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地宮未解的秘密 —— 傳說中永久照明的人魚膏燭能亮多久?

秦陵的修建工程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秦王政元年,即公元前246年,嬴政剛登上秦王寶座時,地處驪山的陵園工程也就開始了。

秦始皇修陵前後歷時37年,所用勞力比古今中外歷史上修建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用的勞力都要多。

幾千年過去,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在驪山腳下。

但如此浩大的秦始皇陵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結構,其屍體是否還是完好保存?

又是如何保證不被盜墓賊打擾的呢?

其內部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紛紛推測著。

據《史記》載,秦始皇為:「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久之。」

由此可見,裡面竟然有以人魚膏為燭,不滅久之的長明燈。

這可是自古以來人們苦苦探索研究卻也無法實現的技術,不禁讓人驚嘆、佩服和懷疑!

一、「人魚膏」能亮多久?

「人魚膏」,顧名思義是用人魚熬製成的油膏,放在地宮中供照明之用,並實現不滅之需。

但人魚指的是什麼魚呢?據《異物志》載:「人魚似人形,長尺余。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和《太平御覽》引《三秦記》載:「始皇冢……燃鯨魚膏為燈。」即所謂的人魚膏,或實為鯨魚膏。由此推測,秦始皇陵地宮中照明所用的是以鯨魚腦油製成的蠟燭。以鯨魚腦油製成的蠟燭,其能量每小時可燃7.78克,每立方米的鯨魚腦油可燃五千天,以實現地宮中「度不滅者久之」的需要。

二、各種的「人魚」「長明燈」

也有材料表明:「人魚膏燈」並不是只採自一種魚油,而是多種魚油混合而成,主要的是鯨魚和鯊魚。但也有人表示《史記》中所述「人魚」既不是鯨魚也不是鯊魚,而是一種經常見於古文的魚——鮫。他表示,鯨和鯊魚的油並不能支持太長時間的燃燒,可古墓里的長明燈有亮上百年的記載。鮫是一種類似於人魚的海洋生物,現在基本上已經見不到活體了。

三、中國古代的「鮫人」

在中國古代,古人把人魚叫做「鮫人」。中國最古老的博物志《山海經:海內南經》當中如此記載著:「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郁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

《洽聞記》中記載人魚說:海人魚,東海里有。大的長五六尺,樣子象人,眉毛、眼睛、口、鼻子、手、腳和頭都象美麗的女人,沒有一樣缺少的。皮肉白得象玉石,身上沒有鱗,有細毛,毛分五種顏色,又輕又柔軟,毛長一二寸,頭髮象馬尾巴一樣,長五六尺。陰部的形狀和男人女人的一樣,靠海的鰥夫寡婦大多都捉海人魚,放在池沼中養育。交合時,與人沒什麼兩樣,也不會傷害人。

對於「鮫人」的描述在文學影視作品中並不少見,可是其真偽行我們確實是無從可知。也許是古代人們的美好想像,當然也不能排除是一種海洋古生物,只是我們現在確是無法見到,也無法考證它是不是《史記》中所說的「人魚」了。

四、西方的「美人魚」

「人魚」一詞在西方的神話傳說中也常有出現。西方的人魚上半身是人且多為女性,下半身是魚的身體,為基本的形態。在水中發出耀眼的光芒或者在海岸邊的大石頭上曬暖,以致被人們看到又消失在海洋深處。她的美麗總是那麼的短暫,人們也沒法與之接觸,就只好用文學藝術作品來描述歌頌。但「美人魚」之說當真也是存在的嗎?這似乎更加的令人不敢相信。或者說當時的人們很可能看錯了,把現今生存於海洋的哺乳類動物「儒艮」和「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廣為流傳,但這種說法到如今依然沒有什麼現實的依據。再說她的油是否能夠熬成人魚膏以致長久不滅,更是無從考證了。

五、古「希伯來」電能水銀「長明燈」

更有一些人大膽推測,秦皇陵中的這種「長明燈」就是使用電的燈,而燈的燃料的液體就是用來導電的汞,所以這種「燃料」在秦陵墓中絕不缺少。《史記》中秦始皇:「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由此足見水銀之充足,足夠導電之用。那麼就是電了,據我們所知,19世紀伏打電池的發明才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可以人為控制的持續電流,那麼秦始皇是怎麼能夠使用的呢?傳說原來古時的希伯來人就秘密地保守著現代叫做電的技術。而秦始皇怎麼能藉助他們的電力技術?這些都不為人知。或許只有在打開秦始皇陵墓的那一刻,種種謎團才能打開。

這一個個的謎團似乎只是秦始皇陵地宮中眾多謎團的冰山一角,隨著我國考古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和高科技探測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秦陵地宮的大門總有一天會向世人打開!

作者:頭條號 / 歷史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11306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