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著這些話,曹永萍心裡發涼,躺在異鄉的出租房裡,兩口子也在想,「咱倆這父母當得到不到位。」

2016年4月23日,貴州畢節市田嵌彝族鄉,張莉琴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如今,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文|劉珍妮 圖 | 尹亞飛 編輯 | 蘇曉明 校對 | 郭利琴
距離畢節市七星關區113公里的田坎鄉,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在通往茨竹村的公路旁邊,一幢二層小樓緊鄰馬路,貼著整齊的瓷磚。 去年6月9日,小樓主人張方其的四個子女在家中服農藥死亡,最大的哥哥14歲,最小的妹妹5歲。 如今,小樓的鐵門緊鎖,有村民說,春節後,張方其就不見了蹤影。 4個孩子的死,使畢節再次與留守兒童連在一起。此前2012年11月19日,也是在畢節七星關區,5名兒童在街頭的垃圾箱內取火,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畢節再也經不起這樣的事情了。」一位官員對剝洋蔥(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說。 畢節有180餘萬人在外務工,據畢節留守兒童辦公室介紹,目前有農村留守兒童26萬多名,全部建立了檔案。與2015年相比,留守兒童減少了約6萬名。 另外,截至今年4月底,畢節市已勸導45000餘名留守兒童父母返家,其中,22000餘名返鄉父母在本地就業。 數據背後,畢節的壓力仍在。

2016年4月23日,貴州畢節市田嵌彝族鄉。趙昭燕正在廚房燒菜,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一) 張家4個孩子出事,在廣東中山打工的楊祖榮、曹永萍夫婦,從手機彈出的新聞知道了此事。 老家4個孩子喝了農藥,讓兩人夜裡睡不著覺:他們的三個孩子,當時也在老家。 他們想過把孩子們帶在身邊,可現實又不允許。 「大城市裡,外地孩子想上個公立學校,手續、證件就是個門檻。」楊祖榮對剝洋蔥(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說,過去很少意識到他的孩子是「留守兒童」。「別人家出了事兒,才感到後怕。」 曹永萍在新聞里看到張方其大兒子寫的遺書:「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今天清零了。

」 2016年4月23日,貴州畢節市田嵌彝族鄉。楊祖榮(戴帽子)一家合影。楊祖榮說,「做父母的,對自己孩子,應該多關心一點,多去照顧,不能總把他丟在一邊。就像不關自己的事一樣,這樣心裡過不去。 去年7月,夫妻倆接到村幹部的電話,「讓儘量回去一個人照顧孩子,村裡想辦法給找個工作。」兩人決定,都回老家。 回家的火車上,楊祖榮的手機每隔兩三個小時就響,「孩子們總問,爸爸媽媽到哪了?」 現在回家多半年了,看見孩子們成績變好,楊祖榮就覺得他們的回歸有價值。 (二) 今年,父母返鄉,讓茨竹村的留守兒童減少到了114人。按村委會此前的統計,"6·09"事件之前,2400多人的茨竹,有1300多人外出打工。

2016年4月25日,貴州畢節市納雍縣居仁中學。陳超,15歲,爸媽在貴陽打工,這件衣服是兒童節時,爸爸給他的禮物。

2016年4月25日,居仁中學。楊桃,14歲,爸媽在浙江打工,這件襯衣是過年時,媽媽回來給他買的。 響應中央選派「第一書記」下基層工作要求,去年7月31日,梁曙從貴州省委政法委被派任到茨竹村擔任「第一書記」。 13歲的趙龍(化名)是梁曙幫扶的孩子。趙龍10個月大時,母親離家出走,9歲時,父親去世,靠爺爺奶奶養活大。 第一次到趙龍家,梁曙有點傻眼,木屋房子昏暗,趙龍又黑又瘦,頭髮長到了耳朵下面。旁邊站著他16歲的姐姐趙梅(化名)。兩姐弟是低保對象。 趙梅是趙龍大伯的孩子,是遺腹子,母親在她兩個月時離家出走,沒見過雙親。 梁曙帶著兩個孩子到鎮上剪頭髮、買衣服。每個月從他的工資里,擠出個三五百,算倆孩子的零花錢。 他們喊梁曙叫「梁叔」。 「梁叔」最高興的事兒是倆孩子學習成績好,「姐姐上初三,能在班裡排前三名。」 4月底,梁曙看望姐弟倆時,又給趙梅鼓了把勁兒,「你好好考,我一個朋友準備資助一些學生,我給你爭取個名額。」 畢節民政部門負責人向剝洋蔥(微信ID:boyangcongpeople)介紹,對貧困家庭監護缺失兒童,在享受低保的基礎上,每人每月發放100至40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金。 (三) 15歲的彭曉敏是居仁中學初二學生。兒時失去雙親,與奶奶、叔伯一起生活。她的家距離學校有20多公里。

2016年4月24日,彭曉敏正在家看書。

2016年4月24日,貴州畢節市納雍縣路嘴村,15歲的彭曉敏正在割豬草。

2016年4月24日,彭曉敏上學前正和奶奶聊天。他和八九十歲的奶奶住在路嘴村,從家到居仁中學上學,翻山越嶺需要走三四個小時。

2016年4月24日,彭曉敏上學路上。 學校的宿舍為她解決了上學跑山路的問題。 居仁中學留守兒童工作的負責人楊興武說,"6·09"事件後,留守兒童、孤兒等困境兒童優先入住宿舍。 據楊興武統計,學校2390名學生中,222人屬於留守兒童,其中119人選擇住校。 據畢節市留守辦統計,全市寄宿制中小學已達861所,62300多名留守兒童已經入住,占所有住校生15%。

2016年4月25日,居仁中學,彭曉敏正在宿舍收拾東西。留守兒童在學校的食宿都是免費的。

2016年4月25日,居仁中學,心理健康諮詢室內,一名留守兒童正和心理老師聊天。 離畢節市區不遠的朱昌小學也是一所寄宿制學校。 "6·09"事件後,學校將2014年開放的學生宿舍,改建為「陽光少年之家」。校長李紅解釋,儘量不給孩子貼上「留守兒童」的標籤。 這棟3層樓的「陽光少年之家」除了可以供200多名學生住宿外,還包括了親情聊天室、心理諮詢室等多種功能。 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學的時候,孩子們可以在親情聊天室和父母通過電話或者網絡聯繫。

2016年4月26日,朱昌鎮小學,兩名學生,正通過學校聊天室里的電腦和在外打工的媽媽視頻聊天。 (四) 畢節市教育部門要求各縣、鄉的中小學,組織教師,針對在校期間的留守兒童定期進行家訪。 在居仁中學,130多名老師中,有89名老師參與家訪。教師王蕾負責8名學生的家訪。 王蕾沒車,多數情況下是走路去,最近的村子也要1個小時。她有一個5歲的小女兒。丈夫在畢節市區做生意。 於是,周末,她經常帶孩子家訪。天晴時,女兒還能跟著她走。可遇上下雨,女兒就要王蕾背,大雨有幾次把女兒淋到發燒。

2016年4月25日,貴州畢節市納雍縣,居仁中學的王蕾老師,正背著女兒走在去家訪的山路上。

2016年4月25日,貴州畢節市納雍縣,居仁中學的王蕾老師帶著女兒,正在對一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 兒女生病後,丈夫抱怨說,「到底你的學生重要,還是閨女重要!」 後來,楊傑陪妻子一起去家訪,見到一個叫小康的孩子。「爺爺是腦血栓,一句完整話也說不出,全靠得關節炎的奶奶下地幹活,父親早亡,母親在服刑,小康杵在屋裡的角角里,老師不問,一句話也不說。」 回家路上,楊傑再沒抱怨啥,他對妻子說,「以後忙不過來,把我喊回來,我帶你去。」 (五) 今年春節前,梁曙坐在辦公室,給在外務工的村民們編髮了一條簡訊。 簡訊編寫了一個多小時,「你們在外打拚……遠離家鄉,給孩子留下一個傷心的名字——留守兒童……家中年邁的雙親也需要你們照顧,他們望眼欲穿……」 梁曙覺得光打感情牌也不靈,他又補上了吸引他們回來的關鍵——解決就業、賺錢養家的路子。 今年4月底,在茨竹村的山溝溝里,占地3100平方米的8間豬舍已經建好。這是梁曙吸引社會資金建起來的母豬養殖基地。未來,他計劃養300頭母豬,40%作為集體經濟,60%無償給村民養殖。「邊上樹林子下的100多畝地,搞林下養雞。」

2016年4月23日,畢節市田嵌彝族鄉第一書記梁曙,背後是他上任後幫助村裡建立的母豬繁殖基地。 通過調研,他發現茨竹村最適合種的是皂角和辣椒。現在村裡2000多畝的辣椒育苗基地、6000畝的皂角種植基地,已經有返鄉回家的村民開始打藥除草,皂角樹樹苗已經長出一尺多高。

2016年4月23日,畢節市田嵌彝族鄉,張莉琴和爺爺奶奶,背後是她家正在蓋的新房。她的父母在外打工。 楊祖榮、曹永萍夫婦也種植了皂角和辣椒,加起來一共5畝。 楊祖榮對剝洋蔥(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說,如果不能滿足家裡的生活,他還會選擇去打工,但這次,肯定會留妻子在家。「不讓娃娃再留守。」
作者:頭條號 / 剝洋蔥
連結:http://toutiao.com/a6296727245663371522/
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