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公報是鏡子;特朗普不釐清一個中國原則,就不會有駐華大使

曾洵真| 2017-01-27| 檢舉

據美國之音報道,前美國駐中國大使芮效儉稱,如果特朗普有意挑戰一個中國原則,他可能會面臨派不出大使到北京的窘境,連台灣也將跟著受害,遭到北京的報復。這說明,美國政界還是有一批明白人,在為特朗普政策指點迷津。

美中三個聯合公報是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政策。三個公報由三個不同政府發布,上海公報是尼克森政府發布,建交公報是卡特政府發布,1982年關於軍售的公報則是里根政府發布,所以由政府發布的政策聲明並不具備條約效力,所以它們也沒有被從一個政府轉移到下一個政府。

芮效儉認為,「聯合公報是不簽署的,它們僅僅是聲明而已」,「正是因為聯合公報不具條約效力,因此每一任美國新政府上台後,都必須先重申他們恪守一中政策的立場,才能開始推展他們與中國的關係」。 正因為不是法律,不需國會批准,所以特朗普敢宣稱「一個中國」的原則要「談判」,作為與中國交換利益的籌碼。

三個聯合公報並非「臭大糞的聯合公報」,它是冷戰時期中美兩國面對蘇聯霸權這個「戰爭策源地」抱團取暖的結果,閃耀著兩國政治家超越意識形態維護國家利益的超凡智慧。1972年2月21日,尼克森在一個寒冷的冬日抵達了北京,對於這位死心塌地的反共者實屬不易。而對開國領袖來說,與帝國主義的大頭目在書房談笑風生也面臨巨大國內和國際壓力。

尼克森訪華,中美簽訂了上海聯合公報,確定了美國的「一個中國」的政策,核心五點:美國不支持台灣內部的獨立運動;美國不鼓勵日本插手台灣事務(鑒於歷史原因,是中國特殊關心的),支持北京和台北之間的任何和平解決方案;承諾繼續關係正常化。

最重要的上海聯合公報白家黑字,「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上海聯合公報現在讀起來不難看出,深深地打上了冷戰時代的烙印。如,中方表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堅決支持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人民為實現自己的目標所作的努力」等等,但是正因為該公報,中美雙方相互成為「對付蘇聯的潛在夥伴」。

從1971年7月秘密訪華那時起,中國對正常化的條件是明確的和不變的:所有美國軍隊從台灣撤出,結束與台灣的防禦條約;與唯一代表中國的北京政府建立外交關係。自中美1979年建交後,美國歷屆政府重申,不搞兩個中國的政策,或「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政策。

尼克森總統1972年曾對周恩來總理說,中國在大陸的勝利是美國政策的失敗:「我知道你們深深地相信你們的原則,我們也深深地相信我們的。我們不要求你們在原則上讓步,就像你們不會讓我們讓步一樣。」

這句話對當今的特朗普總統仍然適用。「一中原則」題上,美國的任何訛詐「不會讓我們讓步」。 因此,連日來北京不斷對一中政策發出強硬信號,對一中政策劃出「不容談判」的底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接受美國國家廣播電視(NBC)專訪時說,一中政策「百分之百」沒有談判空間。

毫無疑問,上海聯合公報是鏡子;儘管冷戰已經結束,蘇聯這個最危險的共同敵人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兩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特朗普不釐清一個中國原則,就不會有中美建交,當然不會有駐華大使,甚至有可能把中美雙方推向戰爭的懸崖,這不是危言聳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4076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