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法國人,花一萬元買一棟古民居,隱居皖南13年

曾洵真| 2016-09-24| 檢舉

査濟古村落是安徽最大的古村落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近年來,査濟古村落吸引人們關注的不僅僅是群山環抱、綠樹掩映下的百強黛瓦,還有一位在此隱居13年的法國人於連。

於連在査濟古村很有名氣。現在査濟的每個導遊路過村中小溪時都會指著於連的住所說,「我們這裡很美,一個法國人在這裡住了13年。」圖為査濟古村。

於連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如果不是相貌可能你以為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當然家裡不僅僅是於連和他的中國妻子,還有他的兩個孩子,石頭和琪琪。

石頭和琪琪都在中國出生,石頭不僅可以說中文,還會法語和英語,琪琪還不會說話,但已經可以聽懂爸爸的中文和法語。圖為於連的混血孩子琪琪。

於連的家從外面看是一個典型的徽派建築,但進入裡面卻是中西合璧,書架、壁爐、會客區、西式廚房等等,閣樓則是一家人的起居室。

於連的老家位於法國南部的蒙彼利埃,這也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家裡兄弟好幾個。

22歲大學畢業那一年,為免服一年兵役,他選擇了「海外志願者」這項服務而來到中國。

來到中國後,於連先最早在成都待了3年,1998年來到南京。

於連作為「海外志願者」,最先是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曾經調查過烏鎮、周莊等古鎮,寫了不少文章。

也正是通過這些深入的調查研究,他對中國的古建築乃至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一個朋友帶他來到了皖南古村,涇縣査濟。立即被這個村莊吸引,村子裡不僅有流水和古老的建築,還有做毛筆和宣紙的民間藝術家。「在這裡坐在院子裡,看看遠處環繞的群山,喝喝茶,光想一想就很美了。」於連笑著說,他當時就有在這裡安家的想法。圖為於連在自家的院子裡建了一個很小的游泳池。

正好村子裡有一個沒人要的破房子,據說是元代建造的,價格也不貴,才一萬元。於是於連將房子買了下來。圖為於連至今還保留著當年改造房子時的照片。

買下了那棟房子後,於連請來當地工匠花6個月時間住在這裡進行裝修。「花了20多萬,不過這房子也是一個中法混血兒。」於連看著和他相處了13年的老房子笑著說。於連隱居的這棟房子很有來頭,它是査濟最古老建築——德公廳屋後進院落。據考證,這棟房子公元1333 年前後,房子前面有一座元順帝敕封「永德公」為「明羲官」而建造的牌坊。圖為査濟現存完好的古民居。

和許多皖南古建築一樣,德公廳屋矩形天井,大廳五開間,正是涇縣古民居規模宏大的體現。據悉,「永德公」的4 個兒子繼廉、繼善、繼福、繼和均為明朝洪武年間的封疆大吏,分別擔任廣西兵備使、湖北巡察使、兩河漕運史、浙江按察使等要職。他們既要紀念元順帝敕封其父「明羲官」,又不敢得罪當代皇帝朱元璋,所以不敢建造龐大的祠堂紀念其父。卻巧妙地借用這座前朝牌坊為門樓,蓋了「德公廳屋」這麼一座不顯眼的房子。

這座經歷了無數戰爭災難、自然災害、幾百年的滄桑巨變的老屋奇蹟般的保存了下來,被於連發現併購買。於連就是在這個房子裡結婚的。房子裝好不久後,他和他的女友——南京一小學的體育老師景小姐,在查濟舉行了中國式樣的傳統婚禮。當時他的父親、幾個哥哥都從法國趕來,還幫他抬轎子。於連現在在南京從事介紹國外人到中國學習漢語的工作,大部分時間住在南京,現在在周末或者休假時,會帶著孩子到村子裡住上幾天。

於連在査濟的日子裡,有時候會吃西餐,有時候會做中餐。西餐當然是於連拿手的,而中餐則是妻子去做。「我做中餐不好吃,她做的比我的地道!」於連說。

在査濟的生活比南京要簡單很多,早晨起來可以走走,上午和傍晚可以帶孩子們在自己院子裡的游泳池裡游游泳,白天也可以看看書,偶爾也串串門。「有時候會有遊客過來,但不能多,多了就打亂了我們的生活。」圖為於連的中國妻子準備給孩子穿鞋,騏騏習慣光著腳丫在地上玩耍。

午餐,大多是孩子們先吃,然後於連和妻子才吃。

今天中午房子了多了一個小女孩,石頭稱她為姐姐,那是鄰居家的孩子,石頭很小的時候,小女孩常常過來哄他,帶他玩。因此每次石頭和父母回到査濟的時候,她都會過來,就像一家人一樣。圖為於連孩子石頭和姐姐在客廳玩耍。客廳里還建了一個壁爐。

「你可以到村子裡的那個做毛筆的藝術家採訪採訪。」在和於連聊天時,他不斷建議,他說,「現在這個做毛筆的民間藝術家可不得了,原先做毛筆都是很便宜的,也沒有什麼人買。後來我給他做了一個網站,漸漸地生意好起來,他的毛筆在法國很暢銷,現在都不做很便宜的毛筆了,都是好幾千一支的毛筆。」說起這個民間藝術家,於連眼神中透露出一些自豪,從於連的言語中可以感覺到,他已經融入到査濟這個村落。圖為於連客廳的書架。

隨著時間的推移,村子裡的人也將於連一家當成村子的一員。讓於連感動的是,前年他的一個弟弟突發疾病去世,他趕回法國奔喪,回來後心情非常不好,回到査濟靜養。村裡人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後都來慰問他,還帶來了植物,把它們種在於連家的院子裡。圖為在査濟古村落,石頭有自己的夥伴。

對査濟,於連比對法國的老家還要關心。於連在査濟的這幾年來,不僅僅將毛筆宣紙介紹到國外。還找來了同濟大學和法國大學的設計師,請他們免費幫村裡人考察一個岌岌可危的明代祠堂,給這個祠堂,提出了整修的方案。後來,南京舉辦了一個世界級的展覽會,他在全世界的設計師面前介紹了這個祠堂的情況。最終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給村子撥專款整修祠堂。圖為於連的妻子在喂孩子吃飯。

「河對岸豆腐店裡以前住著一個男孩,男孩的父母都在城裡打工,留下他跟開豆腐店的爺爺奶奶生活。他不愛說話,身上也很髒。但他很愛到我家裡玩,那時我還幫他洗過澡。後來小孩的母親把孩子接到北京讀書。現在小孩已經讀大學,長得比我都高了。」於連說,他每次回家都會聽到一些故事,他會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有時候也會將故事發給自己的朋友,讓更多的人了解査濟。圖為於連的孩子在房子裡玩耍,他和妻子在廚房忙。

現在於連不僅僅在査濟是紅人,在老家法國也成為名人。2011年就有9家法國電視台、報紙、雜誌的記者來找他,包括知名的《自由報》和《巴黎競賽畫報》。此外美國《紐約時報》也曾經專程到査濟採訪他。甚至法國的教育部長和法國影星朱麗葉·比諾什也到他査濟的家裡作客。比諾什臨走前買了毛筆,於連幫她寄回法國。圖為琪琪坐在地上玩耍。

於連其實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査濟這個地方,另一方面他又擔心遊客多會破壞此地脆弱的生態平衡。當然他也擔心很多的遊客將他的家當成景點。「那樣就亂套了。」(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乙圖yi_photos」)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27365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