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山東萊鋼醫院發生一起惡性傷醫事件,兒科醫生李寶華被患者家屬砍成重傷,身中27刀,其中頭部12刀,後經搶救無效離世。李寶華醫生的離世,在長長的暴力傷醫名單上,又潑灑上了一縷刺目的血紅。暴力傷醫,必須零容忍!
暴力傷醫,必須零容忍!

◆這7人被判死刑,暴力傷醫必須零容忍!◆
李寶華醫生
據媒體報道,今年1月,暴徒陳某某的妻子到萊鋼醫院生產,嬰兒畸形並有嚴重先天疾病,產後不久就死亡了。後陳某多次來醫院鬧事尋仇,還曾經被警方拘留。
現場照片
網絡上不斷流出的那些細節,讓人心痛不已……
據同事描述,暴徒手持大砍刀,李醫生先在值班室被砍,跑到護士站未能獲救,又被拽到辦公室狂砍。保安和警察趕到時,已然來不及……
當時暴徒將李醫生和自己反鎖在辦公室內,叫喊「殺一個也是殺,誰進來接著殺。」狂砍之下,李醫生很快倒在血泊中,辦公室窗戶是透明的,眾多醫護眼睜睜目睹慘劇。
李寶華醫生今年才34歲,多次獲青年優秀醫生等榮譽,公認的工作兢兢業業,為人和善溫潤。
李醫生的妻子是同一家醫院的護士,孩子剛上小學。他與妻子均為獨生子,上面四位老人。事後妻子哭到發瘋,只能靠輪椅行走,老母親只相信孩子僅僅是睡著了,還在等他承諾多年未能實現的出國旅行。
當晚,李醫生的兒科同事驚魂未定,身上發抖地路過鮮血未乾的辦公室,回科里照料新生兒室的小病人。
醫院兒科護士長在朋友圈中說:你善良正直樂觀正義,小有才氣寫得一手好文章,本有幸福家庭,只是因為從事了這樣一份職業,一切的幸福在這一刻戛然而止。
另一位同事在朋友圈中說:有誰能來幫拔掉我心裡那根箭,像針扎一樣喘不過氣....痛痛痛痛痛!
萊鋼醫院是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李醫生去世消息傳出,他所帶的見習學生難過至極。
好幾位同事最不能釋懷的是這件小事:他剛剛結束了16個小時的夜班,忙得一夜沒有睡覺……
天堂里剛來了一個兒科醫生,很年輕,很英俊,醫術好,人品好,那裡沒有傷害,只有愛……
李醫生,安息!
李寶華醫生的離世,在長長的暴力傷醫名單上,又潑灑上了一縷刺目的血紅。
今年5月7日,廣東省人民醫院的陳仲偉醫生走了,遭患者連砍30餘刀。今年他剛剛接到退休通知書。朋友寫詩悼念:多少人的祈禱,都抵消不了從三十個刀口中流走的尊嚴。我們已無力傷痛,我們已無力吶喊,我們已成風雨搖曳中的一群!
5月18日,湖南邵東縣人民的王俊醫生走了,只因為沒有停下手術為新到的孩子患者清創,被家屬圍毆行兇。他今年41歲,為人和善,幾個月前才剛有了第二個孩子,生活和滿幸福。
還有四年多前的哈醫大一院,暴徒突然闖入醫生辦公室,掄刀瘋狂砍向埋頭工作的醫生,造成一死三傷。去世的王浩只有28歲,經歷了刻苦的五年本科、三年碩士學習,在醫院實習,出事前剛剛拿到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入學通知書。
……
李寶華醫生離世後,一位醫生在朋友圈中說:為你英年早逝,我當有一哭,為你逝於非命,我當有一哭,為你我同事唇亡而覺齒寒,我當有一哭!
一位李醫生帶過的醫學生哭著說,希望好好處理這件事,不然的話,會讓我們這些學生都不想當醫生了。
在病魔面前,醫生與患者本應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並肩戰鬥,才有希望對抗生命的未知與無常!保障醫護工作者的執業環境,就是對每個人健康的最好守護!
下面這幾段朋友圈中廣泛流傳的話,是醫護人員的心聲:
我們懇請您,不要編寫辱罵醫療行業的帖子。公立醫院裡的收費標準都是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的,醫院不敢多收您一分一毛錢。
在就醫的過程中,您可能會遇到一兩個不負責任或者怠慢您的人,但請就事論事,哪行哪業都會有行業標兵,但也會有痞子職員,遇到問題您可以投訴、舉報,但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要知道,還有千千萬萬個醫務工作者,在無影燈下,一站十幾個小時顧不上喝一口水,還有萬萬千千個家庭,因為家裡有醫務人員,在節日裡無法吃上一頓團圓飯。
我們懇請您,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跟風。
烤瓷牙的成本絕不僅僅是28元錢,心臟支架的成本也肯定不是300塊;每年獻血車都會開進醫院,獻血的醫務人員會排起長隊,他們其中有的人獻血總量已突破5千毫升。是誰惡意造謠醫務人員從來不獻血?
我們懇請您,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醫務工作者。 他們的工資沒有你想像中那麼高,他們的心腸也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硬,他們的身心也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堅強。
在臨床工作中,他們承受的壓力很大,他們承擔的責任很重,他們付出的心血很多,他們心裡的委屈只能化作一聲嘆息,因為他們不想在飯桌上擾了朋友們的心情。
我們懇請您,在有人攻擊醫生護士的時候,如果在現場,能不能幫幫忙,阻攔一下,勸他放下舉起的拳頭,至少幫忙報個警; 在有人辱罵醫生護士的時候,如果在現場,能不能幫幫忙,勸他閉上傷人的嘴巴,有了好的環境,大家才能好好看病。
您更不用去揣測醫生護士當時的心情,因為我可以認真負責地告訴你答案,他們的心在流淚、在滴血,不是他們不會還手還口,是因為他們心中,還裝著在一旁等待診治的患者,他們不想浪費更多人的寶貴時間。
如果您有一個醫生或是護士朋友,請您珍惜他,理解他,原諒他。 如果十次中有五次他答應您的約會,他已經很盡力,若他不是真的把您當作朋友,一天的工作下來,他更想把累得快散架的身體,撂在床上。
別埋怨他總是沉默,因為他的話都講給了患者聽; 別責怪他總是消沉,也許他剛剛與死神搏鬥過,此刻已精疲力竭; 別猜疑他是否重視您,他對待素不相識的患者且用心良苦,他怎會不在乎你們之間的友誼。
他們是醫生護士,他們是與上帝簽訂了契約的人,他們在替上帝守護著你和我的生命安全。
他們也有父母、有妻兒,他們看到人間的生死離別也會流淚,他們拼盡全力卻留不住生命時也會痛心疾首。 只是,他們習慣了不表達。
你可曾知道深夜從急診科加班回來的他,一進門看見自己孩子的鞋子時就哭了,因為急診科才送走了一個孩子;
你可曾理解他為何總喜歡牽住母親的手,因為他更明白生命的脆弱; 你可曾看到他在路上遇見車禍本能反應就是第一個衝上去救人,你可曾明白他衰老的速度比你快是因為日夜辛勞……
所以,我們懇請您,對醫生護士多送出一份溫暖和善良。 請您伸出您的手,與我們一起,為醫患和諧搭一座橋。 請您伸出您的手,與我們一起,為社會誠信盡一份力。
請您伸出您的手,與我們一起,為廣大醫務工作者能夠安全、安心地工作,營造一片朗朗晴空。
延伸閱讀: 最近,很多人都在說:瑞金醫院很有魄力。
在上海多家三甲醫院拍攝的醫療紀錄片《人間世》6月11日開播,第一集就打破「套路」,把幾個失敗的病例呈現給觀眾——因為吃海鮮中毒導致多臟器衰竭沒救回來的24歲青年、沒有挺過手術後第二天的馬凡綜合徵患者……
第一集的拍攝醫院,就是瑞金!
這是一部醫療紀錄片首度以這樣大的篇幅直面醫學上的「不完美」。
「一般故事的套路是——病人命懸一線,手術驚心動魄,最後大獲成功,病人出院了還會謝謝醫生。然而,風險大的手術總有失敗,對失敗,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避而不談。」
今天,我們終於可以客觀聊聊真實的醫療到底是怎樣的了。
1
「生命有痛,有你真好」
「起初很擔心說了失敗案例,播出後會引來不理解。」這是記者在瑞金醫院聽到的聲音,畢竟不是所有醫院都有這樣的勇氣。所幸,好評如潮。
「看多了太多『完美』的醫療宣傳,這樣的角度更讓人感動。失敗也是醫生和家屬必須面對的,繞開這個話題談醫療是不完整的。生命有痛,有你真好!」
「很客觀、很正面,我覺得需要這樣的宣傳,還原醫療本來的樣子,有努力,有失敗。」
「我們組織過成百上千次的搶救,我們成功,我們也失敗。正是能體會這種切膚之痛,我們才能毅然決然地守護著心裡的最後一畝田。醫生是人,不是神。」
……
好多醫務人員在朋友圈敲下這些話。有人評論,「敢於面對和談失敗,本身是一種進步。敢於面對真實,本身是一種升華。促進真實和重建誠信,是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使命之一。」絕大多數人表示看了之後,更理解醫生這個職業的艱辛和無奈。
遇到救不回來的病人,醫生會懊惱,會難受。
手術台上的成功,會讓醫生無比喜悅。
搶救總是爭分奪秒,用雙手捂熱血庫緊急送來的救命血漿,是醫生的平常事。
也會有這樣的場景,手術還在進行中,家屬卻已經衝進來掐住了醫生的脖子……
2
「一息尚存,我當竭盡全力」
說哪個醫生沒面臨過失敗,這首先是一種不客觀。一個三甲醫院的教授跟記者說起印象最深的一個病例,他稱此為「一個劫」。
那時他還是年輕的住院醫生,夜急診,一個嚴重外傷的病人來了,20多歲,手術做到凌晨兩三點,術後看看病人,沒問題,筋疲力盡的他睡覺去了。第二天,觀察病人,皮瓣發白了,血液循環上不去,病人出現出血性休克。採取了很多急救措施,沒救回來。
「病人死掉,我輸掉。」這個教授說起當時的感受。可能手術細節處理得更好些,可能手術後觀察得再密切一點,也可能病人本來就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年輕的住院醫生就此一蹶不振。
後來,一位老醫生的話讓他走了出來,「鬧革命是有犧牲的,年輕時代價小,做不了大手術,長大了代價更深。」這以後,凌晨做完手術不論多晚,這個年輕醫生都守在病人身邊,觀察情況。這是體力與意志力的考驗,但他就是絕不離開,他不允許在自己的環節上出現任何差池。
瑞金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趙強在手術前探視病人。
《人間世》里有句話說得特別好:「醫生最困難的不是面對失敗,最困難的是,面對這些失敗帶來的種種挫折,卻不丟失最初的那份熱情。」
瑞金醫院心外科主任趙強是這句話的實例。第一集裡,他先接診了27歲的王斌,馬凡綜合徵患者,一種先天性疾病,被稱為「死神代名詞」,患者的主動脈隨時會撕裂,因大出血死亡,患者大多活不過30歲。
要救他,就得把全身的主動脈都換成人工血管,這樣做等於「半個人要剖開」,屬於特大手術。趙強接下了這台手術。
趙強準備給馬凡綜合徵患者做手術,這是心臟外科的特大手術,要把患者全身的主動脈都換成人工血管。
可惜,術後第二天,王斌出現急性腎衰竭,沒挺過來。
不久,瑞金醫院又來了一個馬凡綜合徵患者,劉靖。剛經歷一次失敗的趙強沒拒絕這家人,對於二次失敗的打擊、對聲望的影響,他都不太在意。
「這個女孩的爸爸、哥哥都因為馬凡綜合徵猝死了,我不給他手術,她的生命也可能隨時中止。」《人間世》播出後的第二天,記者見到趙強,回憶這個病例時他說了兩句話:
「生死關頭,你不會考慮自己的名利,病人是第一位的。」
「每一個案例都是不一樣的,沒有一模一樣的病例」。
32個小時的手術、9名醫生合作,這次,劉靖活著出院了。
趙強說,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讓大家知道,每個病人,醫生都會傾盡全力去救治,但也要理解,總有一些醫學尚無法達到的地方。
心臟手術緊張進行中
雖然有失敗,但更多的人活了下來。熟悉趙強的人會發現,這類醫生有個特點:性格比較單純,說到底腦海中的頭等大事就是那兩個字:救命。
「一息尚存,我當竭盡全力。」對醫生,我們要有這樣的信任與信念。
一個德高望重的醫學界的老院士曾這樣說,如果什麼病都能救回來,那人就不會死了,可人不會死麼?所以,生命就是有不可承受之痛,不管你是否承認。
成功搶救過羊水栓塞產婦的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段濤說過這樣一句話:「能搶救回來的羊水栓塞,很可能就不是羊水栓塞了」。這話,一來說的是羊水栓塞的兇險,二說的是,醫學還有太多無法逾越的山峰,太多的變化與未知。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談失敗?難道就是要為失敗所折服、打倒?不是。當我們談失敗的病例,我們在說的其實是經歷悲痛、重拾希望。
讓我們看看這部紀錄片:《人間世》第一集——
這就是醫學:每次都是實戰,沒有演習!
3
這個醫生被跟蹤近兩年,為什麼竟一眼都不敢看拍攝了自己的紀錄片
要不是分享會,瑞金醫院急診科醫生車在前都沒看過紀錄片《人間世》,哪怕他是其中的重要主角,哪怕這部紀錄片現在火起來了,哪怕大家說他快成「網紅醫生」了,但車在前就是不敢看、不願看。
「我擔心父母看到我在工作中的委屈,怕老人擔心;我還怕實習醫生、醫學生看到我的事,動搖他們的職業選擇。」車在前說。
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第一集「救命」里,這個與各種搶救管子打交道的人,被別人掐了管子——在非探視時間,家屬闖進監護室,掐住了他的脖子……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醫學,如何對待這群救我們性命的人?
今天,主題為「尊重醫生,尊重生命」的紀錄片《人間世》分享會在瑞金醫院舉行。《人間世》,原是莊子的書,討論處世之道,如今它被賦予新意。
「為了做這片子,半條命搭進去」
8個攝製組,2年的拍攝,《人間世》攝製組把攝像機搬進了上海的大小醫院。
「過去兩年,不在台里上班,改在醫院上班。」「兩三點下班,通宵的都有。」攝製團隊這樣說起此次「蹲守式採訪」。上海電視台主持人劉凝說得更直接,感覺幾個同事「為了做這個片子,半條命搭進去」。
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呈現形式。6月18日《人間世》播出第二集,主題為「理解」,講述120急救車的故事。
整整一年,董路翔跟著上海的一輛急救車,穿梭在各個街區、街道、家庭。他發現兩個怪現狀:
第一,患者更願意去離家遠的醫院,哪怕在路上就會有病危的風險,但他們相信「名醫院」「名醫生」。
第二,擔架床會因各種非醫學因素被耽擱在路上,比如因工傷賠償未果,工人就「霸」著擔架車不讓送醫。
「第一集應該是成功搶救,但我們看到了失敗病例。第二集中,救護車應該是快的,但卻是種種的慢。導演沒設定,但現實就這樣發生著。」劉凝說。
的確,我們設想中的醫學應該是什麼樣?「就近送醫」,這是絕對的急救原則,可現實中救護車常違背這這個原則,做著遠距離運送。結果,救護車調配難,患者加劇等待。
當這些真實與我們過去的認識不太符合時,攝製組選擇「老老實實記錄,真真誠誠地表達」。於是,我們看到一個與傳統套路不太一樣的紀錄片,現實中種種矛盾得到大篇幅呈現,在矛盾中我們看清問題的存在,有關醫患關係,有關醫學本身。
轉運床上的心肺復甦。
醫生們輪換進行心肺復甦長達2個多小時
男醫生已經雙手無力了,一旁的女護士瞬間變成了女漢子
醫生護士加班加點是常態,盒飯,肯德基快餐肚子裡一塞,就又開始搶救病人了。有的醫生甚至可以連續工作48個小時。
中秋節一塊月餅就這樣咬一口,就轉身開藥方去了
醫生說,最怕職業委屈給父母看到
呈現矛盾,對任何醫院來說,都需要勇氣。
「感謝你們把我們送到了『風口浪尖』,所幸現在風平浪靜了。」瑞金醫院黨委書記楊偉國說,片子播出後,很多人說瑞金醫院有魄力,但這是建立在忐忑的基礎上。「我們決定探討一些根本性問題,希望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呈現醫學、生命中一些的矛盾與無奈。」他說。
這個付出已有一些正面回報。就在昨天,瑞金醫院急診部主任說:紀錄片播出後,如今在急診再遇到難的病人,做解釋容易了。
想一想,去往天堂,經過人間,生命兩頭陪伴我們的不是別人,就是醫生,我們需要對他們有更多的了解、理解。
「對於死亡,我們內心是難受的,問自己為什麼沒把病人救回來?但在有些疾病面前真的感覺我們醫生是渺小的。」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在《人間世》第一集中沒能救回海鮮中毒的青年,他說,搶救時,就是腦袋不停轉,想怎麼救人,但他們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死亡病例。
累到依牆而睡
《人間世》拍攝下了48小時沒合眼的車在前。
在這48小時里,他搶救了3個病人,2個活了,2個家庭因為他和他的同事破涕為笑。但與此同時,他依然遭遇患方的「拳頭」。
「病人躺在裡面,我們都在拚命想辦法搶救,我們與病人是站在一條戰線上,但背後怎麼有人這麼對我們?」車在前有種「被人背後捅刀」的感覺。
要不是分享會,車在前說,他沒看紀錄片,「內心逃避,不願看,不敢看。」車在前的心中留著一團聖火,但他擔心,同僚心中的這團火被現實澆滅。
「天亮之前,我會等待」,我們心懷希望
就在一個月前,廣東省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陳仲偉醫生被患者持刀重傷,搶救無效死亡;昨天,湖南發生患者尾隨醫生小孩,刀砍10歲孩童,在這樣氛圍中,紀錄片《人間世》最近火起來了。
「如果這部片子獲得成功,我想贏家不是電視台,不是醫院,而是全社會,它讓大家對醫學、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改變了陳見、誤解,這是最大的成功。」面對各大醫院的同僚、醫學生,楊偉國這樣說。
為了患者順利進行心臟移植,瑞金醫院心臟外科的醫生自己開私家車連夜奔襲來回500里,去常州摘取供體心臟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新聞宣傳處處長王彤披露,去年1月初去電視台策劃,兩年之間的拍攝背後有無數次的內部談論、磨合,最終呈現的《人間世》有視覺衝擊,也有情感叩擊,既尊重醫學,也激發人們重新認識真正的醫學。「最近上海正在推進醫改,各項工作的推進,正是需要各方面的理解。」
理解之上,我們期待更多信任。「金融危機時,我們感覺,信心比黃金還重要。拍這個片子時,我最大感受的是,信任比黃金還重要。」SMG新聞中心主任宋炯明談創作幕後故事時說,紀錄片《人間世》希望傳播的更大深意是,縱使醫患間有太多不了解,縱使醫學知識的壁壘讓我們不能完全理解醫學,但希望我們對醫學、對醫生能有更多信任,有時,信任比理解更重要。
《人間世》的片尾曲中有句歌詞,「天亮之前,我會等待」,這何嘗不是醫學現實的寫照,我們對此心懷希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30455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