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總愛和中國攀比 看完後才徹底明白

ROCKET| 2016-09-29| 檢舉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中印在國際社會中本應同氣連枝,共謀進退。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兩國關係卻是一波三折。經歷建國 初期的 短暫蜜月後,兩國迅速因為領土和第三世界話語權等問題分道揚鑣,最終導致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兩國亦長期陷入對峙狀態。

冷戰結束後,國際政治形勢緩和,中印雙邊關係亦逐漸解凍,但在國際經濟領域的競爭卻日漸增強。作為印度人眼中「同一檔次」的國家,中國一直是這個南亞 大國的比較對象。只是二十多年過去,中國早已一騎絕塵,基本坐上世界第二大國的寶座;印度雖有發展,但與中國相比卻顯得黯淡不少。

時至今日,印度GDP只有中國四分之一不到,高新科技、基礎設置和工業規模與中國更是判若雲泥。巨大的反差,使印度人臉上無光;而其壓過中國的口號願景與「一直在追趕,從來不超越」的現實處境,更使其淪為中國網民的笑柄。

為什麼印度一直要和中國「較勁」?他支持西藏「獨立」的動機是什麼?在所謂的「中印博弈」中,印度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未來又有多少勝算?中國又是什麼態度?不妨從地緣政治角度做個簡單分析。

從自身地緣實力看,印度位於印度洋,三面環海,國土呈南北向,深入北印度洋腹地,具備掌控印度洋的天然優勢;人口已逼近12億,僅次於中國;而其 316萬平方公里的實控國土面積,雖然與俄、中、美等當今世界主要玩家相比有所不如。

但其地處亞熱帶,土地可利用比例相當之高(誰能想到,印度耕地面積高達1.6億公頃,而比它大了足足三倍的中國卻才1.28億公頃)。這種良好的基本條件,雖不足以支持印度像美國那樣行全球,但使之稱霸印度洋,還是完全足夠的。

正是基於對印度地緣實力的深刻認識,印度國父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才在建國之初,豪情萬丈的喊出那句深深烙在每個現代印度人心底的名言:印度要麼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

能保證自身國家安全,是一個國家能稱其為大國的基本條件。而國家政治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國土縱深、地緣板塊的完整與否,以及所處地緣板塊的先天條件,都對國家安全構成重要影響。

印度所處的南亞次大陸北倚喜馬拉雅山脈,山脈再往北則是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從地緣角度來說,青藏高原對南亞次大陸形成泰山壓頂般的地緣壓制。

不過農耕時代,限於當時的人類文明發展水平,翻越世界最大的喜馬拉雅山脈無疑是極端困難的;同時,青藏高原雖然地域廣闊,但過高的海拔卻極大限制了人 類的生存空間和文明水平,使之不足以對龐大的印度文明構成重大威脅;而青藏高原的存在,也將南亞次大陸與東亞大陸隔斷開來,使印度得以避免與農耕時代世界 最強文明華夏文明發生正面衝突。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緣格局逐漸發生變化。文明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強大外部文明進入青藏高原逐漸成為可能。而地理條件的相對便利和本身地緣實力的更加強大,使中國與印度相比,在進入青藏高原方面更具優勢。故早在元朝時期,青藏高原便被納入中國領土。

當然,在農耕時期,中國對青藏高原,尤其是西藏的的統治更多是名義上的,手段也不過是羈縻,對印度不存在任何威脅。但當世界邁入現代後,隨著文明的跨越式發展,人類征服地球的能力也火箭般提升。在這種大背景下,西藏歸屬中國的現實,逐漸讓印度感到威脅。

印度恐懼感的來源是多方面的:

從地勢上來說,青藏高原本身就對南亞次大陸、尤其是其核心的恆河平原形成不可逆的地緣壓制。只是惡劣的自然條件使西藏無法積蓄足夠的力量,故而不能將這一地緣優勢變現。

但當青藏高原納入中國領土後,其便獲得了來自東亞大陸的強大支撐。尤其是公路、鐵路、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中國可以迅捷的將資源輸入西藏,並在此建設各種大規模軍事設施。如此一來,西藏之於南亞次大陸的地緣壓制功能便逐漸體現出來。

儘管世界屋脊的阻斷作用仍在,中國也不可能隔著高海拔的西藏去占領印度,但至少,中國已經具備了給予印度本土核心區一次大規模地面攻擊的可能。

而飛彈和空軍等空中打擊力量的出現和發展,更加深了印度的恐懼。鑒於印度核心區北印度普遍距離喜馬拉雅山脈不過數百公里,所以一旦兩國交惡,部署在喜馬拉雅山脈北麓的中國戰機、中短程飛彈甚至火箭炮。

都可以輕易覆蓋整個北印度(可為例證的是,印度首都新德里距中國西藏邊境直線距離約350公里,而中國僅僅是現有的衛士2D遠程火箭炮,有效射程就高達400餘公里)。換句話說,擁有西藏的中國,具備隨時摧毀印度國家命脈的能力。

而反觀西藏,除了寥寥的軍事基地和交通設施,印度找不到有同等價值的攻擊目標。而若想攻擊中國東部核心區則只有遠程飛彈才有可能。只是造價和維護費用的高昂,導致遠程飛彈的的產量註定稀少;而彈道飛彈遠程飛行的過程,也增大了其被攔截的幾率。

現代科技的發展,提升了青藏高原的地緣價值,打破了中印之間的地緣平衡。印度尷尬的發現,自己在與中國的軍事博弈中,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西藏與被印度在經濟價值上的懸殊差別,決定了如果爆發戰爭,印度的損失要遠超中國!

排除軍事因素,僅從水資源控制來說,中國也把住了印度的命根。青藏高原是亞洲眾多主要河流的發源地,有亞洲水塔之稱。印度境內多條河流,均發源於青藏高原。尤其是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更是印度東北地區乃至孟加拉國的生命線。

在古代,人類改造河流的能力有限,因此印度對這個下游身份倒也無所謂,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築壩截流等水利工程早是家常便飯。如此一來,印度自然坐立難安。

綜上,在現代文明條件下,青藏高原對南亞次大陸的地緣壓制已經被高度激活,而其被東亞核心地緣板塊吸納後,更是得到充分且源源不斷的實力加持,最終成為懸在印度、乃至整個南亞次大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成為東亞制約南亞的無解法寶!

在不改變西藏歸屬的情況下,無論印度強大與否,都無法改變國家安全被中國決定的命運!而印度卻天然不具備反制的資本!鑒於此,吸納西藏,至少使其擺脫中國控制,便成為印度夢寐以求的事。

既然西藏是印度邁向大國的必過之坎。那麼,印度策劃西*藏*獨*立,到底又有多少勝算呢?

當然,如果僅就現下而言,基於西藏歸屬中國的現實和中印雙方巨大的國力差距,印度策劃西*藏*獨*立完全不具備任何可能性。而從長遠來看,印度圖謀西藏的前景也不樂觀:

首先是地緣條件的限制。東亞大陸在地緣實力上天然強過南亞次大陸;而地貌也決定了,相對於東亞大陸,南亞次大陸進入青藏高原更加艱難(這一點,從歷史 上青藏高原與中國交流更多,而最終也被納入中國可以證明)。所以除非東亞大陸出現顛覆性變化,中國徹底衰落乃至被分裂肢解,否則印度任何圖謀西藏的舉動都 無法實現。

退一步說,即便東亞巨變發生,印度策劃西*藏*獨*立也萬分困難:

首先,在現代工業文明條件下,天然不適合大規模工業的青藏高原,完全喪失了像古代那樣,依靠特殊地理條件阻擋東亞核心區的能力。所以,即便中國衰落乃至動盪,控制缺乏工業支撐的青藏高原也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印度若想實現西*藏*獨*立,光靠達賴這幫子流亡藏人肯定是無濟於事,親自操刀上陣必不可少。鑒於南亞次大陸在與東亞大陸爭奪青藏高原中處於天然劣勢,印度必須要擁有十分強大的國力,並全力投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而即便如此,待到東亞大陸核心區動盪結束,並重新整合完成後(以中國東、中部的地緣結構和人文特質來看,這種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必然會重新進入青藏 高原。而南亞與東亞在地緣實力上的差距,決定了中國只要回歸正常狀態,必然會將印度勢力驅出西藏,這是地緣格局決定的宿命。

在中國將西藏納入領土之後,已經取得了對印度 的天然戰略優勢。儘管印度可以在藏南等邊緣地區占到便宜(藏南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分水嶺之南,從地理環境上講屬於西藏板塊的飛地,中國或許可以憑藉居高臨下 的優勢一舉攻占,但受限於地理條件,在軍事上無法保證長期占領),但無法改變自身在整體上被中國地緣壓制的現實。

而且,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中國國力的增強,這種地緣優勢也越來越明顯。因此,無論印度承認與否,其受中國壓制的格局已經形成。

就中國而言,對青藏高原的擁有,使中國在中印關係中占據了天然的主動,這便使中國有能力在與印度的交往中,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只不過,實現最大利益的方式,可能出乎所有人意料:中國希望印度強大起來。

為何如此?

雖然印度不大可能改變對中國的忌憚,但這並不妨礙中國支持印度富強。儘管這種做法看上去有些荒謬,但實際上卻有著合理的內在邏輯。

作為一個快速崛起的世界性的大國,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最大的競爭對手都是西方已開發國家尤其是美國。鑒於人種、語言、文化、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上的巨大差異,以及後來者的地位,中國註定要在這場競爭中承受巨大的壓力。

在這場大國博弈中,引入有實力的新勢力,分擔己方所承受的壓力,便成為中國自然而然的選擇。而在世界範圍內,印度無疑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同盟軍。以印 度的體量,一旦進入工業化,必然會加劇西方經濟份額的喪失和政治話語權的流失,為中國超越西方清除阻礙;而隨之而來的西方與印度的衝突,也會大大分流中國 所承受的壓力。

當然,這樣的合作,並不會改變印度對中國的立場。甚至,由於自身國力的增強,印度在對華交往過程中會更有底氣。不過,只要西藏在手,中國就具備壓制印度的能力,而印度不管多麼強大,都沒有相對稱的反制手段。因此,印度的強大,對中國有利無弊。

印度洋上的中印製衡

印度洋航線的安全對中國崛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在印度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利益也越來越深。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中國勢力進入印度洋將不可避免。而這也必將與把印度洋視為自家後院的印度發生衝突。

作為區域內唯一具有大國資質的國家,印度在爭奪印度洋控制權方面,有著其他勢力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想像,伴隨著印度的國力增長,其必然會將這一慾望付諸實現。而印度的獨霸印度洋的構想,無疑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正如在爭奪青藏高原的較量中,印度存在先天不足一樣;過於遙遠的距離,也使中國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在這個世界第三大洋上與印度匹敵。如果僅僅是海上角力,中國被印度驅逐出局將不可避免。

不過,儘管中國在印度洋上難敵印度,但陸上的優勢,卻足以將這一影響沖抵。

一旦中印在印度洋發生大規模衝突,中國的落敗幾乎板上釘釘;但與此同時,中國必然會在西藏發動的陸空力量,對印度展開全面報復。

如果說印度洋的丟失,對中國來說是斷足之痛;而對印度而言,本土核心區的毀滅,那便是滅頂之災。何況,在本土被毀後,印度也就自然而然的喪失了角逐印 度洋的能力。這也就意味著,即便中國在印度洋上老本賠光,用不了多久又可以捲土重來;而印度,則再也無法恢復元氣,甚至有亡國的危險。

有了這樣的底氣,中國在向印度洋拓展地緣影響力的過程中,便無需過分擔心印度的威脅。甚至,印度圖謀印度洋的努力,對中國還有相當好處:

借印擠美的中國戰略

對中國而言,終結美國的全球霸權,無疑是符合自身利益的。而對印度洋掌控,是美國全球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區域外國家,中國想僅憑自身力量,終結美國的印度洋霸權,難度可想而知。

但印度則不然。印度要成為大國,對印度洋的掌控是必要條件。可以肯定的是,印度經略印度洋的過程,必然會與當前印度洋秩序的守護者美國發生衝突。

美國要維護全球霸權,當然不能放棄對世界第三大洋的控制;印度要走向富強,印度洋更是其核心利益所在,雙方的矛盾無法調和。

在這場印美博弈中,印度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可以想像,美國在印度洋的霸權,會因印度的崛起而遭受嚴重威脅,並在印度成為真正大國後走向終結而這是中國孜孜以求的。換句話說,中國固然無法憑自身之力將美國擠出印度洋,卻可以借力打力,通過支持印度強大,達成這一目標。

當然,印度的夢想是獨霸印度洋。它固然要擠走美國,也同樣不會歡迎中國。不過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擁有青藏高原這個絕佳地緣優勢,這使得印度即便萬分不願,也無法同中國翻臉。

基於此,在美國勢力退出後,中國可以放心大膽的構建自己的印度洋海上珍珠鏈。至於印度,它當然會掣肘,乃至暗中破壞。但由於不敢正面衝突,所以很難對 中國產生根本性威脅。這就意味著,即便印度最終稱霸印度洋,他的霸主地位也必須加上一個前提即不能影響中國在印度洋的利益。

趕走全球霸主;制約區域霸主;維護自身在印度洋的利益這就是印度崛起後,中國可以在印度洋上謀取到的最大利益,也是中國支持印度強大的另一個主因。

有聲有色的大國,是印度孜孜以求的夢想;自身的體量規模,也讓它有將其實現的本錢。只不過,地緣格局上的先天缺陷,使印度無論如何強大,身後都有中國的影子。這種地緣上受制於人的局面,決定了印度空有大國資本,卻無大國體式。印度對中國的不忿,也就順理成章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28140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