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拒絕國際法庭裁決有先例可循──美國30年前就這麼干過

曾洵真| 2016-07-09| 檢舉

中國決心不接受國際仲裁庭下周就南中國海(中國稱:南海)爭議作出的裁決,這種做法雖然不常見,但並非沒有先例。美國就是一個大國無視國際法庭裁決的尤其突出例子。

1986年,位於海牙的聯合國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裁定,尼加拉瓜在訴美國案中勝訴。該中美洲國家指控美國支持其國內的反政府武裝分子,並且在該國多個港口布雷,企圖破壞該國的社會主義政府。

當時美國抵制了大部分訴訟程序,稱法院沒有管轄權,並且拒絕執行法院作出的向尼加拉瓜首先支付3.7億美元的判決。美國隨後利用其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地位,否決了要求其執行有關尼加拉瓜判決的決議,並且無視聯合國大會後來就此事通過的另一項決議,美國直到1988年才因美國國會的阻止而停止支持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裝分子。

與之類似,此次在海牙常設仲裁法庭(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涉及中國的案件也是小國控告其強大鄰國。菲律賓認為,中國對「九段線」(nine-dash line)內南中國海大片水域擁有主權的主張違反了國際法。

中國同樣認為該法庭沒有管轄權,並且拒絕參與訴訟程序。可以想見,如果該法庭在多個事項上作出不利中國的裁決,中國將採取類似美國30年前的做法,即無視裁決,堅持強硬立場。

圖片來源:Bullit Marquez/Associated Press

上個月,示威者在中國駐菲律賓馬卡蒂領事館外抗議中國在的斯普拉特利群島(中國稱南沙群島)建造人工島礁。

不過,菲律賓方面的牽頭律師賴克勒(Paul Reichler)稱,事情並不會到此為止。賴克勒曾在針對美國的訴訟案中代表過尼加拉瓜。

賴克勒稱尼加拉瓜起訴美國的案件有損美國的道德姿態,以及美國將自己標榜為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促進者的能力。他表示,如果中國不尊重裁決,將面臨類似的聲譽受損以及進一步法律挑戰。

與很多涉及國際法的案件一樣,該裁決雖然具有法律約束力,卻只能通過國際社會施壓來執行,美國及其盟友肯定會繼續向中國政府施壓要求其服從裁決。

近幾周來,為對抗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中國政府試圖號召數十個國家(大部分為發展中小國)做出支持其立場的表態。此外,與美國一樣,中國可利用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否決任何試圖執行裁決的努力。

互動圖:南中國海爭端

在2008年-2013年期間擔任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的戴秉國周二在華盛頓發表演講時表示,如仲裁庭強行推出非法仲裁結果,任何人、任何國家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執行非法仲裁結果,更不得強壓中國執行裁決。

在中國政府看來,美國政府的立場因尼加拉瓜案和美國並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簽署國而受到削弱,因為該公約正是此次仲裁決定的依據。

美國官員稱,美國政府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條款,將此案與尼加拉瓜起訴美國的案件相提並論是不適當的,因為美國在尼加拉瓜案的初始階段是參與了的,目的是確定相關法院是否具有司法管轄權,且美國最終在1991年解決了與尼加拉瓜的爭議。那一年尼加拉瓜的新政府撤訴,以換取美國的援助。

據參與此事的人士介紹,儘管如此,中國官員一直在研究尼加拉瓜案,以作為質疑國際法庭仲裁管轄權、以及應對國際性後果時可依據的先例。

他們表示,中國政府的律師還考察了其他國家拒絕海牙國際法庭裁決的案例,例如俄羅斯。2013年,荷蘭曾起訴俄政府扣押一艘綠色和平組織船隻。

根據外交政策分析人士和外交官的介紹,中國可能會進一步借鑑美國的經驗,以試圖通過談判與菲律賓新任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就擱置爭議達成協議,可能的交換條件是中國的援助或投資。

即便如此,中國可能會發現無視國際法庭裁決會造成其他方面的困境,為那些尋求遏制中國海上雄心的國家提供一個施力點。

美國及其盟友可能會加緊努力,通過宣揚航行自由來挑戰中國的主張。美國和中國本周都向南中國海派出軍艦,以開展所謂的例行演習,但許多人將此理解為兩國關係緊張程度提高的一個跡象。

中國還可能面臨來自其他聲索國的進一步法律挑戰,尤其是越南,該國也激烈地挑戰中國的立場並支持仲裁。

進一步的風險是,過去數十年里中國將自身定位為小國和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捍衛者,而現在則可能被這些國家視為可以凌駕於國際法之上的超級大國。

香港律師馮華健(Daniel Fung)聯合起草了一份提交至仲裁法庭的文件,稱該法庭沒有管轄權。他表示,中國不理睬仲裁決結果可能有利有弊。

馮華健稱,一方面,這將表明中國這麼做符合一個傳統的超級大國的形象,有能力抵制國際壓力和批評,就像美國在1986年一樣。但中國可能也因此招致負面評價。

菲律賓方面的律師賴克勒預計,中國最終會與鄰國達成反映裁決結果的和解,否則可能會給國際社會留下無賴國家的形象。

賴克勒表示,這可能需要六個月、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但他認為,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16593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