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拯從古至今都被予以「清官」的表率,可在百年後,他卻成為了歷史文物的一部分。
也許古代的時候,臣子墓沒什麼陪葬品所以缺乏盜墓賊的光臨,眾多古墓得以流傳至今。
但是現今這些墓地都極為有價值,大都成為了歷史的研究對象,從他們身上可找出歷史的痕跡。「
包公墓」也逃不過被挖掘的悲劇,然而在這個清官墳墓內有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和謎團呢。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病逝於1062年,終年64歲。

1973年包公墓發掘後,被送往北京鑑定的三十幾塊遺骨得以倖存。
包公倖存遺骨如今保存情況如何?
記者實地探訪並採訪了當年的親歷者。
當年包公墓發掘親歷者程如峰迴憶,包公遺骨曾經在自家床底下放了幾年。
34塊倖存遺骨曾在自家床下存放幾年。

儘管歷史充滿遺憾,但也不乏意外的小確幸。裝殮「包公遺骨」的那批木箱的秘密已經掩藏在大龍山之中,但是,當年文物工作者曾從一號包拯夫婦合葬墓中撿出一批骨骼,送往北京的中國社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鑑定,從而保存了包公一部分遺骨。
此後在一部分描述遺骨的資料和書籍中,這部分遺骨被稱有「35塊」。
對此,當年曾經全程參與包公墓發掘的程如峰老人頗為疑惑:「當年我數過,只有34塊。」
程如峰認為:因為歷經變遷,可能有一塊骨頭髮生了斷裂,這才導致數量增多。

1981年8月14日,程如峰在《關於包河公園建設規劃的意見》中第一次提出重建包公墓的建議。
之前,他就已經著手開始收集遺骨。
「既然想重修包公墓,手裡沒有遺骨我不放心。我找吳興漢問那34塊骨頭還在不在。當時他的辦公室已經搬了兩次,吳說他也記不清,得回去找。萬幸的是,當年送檢的遺骨還在。」
於是,這34塊遺骨又從吳興漢之手交給了程如峰。
程如峰就把遺骨放在自己臥室的床下,「放在一個小木頭盒子裡,一放就是幾年。」
程如峰告訴記者,隨著包公墓建成,此後他又將遺骨交還給吳興漢。
最終,這些遺骨分兩部分藏於包公墓和安徽博物院。

兩座包公墓未解之謎
為什麼一個包公有兩座墓,合肥包氏族墓為包公墓,這是有確切史料記載,那麼鞏義市的包公墓是怎麼回事呢?
難道鞏義市包公墓是人們的臆斷嗎?
或者陪葬真宗陵側的包公墓另有他意?
認為鞏義市包公墓是主觀臆斷,似乎不能妄加定論,因為鞏義市包公墓從明嘉靖三十四年開始,清順治以後各時期《鞏縣誌》均有記載,至少經歷五六百年,說明鞏義市包公墓從明代就已存在。
那麼,鞏義市包公墓究竟修建於何時?
裡面埋葬的是什麼?為什麼要修這座墓呢?這是人們至今尚無法解開的謎。
兩座包公墓之謎尚未解開,而合肥包公墓的發現,又給史學家們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
據出土的墓誌銘記載,包公本人是「皇舅」,這是鮮為人知的。
另外,在合肥包公墓墓地中軸線的西南部,有一座較大的封土堆,高約4米,底徑10米,整個外形略大於包拯夫婦墓。
從這個封土堆的地表再往下深挖3米,都是清一色的生土,可知這是一座典型的「疑冢」。
為何設此「疑冢」呢?這也是一個需要我們去解開的謎。

包公究竟埋在哪裡還是個未解之謎,但他會一直活在百姓心中。
圖片源自網絡,圖文無關
作者:頭條號 / 知野史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