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的破船啥時候拖走 ?中國借著官媒發火啦!

曾洵真| 2016-06-29| 檢舉

1999年5月,菲律賓「馬德雷山號」軍艦以「機械故障」為由擱淺在仁愛礁,並從此賴著不走,實際上非法占領了仁愛礁。

如今該艦已變成「銹跡斑斑的廢鐵」,周身布滿破洞,但一直有菲海軍士兵駐守。針對菲軍艦「坐灘」仁愛礁,中國外交部曾多次向菲方提出交涉,要求拖走該艦。

「馬德雷山號」前身是美國二戰期間的坦克登陸艦,長約100米,於1976年轉交給菲律賓海軍。如今的「馬德雷山號」已變成「銹跡斑斑的廢鐵」,但一直有菲海軍士兵駐守。針對菲軍艦「坐灘」仁愛礁,中國外交部曾多次向菲方提出交涉,要求拖走該艦。此外,中方派出執法船隻在仁愛礁附近巡邏。圖為菲律賓「馬德雷山號」軍艦。

1999年5月,菲律賓「馬德雷山號」軍艦以「機械故障」為由擱淺在仁愛礁,並從此賴著不走,實際上非法占領了仁愛礁。

「馬德雷山號」前身是美國二戰期間的坦克登陸艦,長約100米,於1976年轉交給菲律賓海軍。

如今的「馬德雷山號」已變成「銹跡斑斑的廢鐵」,但一直有菲海軍士兵駐守。

針對菲軍艦「坐灘」仁愛礁,中國外交部曾多次向菲方提出交涉,要求拖走該艦。此外,中方派出執法船隻在仁愛礁附近巡邏。

為避免船艦解體,菲律賓海軍曾使用木製漁船和其他小船,冒險避開在仁愛礁附近巡邏的中國海軍艦艇,向「馬德雷山號」運送水泥、鋼材、纜繩和焊接工具,進行船體和甲板加固工作。

為避免船艦解體,菲律賓海軍曾使用木製漁船和其他小船,冒險避開在仁愛礁附近巡邏的中國海軍艦艇,向「馬德雷山號」運送水泥、鋼材、纜繩和焊接工具,進行船體和甲板加固工作。一名菲律賓海軍軍官接受採訪時表示,中方一直等待軍艦解體,所以菲方正設法維修。圖為菲律賓「馬德雷山號」軍艦,艦體周身腐蝕出大洞。

一名菲律賓海軍軍官接受採訪時表示,中方一直等待軍艦解體,所以菲方正設法維修。

另一名海軍軍官稱,由於天氣炎熱,菲方只能在夜間進行焊接工作。此外,菲方還在軍艦船殼內部打樁加固,使擱淺軍艦更加穩定。

了解維修工作的一名菲將領表示,軍艦的船體和甲板已被加固,還裝上了空調。他說,菲方正改善駐守官兵的生活艙,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

菲律賓外交部發言人對船艦修復工程拒絕回應,但他表示,這類工程沒有違反2002年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

路透社稱,「馬德雷山號」除了是軍事前哨,還是菲律賓海軍的現役軍艦。菲律賓軍方官員稱,也就是說,如果這艘軍艦遭到攻擊,菲律賓可以根據與美國簽署的安全協定要求其提供軍事援助。

仁愛礁距美濟礁東南約14海里,中國漁民稱「斷節」,是南中國海南沙群島中的一個環礁,位於北緯9°44′,東經115°52′範圍內。

仁愛礁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約5.6公里,低潮時大部分露出,北半環較完整,南半環斷成數節,形成若干礁門。30噸級船隻可進入礁湖。

歷史上,中國漁民一直將仁愛礁作為重要的捕魚場所和避風地。

中國的專家和學者多次對其進行考察和設立標屬,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海測大隊也在礁上設立多個測量標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指出,菲律賓一方面曾多次承諾將拖走非法「坐灘」的軍艦;另一方面卻又通過軍艦內部整固等方式企圖永久侵占仁愛礁。菲方自食其言,失信於國際社會,有關行為充分暴露了菲方的虛偽性和兩面性,再次證明菲律賓是地區真正的麻煩製造者和規則破壞者。

一名海軍軍官稱,由於天氣炎熱,菲方只能在夜間進行焊接工作。此外,菲方還在軍艦船殼內部打樁加固,使擱淺軍艦更加穩定。了解維修工作的一名菲將領表示,軍艦的船體和甲板已被加固,還裝上了空調。他說,菲方正改善駐守官兵的生活艙,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圖為菲律賓「馬德雷山號」軍艦上的破洞。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指出,菲律賓一方面曾多次承諾將拖走非法「坐灘」的軍艦;另一方面卻又通過軍艦內部整固等方式企圖永久侵占仁愛礁。菲方自食其言,失信於國際社會,有關行為充分暴露了菲方的虛偽性和兩面性,再次證明菲律賓是地區真正的麻煩製造者和規則破壞者。圖為菲律賓「馬德雷山號」軍艦內部。

《人民日報》關於南海的一篇評論,或者說其中一句話,最近比較火。

「中國完全有能力把那艘賴在那裡(仁愛礁)的菲律賓船隻拖走,但為了南海穩定大局,中國善意以待、耐心等待,始終保持非常克制的態度。」

那艘菲律賓船隻是啥?這個問題立即上了當天熱搜榜,小觀順手給大家普及下歷史吧。1999年5月,菲律賓「馬德雷山」號軍艦藉口「技術故障」,一屁股坐在仁愛礁,再也不走了。

「馬德雷山」號遠觀。

事實上,「馬德雷山」號原本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一艘坦克登陸艦,1944年11月才正式服役,後來美國賣二手給了菲律賓。這艘船都70多歲了,破舊不堪,但菲律賓就以這艘破船為基地,派兵駐防換防,就這麼賴著。

在南海仲裁案即將出結果的節骨眼上,《人民日報》此文別有深意,算是對菲律賓的警告了。其實,不只《人民日報》,外媒也都關注著南海呢。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發表菲律賓德拉沙大學國際事務和政治學助理教授Richard Javad Heydarian的文章稱,「中菲清算日即將到來」:

「菲律賓的南海法律戰策略正在慢慢接近清算日……當務之急是阻止中國將南海變成內海。在從前任發起的法律戰中儘可能獲得最大的戰略紅利上,杜特爾特政府將面臨來自四面八方巨大的壓力。杜特爾特的下一步決策很有可能以以下兩點為基礎,一是裁決結果的性質,二是他所認為能夠保護菲律賓國家利益同時避免與中國發生不必要衝突的最務實的選擇。」

美國之音則引用華盛頓一名東南亞專家格雷戈里•波林的話預測中國可能的行動:

「在南海仲裁結果宣布後,中國有五種應對可能:開始在黃岩島上填海造陸;恢復對仁愛礁的海上封鎖;宣布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立即在南沙群島部署戰鬥機;不採取任何行動,默認國際仲裁法庭的仲裁結果。美國國防部前副助理國防部長艾米•西賴特認為,美國應根據仲裁結果儘早赴相關海域執行航行自由行動,以支持法庭所做的裁決。」

美聯社和路透社不約而同地報道了美國的態度。美聯社採訪了美國國務院一位不具名高級官員,後者稱:「我們希望有關國家政府能夠保持克制並在裁決過後重啟外交談判。」

路透社則稱:「華盛頓在仲裁案裁決後將作何反應,正被廣泛視為對美國在該地區公信力的一次考驗。」

有沒有發現,外媒似乎在將仲裁案往中美關係上引?美國《新聞周刊》的評論直接稱「中美之間的衝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北京堅持認為幾乎整個南海有史以來就屬於中國,而美國則將南海視為國際海域;另一方面,中國正在崛起成為一個地區大國,而美國則堅持有必要維持太平洋的秩序。然而,崛起中的中國與處於支配地位的美國並非會不可避免地爆發戰爭,前提是雙方都做好進行痛苦調整的準備。」

新加坡《聯合早報》也用了「升溫」這個詞來形容中美衝突:

「本月以來,有關南海領土領海主權的爭端,以至其所反映的中美這兩個超級大國在本區域的博弈,無論是在外交交鋒的風口上抑或是在實地的事件發生中,皆有再次升溫的跡象。」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發表的另外一篇分析文章,基本上就是在赤裸裸地比對軍力了:

「敵對勢力正在日益挑戰美國的制海權,而這是自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海軍1991年解散以來美國海軍從未遭遇的情況。雖然美國海軍不得不恢復海上作戰的能力,但他們仍然具備過去十年來投資的一些內在優勢。美國海軍一體化火力控制(NIFC)作戰網絡是其首要優勢,美國海軍飛機、艦船及其它資產可通過該網絡共享信息、追蹤數據並組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第二個優勢是,美國海軍占據著水下主導權。第三個優勢是,美國海軍是一支內在模塊化的隊伍。因此,雖然美國海軍不得不努力恢復其高端的作戰技能,但他們仍未失去潛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外媒都那麼喜歡看打仗。同樣是新加坡《聯合早報》,另一篇報道即引用菲律賓候任總統杜特爾特的話,強調「即使贏了南海仲裁案的官司,菲律賓也不會因為黃岩島而與中國開戰。反之,他將派遣交通部長訪華,商討和平並探討如何讓中國協助菲律賓。」

中菲的結,不知道這位候任總統能不能解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15128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