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新加坡將近4萬多家企業關門大吉,而隔壁的依斯干達特區卻不斷傳來跨國企業落地的消息…李顯龍怎會不冒冷汗?

【新加坡GDP跳水,是不是該重溫下李光耀?】
近日,作為全球人均收入最高國家之一的新加坡,GDP突然跳水了。根據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MTI,貿工部)公布的一份獨立報告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新加坡的經濟同比增長0.6%,遠低於專家此前預估的1.7%;而環比數據更令人吃驚,萎縮4.1%,直接進入負增長。
空前難看的數據引發全球震驚,數據發布後,新元對美元匯率應聲下跌0.69%。有人擔心,新加坡的經濟即將崩潰,而這一局面很可能引起亞洲地區的連鎖反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實際上,新加坡的經濟早已陷入困局。2015年,新加坡的GDP增長僅為2%。今年前兩季度的數據也很糟糕,第一季度GDP環比零增長,第二季度環比僅增長0.8%,當時這一數字已經超出了很多經濟學家的預測下限。
雖然受今年強勢美元的影響,各國的GDP增速都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GDP負增長的出現仍然令人吃驚,很多人都想知道,曾經作為亞洲四小龍中堅力量的新加坡,究竟怎麼了?
製造業服務業疲軟是主因
製造業疲軟無疑是新加坡第三季度GDP暴跌的重要原因,新加坡以物流貿易和金融起家,伴有一定的製造,但經濟體量和世界主要大國相比仍相當迷你,全球貿易一有風吹草動,新加坡就首當其衝,會同時面臨出口下滑、製造業不景氣、低通脹等負面因素。例如,從1967年到1987年平均每年增長8.6%,在2010年,其增長速度突然沖至15.2%,隨後就迅速滑落,到2014年增速僅為2.9%。
不斷起伏的新加坡經濟
從數據上來看,新加坡今年唯一一個經濟增長的季度主要動力來自製造業的光環加持。同比來看,電子和生物醫藥行業挑起了大量,回暖的海運服務業和建築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他行業卻全線下滑。而一旦這些光環不在,數據就迅速下滑。
三季度的GDP的下滑由製造業主導,環比下降幅度達到17.4%,而上一季度還有2.1%的增長。和中國一樣,新加坡近兩年也試圖提高勞動生產率,剔除低效製造業。結果低效製造業降下去了,但是取得的效果卻差強人意。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新加坡製造業只有1月的產值取得0.6%的增長,而其餘11個月都在下滑。這也創造了2001年以來製造業產值萎縮紀錄,超過了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6個月的長度。目前新加坡製造業占其經濟的比例已低於20%。
其中,作為新加坡高端製造業代表之一的海工製造業,由於目前嚴峻的外部形勢,營業收入和利潤也出現大幅下滑。
新加坡海工產業以勝科海事、吉寶岸外海事等幾大企業為主力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經濟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新加坡僅由吉寶岸外海事獲得一份FPSO內部轉塔系泊系統建造訂單,訂單金額為3億美元,接單金額同比下降84%。手持訂單139億,同比下降17.3%,手持訂單數量已20個月出現下降。
鑽井平台製造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
其中勝科上半年營業收入18.27億新元,同比下降63.2%,凈利潤6600萬新元,同比下降69.3%。吉寶上半年營業收入15.38億新元,同比減少56.1%,凈利潤1.56億新元,同比減少59%。
而這些巨頭背後最大股東正是新加坡國有控股機構淡馬錫,而淡馬錫去年虧損也達240億新加坡元。企業陷入頹勢,自顧不暇的淡馬錫也難以給予行業支持。
服務業占新加坡經濟比重高達約三分之二,由於全球貿易不景氣,加上能源價格走低,對新加坡油氣服務業造成衝擊。第三季度新加坡服務業環比萎縮0.1%,而第二季度有1.2%的擴張。
海運地位下降也是元兇
但除了以上這些因素以外,全球航運不景氣及新加坡的海運地位衰弱也是此次新加坡負增長的元兇之一。
新加坡坐落於馬六甲海峽東端,扼守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這裡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和貿易海上通路之一,世界上1/4的貿易和能源份額從這裡經過。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甚至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從非洲和歐洲來的貨物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正是依靠這一得天獨厚的環境,新加坡才趁著80年代全球貿易的發展逐步成為世界最大的物流中心和重要的金融中心。
但是近年來,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原油出口以及海運需求處於歷史最低水平,波羅的海指數的節節下降逼得多家大型船運公司破產。作為航路上服務區的新加坡,對外貿易和港口吞吐量也驟然暴跌。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9月,新加坡出口額同比減少1.34%,進口額更是同比大跌6.16%。而這也是其對外貿易自2014年7月以來連續第25個月萎縮。
除了大環境,外交格局的改變也使得新加坡處於困境,原本新加坡和中國的經貿關係已經相當緊密,2014年起,中國就已經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而新加坡也是中國最大的海外投資國,雙方貿易額占新加坡外貿總額的一成。
但由於新加坡堅定不移地採取「拉美抑華」的政策,積極投身構築美國倡議的TPP,試圖遏制中國的發展,中新關係逐步降溫。但作為彈丸島國的新加坡,完全沒有與之相稱的實力。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都「投向」中國的今天,新加坡戰略上的誤判也使其經濟發展大大受限。
今年以來,TPP在美國國內受阻,美國國內經濟也並未完全好轉,使得新加坡一時難以從這個盟友身上直接得利;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的腳步卻無法阻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新加坡也無法參與其中。新加坡既沒能享受到TPP的福利,又失去了分享中國經濟崛起的機會。
而它的鄰國——馬來西亞卻搭上中國發展的便車,與新加坡一峽之隔的依斯干達特區,今年預期經濟增長率超過7%,預計2017-2020年的生產總值增速將達7.5%。
依斯干達特區
據媒體報道稱,今年上半年,新加坡就有將近4萬多家企業關門大吉,但隔壁的依斯干達特區卻不斷傳來跨國企業落地的消息,宜家、微軟、可口可樂、華為、碧桂園,這些跨國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依斯干達特區,甚至連新加坡自己的企業也不斷開始轉向該地區,尋找機會。因為這裡不但與新加坡同樣具有馬六甲海峽的地利優勢,還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一帶一路」的戰略機會。
而新加坡原本坐擁的區位優勢也在喪失。2010年,上海港取代新加坡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當時雙方的差距還非常小。但到了2015年,新加坡港貨櫃吞吐量為3092.23萬箱,同比下跌8.7%;而上海港貨櫃吞吐量為3653.7萬箱,同比增長3.55%。雙方差距不斷擴大。
雖然馬六甲海峽能夠制約中國海上貿易,但是隨著中國海上絲路戰略的不斷推進,新加坡的地位必然被不斷地弱化。
新加坡未來路在何方
面對糟糕的經濟形勢,新加坡政府目前能夠採取的措施已經非常少,今年4月,預感到經濟形勢不妙的新加坡政府就已經在匯率政策上採取了措施,但是卻仍無力回天。
而現在,直面下滑的GDP數據,新加坡政府更是束手無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央行,下稱金管局)甚至在一份聲明中直言:「新加坡經濟增速放緩,並且預計2017年不會大幅擴張。」
25日新加坡金管局發布的宏觀經濟評估報告稱,新加坡經濟增長前景疲軟,通脹壓力也保持微弱,在全球需求疲弱的環境下,該國經濟前路崎嶇。
新加坡經濟的困境,是其政治、經濟、戰略、外交等諸多方面的折射。戰略上一味依靠美國支持,無視經濟上有密切聯繫的中國是其最大硬傷。實際上,平衡的外交政策無疑更有利於新加坡的發展,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就深知這一點,曾訪問中國數十次,並一直與中國保持良好的經貿關係。
李光耀曾多次訪華
在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受阻,周邊國家不斷崛起的今天,可以說,改善和中國的關係是新加坡最好的選擇,新加坡只有積極參與到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等項目中,才能為低迷的新加坡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李顯龍,看看你老爸怎麼說!(視頻):
(作者:華雲)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