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如今,隨處可見的都是「低頭一族」,人們抓緊利用一切「零碎」「業餘」時間,使用手機等移動網際網路終端開展閱讀和交流。面對這樣一個大眾閱讀方式的改變和新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作為新聞戰線的一個老兵、老記者,應該如何面對?光明日報高級記者、雲南記者站站長任維東的一次採訪經歷讓他對此有了更深的思考——

新媒體創新典型人物報道顯威力
今年5月11日至14日,我受報社的指派,參加了一次到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的採訪。斯那定珠,一個地地道道的藏族農民,一名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尼西鄉巴拉村共產黨員,他花了8年時間修路,用行動書寫了一個康巴漢子的築路傳奇。其事跡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巴拉格宗雪山下的巴拉村
在採訪過程中,我就開始謀劃如何藉助新媒體來創新對重大典型人物的報道方式,不滿足於以往那種僅僅在報紙上發出一篇文字報道,而是希望採用文字、圖片、音頻等形式,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對斯那定珠進行立體的、多視角、全方位的報道。5月17日,我首先把4500字的長篇通訊《香巴拉在召喚》提供給了本報直屬報刊工作部的微信公眾號「閱讀公社」。在這篇以原創紀實散文為主要內容的微信中,不僅有傳統的文字與圖片,還配有專門歌唱文章所描寫的巴拉格宗大峽谷的音樂視頻。用戶可以邊聽著美妙的藏族音樂,邊用手機閱讀文章,同時欣賞所配發的十餘幅有關主人公及巴拉格宗大峽谷風光的優美照片。
連續急轉彎的山路
對這篇文章的有效點擊閱讀人數已達到幾千人,許多微友紛紛點贊、轉載以及留言評論互動。微友「孔艷」說:「深愛家鄉,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造福於家鄉的人民,值得學習。」微友「海天遊俠」說:「大山一樣強悍的漢子,將自己的眷戀和情懷也寄托在大山,路通財通,他和家鄉人民的心也相通了。」還有微友留言稱,「作者寫得生動感人,美圖美文並配樂這樣的表現形式很好!」
5月18日,我又以《藏族當代愚公斯那定珠》為題,給光明日報微博發稿;19日,我的通訊《為了心中那條「天路」》見報;同日,光明網發表了我的《深山峽谷里的藏族愚公》及6幅圖片。至此,對斯那定珠這一「時代先鋒」的典型,我探索打破以往采編傳統,完成了一次融媒體報道的實踐,增強報道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同時,也得到了各方及廣大網友的肯定。這樣的一次報道經歷,讓我親身感受到了多媒體、新媒體技術的威力。
老記者更要提高全媒體報道能力

目前,在國內新聞隊伍中有相當一批年齡超過50歲的老編輯、老記者。他們有著豐富的新聞工作經驗,許多還是各單位的業務骨幹,有些甚至還擔負著領導職務。然而,與「80後」「90後」相比,在學習運用新媒體技術方面,他們卻又普遍顯得滯後,要麼是覺得年齡大了不用新媒體也能應付,要麼覺得學起來困難因而有畏難情緒,缺乏學習新本領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如今,新媒體、全媒體的激烈競爭愈演愈烈,我們不能只憑老經驗、老辦法,僅僅滿足於過去幾十年形成的采寫報道套路,只局限於「一篇傳統報道打天下」的模式,而是必須千方百計地增強自身學用新媒體、多媒體技術的本領,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全媒體報道能力。唯有這樣,寫(拍)出來的新聞作品才會不僅有思想、有溫度,更有較高的品質,才能適應廣大受眾的新的、多樣化的需求,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每位記者、編輯都往這個方向努力,那我想,我們的報紙、網站以及「兩微一端」的傳播力、影響力必然會大大提升,也會受到更廣大讀者、觀眾、聽眾的歡迎,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面貌也會逐漸得到改變。

今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講話為新聞人明確地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努力加強學習,提高運用新媒體的本領,增強全方位作戰的能力,爭當全媒型記者,這樣才能不辱使命,擔負起時代的重任。

從事新聞工作30年了,我有一個最深的體會,就是要自覺學習、不斷學習。老記者更要以身作則,帶頭學習運用新媒體,提高采寫能力,努力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本領,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在前進路上不掉隊,才能做好記者工作,使自己的新聞作品更具有可讀性、感染力及影響力,並且有助於「成風化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