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為何只吃了四十二天餃子?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李自成最後失敗的真正原因一直是個謎。百餘年來,專家們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說敗於不得人心的,有說敗於驕傲自滿的,有說敗於腐化墮落的,有說敗於紅顏禍水的,等等,都不能令人信服。因為這些答案都不能解釋一個問題:占領北京時,李自成的軍隊浩浩蕩蕩一百餘萬,為何進京四十天後部隊竟然突然間失去了戰鬥力——遇清軍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而且從此一蹶不振?

民間曾經傳誦:迎闖王,盼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有人說,李自成失敗,是因為到北京之後,劉宗敏奪了陳圓圓,惱了吳三桂,投降了清朝,造成李自成的失敗。

又有人說,是 因為進北京之後,這個劉宗敏抓了許多做官的人(據史料說是幾百人),要錢,拷打要錢,追贓。

還有人 說,都怪在牛金星當了丞相,別的好事不作,盡勸李自成登基,勸李自成趕快做皇帝。

第四個說法是,由於他錯殺了李岩,所以他站不住腳了。這個說法也不可靠。李岩到底是個什麼人? 到今天還沒有解決。

在這有必要說一說這「衝冠一怒為紅顏」,有些作者為了自己所著的書能有個好的銷量,在談到吳三桂反叛李自成的時候,都用到了「衝冠一怒為紅顏」。有的書中說到李自成占領北京後,就先去了崇禎的後宮,李自成發現崇禎的後宮並沒有好看的嬪妃,就問前明的官員,前明的官員告訴李自成,說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很是標誌,因此李自成就占有了陳圓圓。而實事上李自成很暴力但並不好色,這是許多史學家公認的,並不好色的李自成怎麼可能一進北京就找樂子呢。說貓偷腥吃,人們信,但是你偏說老黃牛也偷腥吃,那就有點過了。

吳三桂為什麼會決定降順,那是為自身的利益考慮,而這時候吳三桂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逆轉,說白了就是降順後自身的利益遭受了損失,本來想做只賺錢不賠本的買賣,結果沒做成,賣買沒做成還談什麼仁義,所以吳三桂就走了反叛大順的路。

吳三桂的突然變了卦,他的軍隊馬上後隊變前隊,殺回了山海關,這時山海關的防務已經被唐通接管,唐通還沒收到吳三桂反水的消息,這不能怪唐通的情報工作做得不好,怪只能怪事來得太突然了,當時唐通在山海關只有一萬人的兵力,而吳三桂殺回山海關帶著五萬人的兵力,吳三桂在軍隊數量上有壓倒性的優勢,唐通也不知道吳三桂反水,沒有防備,再加是吳三桂是在背後對唐通部發起突然襲擊的,誰勝誰敗這不是明擺著呢。

還有另外幾個原因:

大順朝仍舊是一個利益聯盟,而不是什麼政治集團。到了北京城,不服他的大將多了去。北京城外一旦打了敗戰,就立馬顯現出利益集團毛病——獸聚鳥散。

這毛病很多造反集團都有,比如陳友諒集團,靠的是殺人,殺掉反對者。比如朱元璋,靠是籠絡人心。太平天國失敗也是內部矛盾造成的。小刀會起義,自己亂了。洪兵起義也是內部亂了。

水平有限,靠著天災(小冰河期水旱蝗並起)人禍(流民與韃子內憂外患)和明王朝自己作死成功,實際軍事能力堪憂,尤其是手下那幫謀士,牛金星之流著實水平一般。占領天下之後也毫無「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覺悟,沒有適時轉變政策,北京城裡瞎搞一氣,把明王朝故臣、軍將、地主等階級都給逼到對手陣營中,也就是黃巢一類人物。烏合之眾被漢奸軍隊和滿清擊敗之後,樹倒猢猻散的特別快就是了。

沒有進行堅固的根據地建設,而且李自成從陝西出發後曾經後悔想要回去。這說明當時他的實力難以克服如此多的險關,但是明朝守將卻一個個投降了,結果北京城洞門大開。當年朱元璋「緩稱王」,也是為了讓元朝朝廷把主要打擊對象立在其他反叛勢力身上。等到壓制了其他勢力後,才開始北伐。

從具體的戰略構想來說,李自成脫離陝西千里躍進,本來就是極為危險的。歷史上自陝北崛起的力量無不是先占據山西的上黨高地,然後向華北平原出擊。無論是當年長平之戰,還是後來的上黨戰役,莫不如此。李自成攻占山西實在太快。

很多農民起義都是這樣,政權還沒穩固下來就開始自己內部爭權奪利,結果做了別人的嫁衣裳。

從內部來說,李自成還沒有樹立起帝王權威,而只是群雄的盟主,所以進北京城後不能約束部將,使得部隊快速淪為污合之眾。從當時的中國經濟情況看,在沒有南方物資供給的情況下,任何一個政權都無在北方建立牢固統治的經濟基礎。

李自成為掠過北京上空的彗星,還在於他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在紫禁城裡僅僅做了四十二天皇帝(俗稱「吃了四十二天餃子」),這變幻莫測的金鑾殿就又「鬧地震」了,將其給掀了下來。唉,屁股還沒坐熱呢!四月十三日,已披上龍袍的李自成(稱大順皇帝)「御駕親征」,圍攻山海關,欲剿滅明朝的殘兵敗將。偏偏在一片石決戰之時,吳三桂請來關外的清軍幫忙,使李自成腹背受敵,兵敗如山倒。只好於四月二十六日退回北京。四天後又忍痛割愛,棄京城而回陝西老家。我猜測李自成在走這段回頭路時,心情一定很複雜,深深體會到名利富貴如浮雲,即使能抓得到,也未必抓得牢。皇宮御苑、權杖玉璽乃至金錢美女,得來全不費工夫,可失去得更快:又統統從指縫裡溜走了。終究是一場空啊。

李自成,就這樣成了北京的匆匆過客。他沉浸在「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的喜悅之中,估計連好多名勝古蹟還沒來及參觀,連風味小吃還沒嘗遍呢,又沮喪地與這座城市永別了。恐怕連「我還會回來的」之類大話,都不敢講。有什麼辦法呢?是命運誘導他打馬而來,又正是命運——把他驅逐出去。仿佛註定了:這位草頭王與北京城只有四十二天的緣分。不過暫借其一用而已,到期即要歸還——簡直刻不容緩。

這一退可不要緊,最終連老家都保不住了。李自成在清軍的追逐下,放棄西安,經襄陽,入武昌(武昌魚雖美,也留不住亡命之徒的腳步),直至次年四月,在湖北九宮山「中了埋伏」而被殺。可以說他撤出北京,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這輝煌一時的流星式人物,拖著光線日漸稀薄的尾巴,且戰且退,最終默默無聞地熄滅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45338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