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大事!瓜達爾港正式開通!中國正式突破美國封鎖!中東石油天然氣今後無須通過馬六甲海峽,節省路程1.2萬公里!從此海闊天空!
當地時間11月13日,巴基斯坦隆重舉行了由中國投資的瓜達爾港開航揭幕典禮。隨著中巴經濟走廊聯合貿易車隊從中國新疆喀什出發,成功穿越巴基斯坦西部地區抵達走廊最南端的瓜達爾港,中巴經濟走廊「一走廊,多通道」的理念正逐步成為現實。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在慶祝活動上說,目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並取得了顯著進展。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主持了開航儀式。
這則新聞看起來不太起眼,然而,它對中國來說卻是里程碑式的,其意義非常深遠和重大:一是中國的運輸航線因此被大大縮短;二是中國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會進一步降低;三是當中國在印度洋的影響力提升,就能與中國在南海的影響力形成呼應,連起來就是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影響力的大幅提升。
我們知道,稱霸世界後的美國,不僅僅掌控了對中國來說及其重要的馬六甲海峽,而且對中國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限制,以防這位東方巨人的崛起。美國要用「島鏈」將中國這個東方巨龍困死在亞洲大陸——所謂「島鏈」,它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軍事上的內容,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的戰略,用途是圍堵亞洲大陸,尤其是中國。

對此,美國有一個形象的稱呼:「太平洋鎖鏈」,是美國目前在亞洲戰略部署的重點,而它所要圍困的主要目標就是中國。
島鏈又分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第三島鏈。
中國要崛起,自然需要「突圍」,而連結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馬六甲海峽是令我們最為痛苦的。
可以說,只要海軍足夠強大,走出去並不困難,然而,中國若要從美國手中奪取那些海上咽喉要道的控制權,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是軍力上,還是經濟上,美國遠遠沒到衰亡的時刻,中國與之還有很大的差距。
奪不得,又需要這類咽喉要道,怎麼辦?中國採取了大手筆的戰略開拓: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先說「絲綢之路經濟帶」,使歐亞大陸有效連結,避免了美國在海上對中國的封堵。
這一帶可以給我們帶來哪些優勢?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有了它,就有了源源不斷的能源——你不是封鎖了海路嗎?我還有陸路保障!因此,這一帶還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

但這一帶也有很大的缺點,那就是自然環境差,交通不夠便利,尤其是中間地帶,經濟發展也很差。但畢竟是一條重要的戰略之路,所以中國不遺餘力地加大對這一帶的基礎建設投入,比如鐵路、輸氣輸油管道等等。
再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你美國不是掌控著海上咽喉要道嗎?不要緊,我不和你爭,我開闢新的道路就行了。
瓜達爾港就是一個戰略性突圍點。
美國對中國圍堵,特別是馬六甲海峽之困,幾十年來一直是中國膀子上的枷鎖。為解此困,中國在泰國、緬甸等國沒少下功夫,緬甸的輸油輸氣管道幾經周折,結果美國又挑起緬內戰,緬甸的輸油輸氣管道不僅量不足解困,而且也不可靠。
瓜達爾港最早是由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建項目,但新加坡為了防止中國獲得該港口使用權,破解馬六甲海峽之困,搶先獲得該港的經營權,合同經營十年也就閒置了十年,直到幾年前巴國政府收回使用權交給中國經營。
瓜達爾港位於巴基斯坦西南部,與波斯灣近在咫尺,為深水港。在中國的資金和技術援助下,該港口已於2015年竣工並交付中方使用,預計2016年年底前可投入全面運營。中國從此在印度洋上距石油進口最近的地方獲得一個港口。

此外,中國還投資參建了附近的伊朗恰巴哈爾港(油管通向瓜達爾港區域),以及荷姆茲海峽里的伊朗格什姆島石油碼頭。從瓜達爾港直接裝卸油氣並通過管道運到中國新疆喀什,不但可節約上萬公里的航程,更重要的是可以繞開馬六甲海峽,中東到中國的油氣將全程管道運輸,無需油輪。
現在,瓜達爾港口已交付使用,接下來,中巴經濟走廊中的高鐵、輸油輸氣管道、高速公路、電力、通訊等等也都會大規模開工建設。中國同時也對巴基斯坦的電力、通訊、高鐵網路進行全面的基礎建設與改造。巴國也將由此而獲得經濟起飛。
瓜達爾港的使用與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使得中國徹底繞開了馬六甲海峽和印度半島。此戰略突圍對中國來說將會產生十分重大的收益。比如說,前兩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中泰克拉運河簽約事件」——雖然會得到更多的阻撓,開挖仍需時日,但相信會是遲早的事,這條運河對中國戰略價值極大,但對泰國來說,經濟效益卻極為可觀。
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約有8萬艘船隻、裝載價值約5000億美元的貨物通過這條海峽,將來「克拉運河」建成後,控制咽喉位置的泰國,將是最大獲利者之一。而對中國大陸而言,開鑿「克拉運河」不僅惠及廣東、福建、上海、江浙等沿海地帶,更有助大陸加強與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各國的貿易往來,尤其能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思中起到重要作用。

除此,在美國「重返亞太」政策下,美國和新加坡有密切的軍事合作,一旦中美發生衝突,目前中國大陸80%進口石油必經的馬六甲海峽遭美方封鎖,等於掐斷大陸的經濟命脈,但「克拉運河」的開通,和瓜達爾港一樣具有戰略意義,可讓中國大陸擺脫此困局,東南亞戰略格局也將產生重大改變。
「克拉運河」有「東方巴拿馬運河」之稱。早在17世紀,泰國就有開鑿這條運河的構想,約100年前,由泰王拉瑪五世(1868年10月至1910年10月在位)正式提出;但是因工程成本過高,以及爆發兩場世界大戰,該計劃始終未能實現,直到2004年,才又被泰國前總理他信再度提起。
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緬甸的輸油輸氣管,以及規劃中的克拉運河,分屬3個國家,不僅有效破解了美國對中國的圍困,而且可以使得中國遊刃有餘,不至於受控於某一個國家。還有,中國對整個東南亞的國家關係處理也就更有底氣,包括中國對付越南在南海的挑釁。
馬六甲這一致命枷鎖失效後,美國可打的牌越來越少。
未來能源安全賭注 中國押在巴基斯坦這座港口小城身上
不是紐約,不是倫敦,也不是日內瓦、溫哥華,更不是莫斯科……中國將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外基建項目的重頭戲配置在了巴基斯坦瓜達爾,期望這座港口小城市能夠成為中國未來的離岸能源樞紐。
那麼,為何這座人口僅有區區8.5萬的海港小城能夠成為中國能源安全的巨大賭注呢?
過去24個月,籍籍無名的港口小城瓜達爾(Gwadar)隨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計劃而逐漸被中國人所熟知。華爾街見聞提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4月出訪期間將高達460億美元、名為「中巴經濟走廊」的基建「大禮包」送給了巴基斯坦。這是中國在海外規模最大的投資項目,中巴聯合開發的瓜達爾港項目就是其中最大的重頭戲。
中巴經濟走廊以能源建設和合作為主,瓜達爾港正是該經濟走廊位於巴基斯坦的終點,喀什則是中國境內的終點。
對於中國這個全球石油最大買家來說,瓜達爾港具有重要的地理戰略意義。
多數中國進口的石油都來自波斯灣。進口中東石油從波斯灣沿岸國家出發,經過荷姆茲海峽,走印度洋,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太平洋,然後運至南海,最終經東海進入上海。這條傳統航線路途漫漫。如下圖所示,這條航線的海上行程約為1.6萬英里,耗時兩到三個月。不僅如此,這條海上運輸通道對中國來說充滿著高風險——期間海盜猖獗,並且部分海域還存在被封鎖的風險。
如果取道瓜達爾港,事情就完全不同了。中國進口的石油會繞過馬六甲海峽,也無需經過荷姆茲海峽,最終從中國西部入境。與上述傳統海上航線相比,行程大幅縮減至僅有2395公里。從地理環境上看,進口石油只要經過巴基斯坦就可以直接進入中國。
基於以上考慮,中國才將瓜達爾作為其海外最大的基建項目重頭戲。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