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寨」已成過去 中國企業迅猛崛起

中國大企業積極扶持初創企業 上半年併購額高達4125億美元
110家。這是躋身近期公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的中國企業數量,緊隨美國(134家)之後排名第二。比數量更可怕的是速度。直到20年前的1996年,中國還只有3家企業榜上有名。而同一期間名列這一名單的韓國企業僅增加了兩家,由13家(1996年)增至15家,美國企業則由162家減少至134家。若照這樣的勢頭,在不久的將來財富500強榜內的中國企業數量將超過美國企業。
中國企業正以驚人的速度提高其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向來以低廉的人工費為武器充當世界工廠的中國,抄襲已開發國家的設計與服務的「山寨」中國,已然成為過去。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以政府的扶持和龐大的內需市場為跳板發展成世界級規模後,正作為全世界企業的榜樣活躍在各個領域。特別是在信息通信技術(ICT)和替代能源等新興產業,中國企業正在引領世界市場。
最能說明過去20年間中國企業迅猛崛起的代表就是被稱作「中國網際網路三巨頭」的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三家企業均創建於網際網路剛開始興起的1998-1999年。創業初期,它們被詬病是在模仿谷歌或亞馬遜等美國網際網路企業的服務。然而,受益於政府限制海外企業進入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的政策,它們的事業發展得一帆風順。依託比歐美、日本合起來總數還要多的13億消費者,轉眼間它們便成長為世界級企業。
截至9月19日,阿里巴巴的總市值居世界第10位,騰訊為第11位,百度為第133位。韓國最大企業三星電子的總市值僅排名世界第27位,而其它的韓國民營企業進入前400名的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這些中國企業已不再是模仿者。月均用戶超過8億人的騰訊的即時通信軟體「微信」,在世界即時通訊市場上進行著應用最廣的O2O(線上-線下交易)服務和金融科技(Fintech)交易,取得了傲人成績。正是基於此,業內還做出了「臉譜(Facebook)可能在模仿微信」的預測。
真正顯示中國企業實力的指標是研發(R&D)投資。據現代經濟研究院的資料,2000-2014年中國上市企業的年均研發投資額增長率為11.7%,大幅領先於韓國(5.9%)和日本(1.7%)。這樣的研發投資攻勢的背後是中國政府的支持。中國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投入了4萬億元人民幣(專題)(約合672萬多億韓元)的補助金來鼓勵研發。
「專利恐龍」華為是中國此類技術實力的代表。去年華為向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申請了3898件專利,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該公司去年投入到研發領域的資金為92億美元(約合10.7萬億韓元),占到銷售額的15%,多於蘋果公司(約合85億美元,占銷售額的3.5%)
在替代能源、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方面搶到世界頭把交椅的中國企業也在快速增加。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廣泛支持為它們提供了後盾。世界電動汽車老大比亞迪是其代表性企業。中央政府向電動汽車用戶提供高額補貼,將國內市場規模擴大至世界市場的一半水平(47%)。深圳市還將計程車和警車換成了電動汽車,對該行業進行扶持。
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研究委員韓宰鎮(音)指出,「中國政府在2008年選出了七大新增長領域後進行了實質性投資」,「受益於此,中國企業正在替代能源等行業中取得驚人發展」。
創業熱潮是中國企業的成長動力之一。初創企業不斷地挺進現有企業未能涉入的縫隙市場並展開創新。在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排名第一的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DJI)便是這方面的典型新生企業,它創造出了一個原本不存在的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業界出現了一種新的生態體系,即成長起來的這些企業正通過投資和併購來發展壯大。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的併購總規模達4125億美元(約合454萬億韓元),較去年增加了27%。韓國企業同期的併購交易規模為13萬億韓元,僅為中國的1/35。
韓國金融研究院研究委員池萬秀(音)表示,「騰訊、阿里巴巴等第一代IT企業正不分行業地培養和購入各種各樣的初創企業,以此來壯大規模」,「正因為有很多企業願意以合理的價格購買新技術,所以初創企業才會大量湧現,形成了新產業發展成長的健康生態體系」。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