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之前的女人都是穿「開襠褲」?尤其宮里的妃子更喜歡穿?原來這樣穿的目的是為了帝王方便做…
歐洲十九世紀之前女人幾乎是不穿褲子的,和康熙差不多同時代的俄國彼得大帝在遊歷西歐到了巴黎時,一位婦女不小心摔倒裙子掀了起來,彼得饒有興趣的看著說,天國之門打開了。

傳統印象中,古代中國女性似乎都比較保守封閉,她們會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連手都掩藏在長長的袖子裡。但實際上那是漢朝以後儒家大興的時候的事了。 在西漢及之前,中國古代女人大多是穿開襠褲的,尤其是宮廷中的女人。
早期中國人是不穿褲子的,下身穿的是脛衣,所謂的脛衣用現在的看法大約是相當於今天的長筒襪,它只有兩隻褲管,褲口肥大,沒有褲腰,上端用帶子系在腰部,這種褲子自然是沒有襠的,或說開襠的。事實上,脛衣在秦漢時是男女都這麼穿的,更甚者有人裡面連開襠褲也不穿,直接光著兩腿,被「下裳」罩著。

《漢書·上官皇後傳》中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
所謂「窮褲」,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則不穿內褲,也順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了唐朝,後來日本人以唐裝製成了和服,有沒有內褲就不知道了。
當然中國秦漢前的人們不是直接穿著這種開襠褲上街的,因為這種開襠褲是不單穿的,外面還會穿前後兩片的「裳」,其實就是兩塊比較寬的布。雖然開襠褲外面有兩塊下裳遮掩著了,但一走起來,衣服擺動就會很容易導致「走.光」。所以《禮記·曲禮》中會說「勞毋袒,暑毋褰裳」,意思就是:幹活的時候要注意不能袒露身體,夏天再熱也不能把下裳提起來。
而且在當時有明確規定: 除非過河,其它時間不能輕易提起下裳,否則便是失禮。

中原人那時候穿著開襠褲脛衣,但北邊草原上的胡人已經穿起來有襠的褲子「縵襠」,以便於騎馬出行。後來中原人結合胡人服飾改良脛衣,將其發展為「褌」,夏天穿的褌較短,俗稱「犢鼻褌」,實際就是今三角短褲,當年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酤酒」,所穿便是這種三角褲。

但這種「褌」一直到漢代都只在底層百姓中流行,上層人物卻不喜歡, 最典型的就是漢靈帝劉宏就曾命令宮中妃嬪必須穿開襠褲,這當然是方便皇帝隨時隨地寵幸皇宮佳麗三千人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