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諾曼第登陸:
代號「霸王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第。諾曼第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諾曼第戰場
過程: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 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第, 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闢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在諾曼第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自由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的士兵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等。
進攻諾曼第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1944年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朴茨茅斯。諾曼第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1944年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第戰役。
二: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會戰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坦克會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規模的一場對攻戰役,在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德軍與蘇聯紅軍共出動了8056輛裝甲車。參戰雙方共投入了約280萬名士兵,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2000架,也創下兩個紀錄就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最大規模單日空戰。
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役之前德軍還有一定程度上的戰略主動權,能夠自主選擇發動進攻戰役和進攻方向;戰役之後,德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聯戰線中的弧形也消失了,形成了一道新的、更堅挺的戰線,紅軍從這裡開始了收復國土的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庫爾斯克會戰同時也被視為東部戰線的又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關鍵轉折點。
三:法蘭西會戰:
法蘭西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侵占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於1940年5-6月採取的軍事行動。5月10日,德軍發起進攻,對法、比、荷境內的72個機場及縱深目標實施航空突擊,並在鹿特丹、海牙實施空降。在德"B"集團軍群右翼,荷軍在德軍打擊下迅速瓦解,於15日投降;在其左翼,德空降兵於10日凌晨偷襲扼守列日的埃本埃馬爾要塞成功,比軍防禦即告崩潰。盟軍第1集團軍群按計劃馳援比利時。
德"A"集團軍群的先頭裝甲部隊於12日越過長達110公里的阿登山區,次日下午在空軍支援下強渡默茲河,14日占領色當、迪南並突破法第9、第2集團軍防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20日占領阿布維爾,切斷聯軍第1集團軍群與索姆河以南法軍的聯繫,爾後北上向被圍聯軍側後卷擊。
此戰,德軍亡2.7萬餘人,失蹤1.8萬餘人,傷11.1萬餘人;法軍亡8.4萬人,傷12萬人,被俘190萬人;英軍損失6.8萬人。法國失敗主義泛濫,軍事思想落後,對裝甲部隊快速突擊認識不足,對德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是導致迅速敗降的主要原因。但這一數字已足以證明,法軍在這場戰鬥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四: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為挽救其滅亡的命運,垂死掙扎,制定所謂"本土決戰"計劃,從中國東南調兵於華北為配合其集中兵力和實施所謂本土決戰;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
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4 月初,駐湖南日軍調集5個師團3個獨立旅團約8萬人發動了對湖南的最後一次 ,也是對中國戰場的最後一次進攻作戰———芷江作戰。國民黨第三、 四方面及第六戰區一部,以雪峰山為依託,節節抵抗,誘敵深入,給日軍以殲滅性打擊。最終取得了湘西會戰的勝利。
湘西會戰
日軍傷亡2萬7千人,其中死亡1萬2498,還有大約1000人被國軍圍困後失望自殺,日軍被全殲一個旅團還有四個聯隊,一個師團被重創。國軍繳獲迫擊炮43門,榴彈炮13門,山炮5門,重機槍48挺,輕機槍240挺,擲彈筒260個,步槍無數,還得到了日軍洋馬1650匹(馬在山路行走較慢,日軍最後只顧人逃命,丟棄了大量馬匹)。國軍方面傷亡2萬660人,其中陣亡7817人(軍官823人),比日軍傷亡人數的三分之二還少。除此以外,國軍還奪得日軍軍旗90多面(抗戰中日軍軍旗必須死死保住,日軍方面的命令是只要還剩一個人就必須保住軍旗),並且俘虜日軍447人(軍官42人)。
五:史達林格勒會戰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的而進行的戰役。史達林格勒會戰是納粹德國遭遇的戰略範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範圍看,史達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誌性事件,但史達林格勒戰役並沒有讓德軍完全失去主動權。
史達林格勒會戰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六:珍珠港海戰
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它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350餘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海軍基地實施了兩波攻擊,投下穿甲炸彈,並向美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魚雷。美軍毫無防備,他們在爆炸的巨響中醒來,倉促進行自衛。整場先發制人的襲擊在90分鐘內結束。
彼時,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毀188架飛機,受損的建築、船隻和飛機則更多。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駭。攻擊過後,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他隨後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聲明。幾日之內,納粹德國與義大利向美國宣戰,而美國也迅即予以了宣戰回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3831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