139億美元左右。

然而,福特級的入役計劃出現了各種問題。福特號原定於2015年9月入役,但由於工期推遲,其服役時間先是延遲到2016年2月;2016年6月流出國防部文件,透露軍方對目前福特號狀況的不滿,認為其尚無法滿足作戰需要。

一時間,已經推遲服役許久的福特號的最終服役似乎又變得遙遙無期。而即便最終形成預期戰鬥力,以數倍的投入換來幾十個百分點的戰力提升,在軍政兩屆許多人眼中,是不實惠的。

六、未來發展重點:無人機上艦

美軍航母編隊正面臨著日益顯著的區域拒止能力挑戰,由於遠程巡航甚至彈道反艦導彈的威脅,航母的部署存在被向大洋深處「推回」數百海里的可能。這種安全距離的需要,勢必降低美國航母打擊群的力量投放和遠程打擊能力,降低了其戰時對陸支援能力,也會影響美國平時的軍事存在。

在與航母編隊直接相關的動作中,未來最需要關注的恐怕要數無人機的上艦。這項舉措不僅具有革命性,也十分貼近美國航母未來的作戰環境。

自2007年起,美國海軍在「無人作戰航空系統展示項目(UCAS-D)」上花了數十億美金,以圖發展出一型噴氣動力、戰鬥機大小、可在航母上起降的無人機系統,為未來隱身、遠程打擊無人機隊奠定技術和戰術指標基礎。

然而,9年後,2016年,美國海軍在新財年(2017)的計劃中把對隱身遠程無人演示系統的試驗訴求,轉變為數年內大規模列裝可上艦的無人機。

更令人意外的是,伴隨這一轉變的是海軍放棄了對無人作戰平台的追求(可能是暫時的),轉而將未來無人機的任務定位於ISR(情報、監視與偵察)以及空中加油,特別是空中加油任務,即新的「航母艦載空中加油系統(CBARS)」。海軍希望在2017/18年簽署合同,計劃首批RAQ-25在20年代中期左右服役。

2016年4月是又一個無人機上艦的里程碑——卡爾·文森號設置了首個航母無人機指揮中心。

對於海軍的這一轉向,美國國內是有質疑聲音的,例如,在國會中,UCAS-D的支持者認為應當加強X-47B或類似系統的實驗與開發,早日實現海軍遠程攻擊機隊的無人化,以應對一些地區大國日益增強的區域拒止能力。

對於這種質疑,美國海軍認為,非作戰任務的無人機上艦相對簡單,能夠早日實現艦載無人機隊成建制形成戰鬥力,這樣的「副產品」是使海軍更快地掌握無人機上艦的操作、指揮、協同能力,為日後作戰型無人機上艦做好準備。

1997年退役的KA-6D

此外,CBARS項目與RAQ-25加油機計劃能夠切實解決美國航母航空隊當下所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自從1997年KA-6D退役以來,海軍一直未能再裝備一型專門用於為F/A-18延長有限作戰半徑的加油機。2009年,兼任該職十餘年的S-3反潛機退役,之後便只能靠F/A-18自己來做,也就是掛載額外的副油箱升空為其他的F/A-18加油。但是,這種身兼多職的做法大大消耗了F/A-18的飛行小時。

F/A-18

即便不考慮空中加油任務,F/A-18飛行小時數已有一大部分用在非戰鬥任務上,特別是飛行訓練、航母起降訓練、作戰訓練、往返於航母與作戰空域等等,平均8600小時的飛行壽命只有20%用於作戰。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專門分出一部分飛機負責空中加油任務,更加拉低了飛行小時的分配效率。

無人機的長滯空能力不僅可以為美航母艦載機提供加油支持,也為其充當全時域ISR平台提供了基礎。航母打擊群通過無人機隊所獲得的額外ISR能力可以加強整體作戰靈活度和指揮控制的精確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49129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