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死美國,愛死美國?中國人為何如此分裂?

小米| 2016-10-07| 檢舉

恨死美國,愛死美國?中國人為何如此分裂?

一個糾結了很久的問題:在中國的輿論場上和相當數量的中國人心裡,美國為什麼顯得如此分裂?

說到政治、南海(專題)、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信息安全時,美國是「最大的敵人」,「亡我之心不死」,「不遺餘力對我進行圍追堵截」;談起貿易、旅遊、留學、科技、電影、創業上市時,美國又是「必然的夥伴」,「最佳選項之一」,「可以學習的榜樣」。

在我們身邊,罵美國的聲音格外強烈,可細細一打量:嗬!有這麼多中學同學、大學同學已在美國安家,還有這麼多家長已將孩子送到美國上大學乃至上中學,做學問的時不時就跑到美國交流,做生意成功的有不少跑到美國辦了綠卡,一度還流行到美國生孩子——萬一生個總統呢?

▲大部分中國人認為美國教育比中國的要好,當他們富裕起來的時候,就會希望讓孩子們享受優質的教育。

有人鼓吹「中美間必有一戰」,甚至不停地拿所謂「修昔底德陷阱」說事。那我要弱弱地問一句,當對面站著你曾經親如手足的同學朋友,甚至是你的兄弟子女時,你扣動板機的手指會顫抖嗎?

有人聊起國內的種種不如意時,往往會拿美國作樣板,言必稱「如果在美國,會怎樣怎樣好」,但事實也不盡然。就說看病,國內的三甲醫院一般都很擁擠,連走道里都堆著加床,美國醫院是很靜謐,可你看醫生必須得提前預約,假如錯過了預約,對不起,請重新排隊約,要在國內,性子急的人往往會跳腳,鬧將起來。

從國家層面看,美國是對手,但不是死敵;是夥伴,但不是鐵哥們。

所以,雖然南海波譎雲詭,G20峰會上習近平(專題)主席還是要請歐巴馬總統單獨喝龍井,來推動21世紀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與此同時,雖然中美領導人在一起喝了茶,但中俄聯合軍事演習一刻也沒耽誤,外交部發言人的口氣一點也沒鬆軟。當然,從中國長遠發展來看,有根弦要時刻緊繃,那就是美國政客和一些利益集團會想方設法培植「中國的戈巴契夫」,讓中國生亂生變,好讓他們呷著咖啡來「剪羊毛」。

從民間層面看,中美友好交往會持續走向高峰,

華人華裔(專題)在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會逐步提高,鋪天蓋地的中國製造早已司空見慣,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中餐館會改變美國人的胃,英語中的漢語詞彙會越來越多,跨國而居的家庭家族也會越來越多。

但是,民間層面的善意對國家層面敵意的化解作用是有限的,就像當前中國與新加坡的關係。當然,隨著國家之間管控分歧的能力提高,國家層面的敵意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也會逐步降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在向包括美國在內的已開發國家學習,但是一不小心就按照他們的貿易規則發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尤其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老師們的表現遠不如中國這個學生穩健成熟,所以老師們一合計,決定改規則,好讓學生繼續當學生,可是世界上哪有不畢業的學生?

所以咱們就搞亞投行,搞「一帶一路」,拉一幫小夥伴自己訂規則。這個時候當老師當慣了的美國不找茬、不生事,臉往哪擱呢?中國目前不具備在世界當頭的實力,也沒有稱霸的歷史傳統,所以積極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在這一方面,美國的作用至關重要,也有些做法值得我們繼續學習。

要想真正了解美國,我覺得有幾點尤其重要:

一是中美兩國的國情差異不容忽視。

由於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專題)、新移民(專題)和遊客訪客眾多,美國很多服務窗口聘請會講漢語的華裔員工,甚至機場和聯邦政府大樓的安檢員也會簡單的漢語,但是絕大部分美國人包括專家學者對中國並不了解,甚至有許多常識性的誤解和曲解。

與此同時,中國人了解的美國也並非真實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吳政道教授告訴我們,中國人從書本、電影、新聞報道中了解的美國,是其國家、機構和個人的行為表現,只是「冰山一角」,對由地理、歷史、經驗、哲學、教育、價值觀、故事、信仰和文化等組成的龐大「冰山」缺少直接認識。

▲有的美國人認為,現在的中國就是舊時唐人街的模樣,其實中國所有大城市都有「第五大道」。

▲在部分美國人看來,中國人練武是為了成為格鬥高手,其實我們只是鍛鍊身體。

▲有的美國人認為,中國人的「戲法」在傷害身體,其實這是我們養生保健的一種手段。

▲有的美國人認為,付出小費是對服務者的尊重和習慣,但在中國表達謝意不一定要用金錢,我們多用言語對服務者表示感謝。

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歐洲移民帶著火槍陸續到來搶奪生存空間,美洲大陸長期處於無政府狀態。1776年,以反對英國殖民政府徵收關稅為目的的獨立革命爆發,1783年獨立戰爭勝利後勝利者沒有自己「坐江山」,而是全國選出50名顧問立憲建國。

這段歷史使武力維權、槍文化、契約精神、反政府、代理制等深植美國傳統之中,因此美國形成 「小政府、大社會、依法治理」的國家治理體系自然而然,形成股東會授權董事會管理的代理制公司治理體系自然而然,形成全民信用體系自然而然,同時也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自然而然地充當「世界警察」四處炫耀武力。

中國擁有五千多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近兩千多年來採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中央集權治理模式,尚和崇禮、天下為公等理念深植傳統文化,與美國迵異。加上人口基數、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中美兩國基本國情形成鮮明對照。

二是美國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

從表面看,美國經濟繁榮、秩序井然、生活富足、環境優美,但是在與美國學者交流過程了解到,貧富差距、種族歧視、槍擊(專題)事件、學費高昂等問題已是美國社會的常態,而且無論哪個政黨執政都看不到解決的希望。

美國中位數家庭的年收入是5.3萬美元,且儲蓄率較低,而一些重點大學光學費一年就要7萬美元,高昂的大學學費讓越來越多美國家庭難堪重負。聯邦教育部負責學生貸款,至今累計貸款總額已達1萬億美元。

加州是美國最富裕的州,中位數家庭年收入是7.3萬美元,但是收入的55%用來養房子,20%用於養車子,自主性支出僅占7%,有教授算了一筆詳細的收支帳,中位數家庭一年的收支恰好平衡,攢不下錢,如果想聖誕節休假,就必須用信用卡透支。目前美國信用卡卡債平均每張1.5萬美元。被視為高收入群體的律師和醫生,結婚時平均年齡為54歲,因為年輕時他們得拚命掙錢。

▲或許很多中國人不習慣負債生活,所以沒有信貸記錄,因此在需要用錢時難以取得貸款。

有人估算,已開發國家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一個人終其一生實現的生活水平改善,英國只有56%,美國大約為1倍,日本為10倍;而中國在30多年的時間內,就讓超過10億人的生活水平增長了16倍。正如加州大學教授勞文克斯·索薩博士(Dr.Lawvertice Souza)所說,「中國是30多年來世界發展的主要貢獻者,因為中國共產黨關心經濟,且專注於發展策略」。

三是矽谷創新經驗我們還夠學。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惠普創業為標誌,以微電子產業為核心的矽谷逐步形成。今天的矽谷核心區包括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所在的兩個縣,150萬人口,誕生出惠普、谷歌、蘋果、英特爾等眾多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包括海外製造的總產出1萬億美元,相當於世界第九大經濟體。

Face book從波士頓(專題)搬到矽谷,2013年上市時一度讓納斯達克宕機,現市值達446億美元。蘋果公司現有8萬人,市值最近升到9000億美元,將有可能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過萬億美元的公司。矽谷有條「30英里規則」,就是指在矽谷狹長的30英里山谷內,每一個風險投資家都可以找到他想投資的技術,每一個創業者都可以找到至少一筆風險投資。2014年,美國吸引外國投資總額為490億元,其中有240億美金投向了矽谷。

矽谷文化的核心是「紅鯡魚文化」,即一大群紅鯡魚擠在一起,不久後相互廝殺只剩下最強壯的一條。吳政道教授介紹,矽谷每成立100家公司,5年之後就會倒閉93家,剩下的7家中只有1家能夠上市。他管理的風險投資基金,投資100家企業,成功的只有30家,而5年後有1家能夠上市,他就認為 「相當成功了」。

美國之強,不在於GDP和購買力,在於獨步全球的科技軍事實力、美元霸權,更在於包括品牌、價值觀、文化在內的軟實力。美國96%是第三產業,製造業只占3%,且均是高端製造業。

美國幾乎站在所有產業「微笑曲線」的頂端,產業增加值遠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比如蘋果公司的Iphone6與Iphone6+,單部售價分別是650美元和750美元,成本分別是200美元和215美元,為蘋果公司代工的富士康從中收益分別只有5.20美元和5.25美元。

美國學界與產經界有個共識,「貿易逆差越大越好,進口越大,就業率越高,幸福感越強」,這個共識的背後實質上是美國人希望占有全球資源、讓全世界的人按美國人的想法來滿足美國人的需求。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依靠科技上的先發優勢和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經濟殖民」,這也是美國執政黨不會放棄的核心利益。因此,要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要在綜合國力上成為「世界的一極」,既要抓住網際網路浪潮的難得機遇實現科技上的趕超,又要在文化上下大功夫,讓中國思想、中國價值、中國話語像今天的「中國製造」一樣影響世界。

我想,中國發展得足夠好了,美國在我們眼裡就不會這麼重要,恨或者是愛,悉聽尊便。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29259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