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某官方媒體9月21日報道,9月20日早上10點左右,西安長安區東大村張靈甫陵園遭人破壞,刻有「張靈甫將軍與原配邢瓊英女士的合葬之墓」的墓碑被人用紅色油漆寫上了「殺妻惡棍,人民罪人」八個大字。破壞者王某稱,自己現在在加拿大生活,這次回國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引起大家對歷史的反思和討論。
王某破壞張靈甫陵園的監控視頻截圖
對於國民黨將領張靈甫,多年以來社會上始終對其有所爭議,一派認為其是當之無愧的「抗日名將」,甚至將其上升至「民族英雄」的高度;而另一派則認為張靈甫曾對共產黨人進行搜捕殺害,更在國共內戰時期作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與解放軍對抗,曾造成解放軍和解放區人民的大量傷亡,因而其是有罪之人。
張靈甫墓碑被破壞
從「名將」的角度來說,有專家說,因為張靈甫「未指揮過大的會戰」,所以他稱不上是「抗戰名將」。只有指揮過「大的會戰」才能算「名將」,這個標準,是不是過高了呢?網絡上流傳的那些關於張靈甫抗戰軍功的帖子,其中可能有誇大、不實的成分,但是說他不算「抗戰名將」,目前的論據和推理還顯得不夠令人信服。
有網友認為,關於張靈甫的爭論在於「抗日名將」沒有具體的標準,然而所謂「名將」這個稱呼,只是表示對戰功的一種肯定,並不是像評職稱一樣,一定得有非常嚴格精確的標準和界限,在這個問題上較真並無多大意義。
張靈甫將軍
張靈甫的名聲是不是抗戰期間打出來的?專家的說法不一致。這也反應了另一個問題,國共內戰時期,由於立場不同,雙方對歷史的描述有很多出處,還有一些史實細節由於戰爭的特殊時期出現空白。歷史真相常常淹沒在政治話語、情緒誤讀中,也常常被時代需要或者個人情感裹挾。
以國民黨人的歷史研究為例,其撰寫的國民黨史受到主觀感情支配的較多,嚴肅的學術性著作較少。一些黨史概要都屬於「官書」性質。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中國講近代史是有一點困難的,講深了會有爭議,講淺了則被罵什麼都不懂,這一點在張靈甫稱謂爭議上也頗有體現。
張靈甫將軍
當然,這些並不意味著張靈甫將軍在抗日戰場上的貢獻可以被無視。客觀來說,無論他的軍功到底有多大,也無論其夠不夠格被稱為「抗戰名將」,張靈甫的抗日戰功都是值得肯定的。內戰中的張靈甫無疑是應該否定的,他成為那個政權的殉葬者,這是他人生的悲劇。其抗日之功不能免內戰之過,但反過來看,其雖有內戰之過,抗日之功卻也不容抹殺。
我們不難看到,中國義務教育教科書和近年來的一些影視作品中都對國民黨軍在抗日戰爭期間的許多表現做出了正面評價,對國共聯手抗日的歷史進行了正視。這種客觀且尊重歷史的定位是較為恰當的,也是十分公正的。
對於張靈甫,人們還是應該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去認識,這不僅是對歷史的正確態度,也是對逝者的足夠尊重。至於破壞張靈甫陵園的王某,不論其對歷史有何個人理解,也不論其對張靈甫本人有哪些意見,破壞他人陵園之事不僅是過激之舉,更是不道德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2817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