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會見杜特爾特,為何特別要提到他?

韓英倫| 2016-10-22| 檢舉

2016年10月20日,習近平同到訪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進行了會談。在會談過程中,習近平特意指名道姓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菲律賓的蘇祿王。這個蘇祿王到底是何許人?為什麼習近平會專門提到他呢?本文摘自新華網,作者張遠、凌朔,原題為《蘇祿王與中國的故事》。

2016年10月20日,習近平同到訪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進行了會談(圖源:新華社)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訪華期間,中國建議兩國明年就菲律賓蘇祿王首次赴華600周年開展系列紀念活動。蘇祿國在何方?蘇祿王何許人?這段歷史又承載著中菲兩國友好交往什麼樣的共同回憶呢?

600年前的一次「元首外交」

鉤沉歷史,中國人與菲律賓人並未因浩渺的南海而疏遠隔離,漁民、商隊、使團穿梭往來如織。史料顯示,早在周朝、漢朝時期,中國的航海者已經到達菲律賓群島。隋唐時期,從中國南方到菲律賓群島的固定航線已經形成。至明朝初年,位於今天菲南部蘇祿群島的蘇祿國已與明朝互派使臣,發展為邦交往來。

在那段持續的友好交往史中,蘇祿國三位國王親往中國開展「元首外交」的故事,將兩國傳統友誼推向高潮。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國三位國王東王、西王和峒王親自率團前往中國,由「地位最尊者」東王巴都葛·叭哈剌帶隊。據明代文獻《東西洋考》記載,這次蘇祿國使團規模不小,包含家眷、官員共340多人。

蘇祿三王的使團循「東洋針路」,在南海望岸而行,途經渤泥(今汶萊)、滿剌加(今馬六甲)、真臘(今柬埔寨)和占城(今越南中部和南部地區)抵達中國南方。使團從福建泉州登岸,經蘇州、杭州,沿京杭大運河至北京。一路上,地方政府按朝廷指令,以國賓禮遇接待。

《明史》記載了蘇祿三王與明朝皇帝朱棣互換國禮的場景。三王向明帝「進金縷表文,獻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朱棣以「印誥、襲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還禮。

「白帽相迎」的回民村

蘇祿使團在北京逗留27天,踏上歸途。但使團行至山東德州時,東王巴都葛·叭哈剌突患急症,不幸病逝。

明朝廷極為重視此事,命以「王禮」厚葬之,專門派員赴德州,為東王舉行隆重葬禮。明朝廷在德州城北十二連城九江營的西南部擇址建陵,朱棣親自撰寫悼文,「賢德芳名流播後世,與天地相悠久,雖死猶生」,擬諡號「恭定」。

東王的長子都馬含隨後繼承王位。東王的王妃葛木寧、次子安都魯、三子溫哈喇以及侍從10人還按中國習俗留居德州守墓3年。

由於當時的蘇祿信仰伊斯蘭教,為照顧守墓王妃、王子的生活,明廷特意安排三戶生活習俗相近的回民,從歷城(今濟南)遷至德州。這三戶人家免除雜差徭役,與蘇祿王裔「相兼看守王墓」,「供給王裔役使,耕種祭田,供王祀事。」

守孝三年後,東王親屬並未返回蘇祿,因為他們已適應中國風俗,並與當地回族通婚,在德州北營村繁衍生息。中國朝代更迭,對蘇祿王祭祀卻始終未中斷,也依然保持蘇祿國習俗,誦經紀念。

清朝雍正年間,蘇祿王后裔正式「以溫、安為姓入籍德州」,成為清朝編戶齊民。這也成為兩國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一段佳話。清朝德州詩人田霢訪謁蘇祿王墓時曾記錄下北營村「白帽相迎余裔在,松門北是九江營」的畫面。

蘇祿三王親自來華的外交史話,是中菲兩國傳統友好旋律的激揚音符之一。兩國人民世代往來密切,相互扶持、互通產品、分享技術、人員往來、合作繁榮的故事在歷史中並不罕見。在西方殖民菲律賓群島時期,旅居菲律賓的華人還與當地人一道同甘共苦,抵禦外侵。

明朝後,不少福建籍商人留居菲律賓,史料留下筆墨頗多。有史料寫道,呂宋國(今菲律賓島馬尼拉一帶)「去漳為近,故賈舶多往」。《明史》寫道:「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者至數萬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長子孫。」

中國人定居菲律賓,開展跨洋貿易,極大程度地帶動了當地的商業,並且與當地人相處融洽。按《島夷志略》的說法,中國商人交易時講究信用,「舶商守信,始終不爽約」。十六世紀中葉,當西方殖民者占領菲律賓群島時,很多華人與當地人一道,共同譜寫了很多抵禦殖民者商業蠶食、貿易壟斷和殘酷鎮壓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3127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