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後,對於元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放了他一條生路,這是出自一種什麼原因呢?
其實對於元順帝的逃脫,有很多種說法,具體而言還是個謎。畢竟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而失敗者只能是被書寫。
其實按照我們一般人的思維來想,如果不是不知道這其中的緣由,是根本就理解不了這種做法的。首先就朱元璋的出身來說,他出於平民之家,當時是在元王朝的黑暗統治下,備受壓榨和煎熬。由於當時的陳絹雜稅,讓本就貧困的家裡更加不堪重負,到處躲避債務。更別說可以讓孩子上學了,所以當時朱元璋只能給村裡的有錢人家做工放牛來維持生活。
甚至在蒙古認的統治下受到了好多不平等的對待,當時統治者認為只有本族人才是高貴的人,而漢人都是低賤的人,他們自己的人可以不用勞動,坐享其成。比如,更甚的是殺一個南方的人並沒有什麼重大的懲罰,只需要交一點點的錢「意思意思」就可以了。而與元王朝的都城稍微近點的北方人來說地位也稍微要高一點,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而是因為都被他們殺得差不多了,都城周圍儘是他們自己的族人。
還有為了加強他們的集權,漢人不能有自己的名字不能有武器,甚至連做飯用的菜刀都要幾家人合用。可見,經歷了這等不公平待遇還備受欺壓下的朱元璋在經過自己的重重努力後最後終於推翻其統治後,仍然沒有趕盡殺絕,而是選擇放了元順帝。或許這發生在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身上是理解不了的。
朱元璋在進行推翻元朝的戰爭時,有很多手下都是元朝的官員將軍,還有更多的民眾,因為都不滿於當事元朝的及其腐敗黑暗的統治,紛紛投靠了朱元璋,與他一起進行推翻元王朝的戰爭。其中一個大將徐達負責征戰北方地區,在徐達的大軍到達河北的時候,早已經是勝負已定了。只等攻入元王朝的都城開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後,只需一舉端了敵人的老窩,便徹底結束了這場紛爭。
可是對於當時元朝的最後一個帝王元順帝並沒有一路追擊,甚至是刻意為其留足了逃跑的時間,才緩緩進入元朝的都城。
這種做法引來了很多人的不滿,明明刻意活捉元順帝,為什麼要放虎歸山,給自己留下後患呢。其實聰穎絕人的朱元璋又何嘗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後來經證實才知曉原來朱元璋也是這麼想的,這君臣二人在經過多年的合作後,所培養出來的默契也是可以的,竟然想到一塊兒去了。
但是徐達和朱元璋此舉的原因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其實徐達還對元順帝抱有有憐憫之心,想想畢竟是統治了自己這麼多年的帝王,縱有千萬般的不是之處,看其已經落得如此的下場,也就沒必要趕盡殺絕了。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即將上任的新的帝王朱元璋的著想,覺得如果抓住了元順帝,朱元璋應該如何處置他呢,是殺死呢還是讓他繼續活著,怎麼做都會有人不滿意,於是貼心的迎合了朱元璋的想法。
在朱元璋看來,徐達的做法正和他意,至於其中的原因,其實也差不多,並沒有多大的差異。只是他將是下一個王朝的統治者,必須要具有王者的風範,而不是過於小肚雞腸。而且對於放虎歸山,後患無窮的說法,他根本就不在意,因為他自信有足夠的實力,而且他放走的只是元順帝一個,大勢已去,已經很難再東山再起,對他而言已經構不成任何的威脅了。
還有一方面是看在元順帝本人也是識時務,看見自己朝代已經無法力挽狂瀾了,便放棄了自己都城逃跑,也不再奮死抵抗,垂死掙扎了,也算是完成了兩個朝代的和平交接了。從此看來,也就不再趕盡殺絕了。
縱觀歷史上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每一個改朝換代,新繼起的王朝統治者都不會對上一個帝王趕盡殺絕,而是放他們一條生路,甚至在死後還供奉其排位,供後人祭祀。比如李自成推翻崇禎皇帝的統治後進京厚葬了已經自殺了的崇禎。因為當時封建思想的影響,很是重視君臣觀念,他們這麼做,也是符合當時歷史的潮流。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來自於元順帝自身。雖說受君臣觀念的影響,好歹他還是一個君主,所以沒有殺他。但是還有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是一個不算太壞的君主,還是做出了很多貢獻的,比如說減輕了人們的賦稅,這真是讓貧苦的人民對他感恩戴德,還有恢復了科舉制度,這也讓更多有識之士有了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也正是念及此,朱元璋也就放他一條生路罷了。
任何一個新的統治的成立,都應該順應當時社會的趨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38080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