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泰國王室竟然認這位中國人為祖先?

ROCKET| 2016-10-15| 檢舉

德高望重的泰國蒲美蓬·阿杜德國王去世了,舉國哀戚。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位泰國王朝的第九位國王(即拉瑪九世),有一個中文名字,叫鄭固。

這並非一些外國人時髦地取個中文名,而是泰國王室與中國確實有著很深的淵源。事實上,泰國拉瑪王朝都以鄭為姓,其開國國王拉瑪一世,中文名鄭華,他當時向清朝皇帝上書時,就自稱是中國人之後。

因為拉瑪一世的政權,是從一位中國人手中奪取。

蒲美蓬國王深受泰國民眾愛戴

這位中國人,就是被稱為泰國吞武里大帝的鄭信,1767年至1782年在位。

鄭信又名鄭新、鄭國英,他的父親,《清史稿》考證名叫鄭昭,應該來自中國潮州一帶。明清時期,福建、廣東不少民眾下南洋謀生,鄭昭應屬其中之列。

儘管在史書上,鄭信被認為是中國人,但更準確地說,他父親是中國人,他本人則為中泰混血。

鄭信的雕塑

當時的東南亞各政權混戰,尤其是緬甸與泰國征伐不斷,這種仇怨,其實今天依然存在。

鄭信在起兵反抗緬甸侵略中嶄露頭角,並先後征服了今天寮國、柬埔寨等許多地方,奠定了今天泰國政權的基礎。當時清朝與緬甸一度處於戰爭狀態,為取得清朝的援助,鄭信以中國人後裔身份與清朝修好,泰國成為清朝的屬國之一。

但按照泰國史書記載,鄭信晚年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他與佛教寺院關係緊張,據信他命令寺廟將他作為神來供奉,但遭到寺廟方面的拒絕。當時,災害頻仍,民不聊生,鄭信則鐵血鎮壓,於是民怨四起,反叛不斷。

1782年,暹羅發生兵變,鄭信被廢黜,他請求出家為僧,但未得到允許。正在與越南作戰的拉瑪一世聽聞政變,迅速與越南達成和解,處死了作為太子的鄭信之子,回兵暹羅,平息了叛亂。

他隨即下令處死鄭信。按照泰國王室的記載,1782年4月10日,鄭信被公開斬首,他臨刑前曾要求與曾為親信的拉瑪一世對話,但遭到後者的拒絕。但據越南史書記載,鄭信則是按照慣例被鞭子抽打致死。

著清朝官服的拉瑪一世

拉瑪一世隨即登基,「拉瑪」,即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羅摩,即代表神化身在人間進行最理想統治的君主,由此開創了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

現在的鄭王廟,則是為鄭信而建造。

當然,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所謂鄭信晚年的暴虐統治,不過是新政權為獲取合法性的妖魔化。但一個事實就是,鄭信創建的吞武里王朝曇花一現,卻為拉瑪王朝長久統治奠定了基礎。

但為了避免清朝以篡位進行問責,1786年,拉瑪一世自稱鄭信之子鄭華,遣使赴清朝朝貢,不明就裡的乾隆皇帝冊封他為暹羅國王。

拉瑪一世還有穿著清朝郡王服飾的畫像。說起來,他在血統上與中國也有淵源,他父親是泰國本地人,但母親被認為有部分華人血統。

由此,泰國王室就以鄭為姓。周潤發在《安娜與國王》中飾演的,即拉瑪四世,中文名鄭明。從鄭明開始,暹羅開始與全面與西方接觸,他還曾與林肯通過信箋。

拉瑪五世中文名鄭隆,普遍認為是現代泰國的締造者,後世尊稱朱拉隆功大帝。

拉瑪九世就是當今的蒲美蓬國王,在位88年,是古往今來統治時間最長的國王。前無古人,後面有沒有來者?估計就看英國女王了!

加冕儀式上的蒲美蓬國王

【2】

按照泰國政府公布的信息,蒲美蓬國王駕崩後,他唯一的兒子將出任國王,即拉瑪十世,中文名字是鄭冕。當然,很多人對拉瑪十世不看好,他作為王儲時花花公子的各種傳聞,使他已很難擁有蒲美蓬國王那樣的崇高威望。

蒲美蓬國王任內,見證了19次政變,27任總理,50多屆內閣,但泰國還是快速崛起,今天是僅次於新加坡的東南亞第二富裕國家,這與蒲美蓬國王的威望和手腕密不可分。

蒲美蓬在世時,只有他能鎮得住局勢。同樣強勢的他信就說:沒有人能夠讓我下台。但只要國王說一句話,我將立即辭職。

蒲美蓬之後,誰還能鎮得住泰國?

泰國民間有種說法,泰無十世王。雖然沒有太多的依據,但這種讖語,卻無疑加深了社會的憂慮。撕裂的社會,對峙的城鄉,讓後蒲美蓬時代的泰國,危機四伏,前景叵測。

一個強勢領導人故去後,如果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往往是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所以,小平同志很有預見地說:把一個國家的穩定建立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問題。

祝福泰國吧,這個與我們淵源深厚的友好鄰邦。

但泰國的答案,應該也在風中飄!

揭秘:泰國和中國關係的真實面目

泰中兩國合作,在泰國境內興建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的項目,早就應該動工,但工期卻一拖再拖。最近,隨著雙方為了敲定最終建造方案而舉行的第九輪談判的失敗,許多圍繞泰中關係實際性質的問題就陸續浮出水面。人們不禁要問,兩國關係是不是像通常所宣稱的那樣牢固和健康?

兩國去年在熱鬧的氣氛中,隆重慶祝泰中建交40周年。

然而,鐵路項目的營業模式及投資條件爭論了一年,雙方最終撕破臉皮。結果顯示,雙方都堅持自己的既定目標,互不妥協。雖然雙方都很清楚,這個長約3000公里,最終能把中國西南和新加坡連成一線的區域超級基礎設施工程,很有可能胎死腹中,但就是談不出結果來。

上個星期,泰國政府突然宣布這條鐵路不再是聯營企業,而將由泰方完全擁有,中方只須在資金和技術方面提供協助。這是在泰國首相巴育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海南三亞會晤後發生的事情。

雖然雙方達致了廣泛的臨時協議,但談判多次卻始終不能敲定最終合同,不免令人沮喪,也招致了諸多埋怨。雙方都急於推動這個項目,因此在去年12月舉行了動土典禮,以示決心。但是,不管他們知不知道,泰中關係的結構已經改變了。

坦白說,泰國官員覺得中國方面不像一開始時所預期的那麼慷慨。由於中國是個資金充足,人力資源充沛,也有相關技術的大國,他們期望中國夥伴會更加主動地促成這個龐大的經濟項目,尤其是在風險分擔機制的方面。

其中一個論點是,既然這個超級基礎建設工程對中國及其南向戰略行動是如此的重要,北京就應該心胸寬廣一些,樂於承擔與此相關的一切後果。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在中方看來,泰方主意未定,看法一日多變。沒有人知道到底誰才能拍板。中國官員引述在寮國、印度尼西亞和世界各地方的成功例子說明,談生意時固然可以互相遷就,但是泰國方面今天提一個要求,明天提一個建議,他們再靈活也趕不上。

在北京的規劃藍圖裡,以高鐵實現跨國連通存在已久。由於中國和泰國各自都難以預見的國內發展情況,這項宏偉計劃整體進度不大。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中國正在熱火朝天地推動以基礎建設把大陸和海洋東南亞連接起來。

泰中關係一直被視為是本區域最好的雙邊關係。可是,從雙方都對鐵路項目感到沮喪,原本潛伏在兩國關係深處的一些共同症狀,就開始浮現了。陳舊的思維,刻板的想法和共同的無知,正在從各個方面侵蝕著彼此之間的關係。

跟泰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雙邊關係不同,泰中關係極其獨特,因為它得到上至王室,下至黎民的全面祝福。自從1981年首訪以來,尊敬的詩琳通公主殿下已經訪問過中國39次。她寫過好幾本關於中國的書,並且極力提倡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學與文化。

2009年12月,她還被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票選為「中國十大國際友人」。在民間的層面,去年總共有887萬中國人訪問泰國,或平均每天2萬4301人。換言之,泰中兩國人民的民間往來,在亞洲是最為頻密的。

諷刺的是,由於和中國的關係不像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等其他東協國家那樣的全面,泰中關係還是十分脆弱的。各利益攸關者之間的默契,比以往更為缺乏

商業交易仍然受到限制,並且是由少數幾家企業所壟斷。文化關係是由國家推動的,並且相當有選擇性,因此沒有受到廣泛歡迎,除了一些傳統活動以外。草根活動和項目依然從缺。

總的來說,泰國人對中國的知識,包括歷史、語言和文化等等,還是不夠的。因此,中國的軟實力還得努力在泰國生根發芽,這樣才能進一步鞏固兩國的友誼與合作關係。

更重要的是,這次的鐵路事件也暴露了中國和泰國的致命傷,即公共部門的決策過程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權力的分散化和利益攸關方的多元化,使得這個基礎設施項目受到來自社交媒體網絡和公民社會團體更加密切的監督,其強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泰國。

儘管這樣,安全領域卻是個例外。自從2014年5月以來,泰中在雙邊安全合作方面,例如聯合訓練,進展神速,而且擴展到各個不同的部隊。可是,大宗的武器採購,包括三艘總值360億泰銖的潛水艇,還是像以前一樣,能否成功取決於公眾的監督。

展望未來40年的泰中關係,雙方必須有系統地、謹慎地精心策劃一些共同策略,以避免兩國的友好關係,朝著誰都不願意看到的惡化方向發展,同時也要預防很容易就會被挑起的排外情緒。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30271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