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果斷勇敢,這批人就是明朝後裔龍的傳人!

曾洵真| 2017-04-03| 檢舉

如果你身在國外,發現身邊的人,不論是行人、街頭小販、還是熙熙攘攘的學生都使用漢語交流,你會是什麼感受?相信你一定很詫異!

這不只是一個隨口假設。在鄰國緬甸,確實有這麼一個地區,不僅所有居民都使用漢語交流,而且還使用『人-民-幣』作為流通貨幣,甚至連電話都是中國區號。這個地區就是與雲南接壤的「果敢地區」,全稱「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

細說起來,「果敢地區」其實和中國頗有淵源。因為在清朝中期,這裡還一直是中國領土。而到了清朝末期,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洗禮的大清王朝國力漸衰,清政府被迫在1897年與英國殖民當局簽訂了《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將果敢地區劃給了英屬印度。

「果敢地區」最早的一批中國居民來自於明末清初時期。當時朱家統治的大明王朝覆滅後,「南明王朝」繼續在雲南等地「割地稱國」與清廷抗衡。後來在吳三桂率領的數十萬清軍的圍剿下,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明神宗朱翊鈞之孫)一路敗退逃進緬甸。但最終還是沒能逃過吳三桂的魔爪,於1662年被清軍俘獲,並於當年四月被處死。

雖然「南明王朝」以永曆皇帝的死亡而宣告終結,但朱由榔的一部分追隨者卻成功逃到一個叫「麻栗壩」的地方,並在此隱姓埋名生活了下來。這個地方就是後來的緬甸「果敢地區」。而當年的那一批追隨者中,有不少都是明朝軍官,甚至還有很多皇室宗親、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後人混夾其中。因此,直到今天,還能聽到「果敢地區」的部分居民會以明朝皇裔後世子孫的身份自居。

1840年,「果敢人」楊國華因為捍衛中國邊防有功,被清朝正式封為世襲「果敢縣令」,成為中央認可的漢人土司政權,並在隨後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雖然如今的「果敢地區」在國土劃分上隸屬於鄰國緬甸,但其實它仍然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區號、漢語交流、以及滿大街的漢字標識,甚至連「教-科-書」也來自於中國,這些無不「演繹」著與中華民族的「骨肉情深」。

果敢「木瓜寨小-學」

不得不說,「果敢地區」是一個奇葩的「外國地區」,也是一個讓任何一個中國人見後,心中都會湧起別樣滋味的「異國他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4647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