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懸崖上的求學路 你還有什麼埋怨呢?

曾洵真| 2016-05-29| 檢舉

走崖壁,爬藤梯,用2個小時,從學校到達「懸崖村」。生活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15個孩子的上下學經歷讓人震驚。媒體與大眾很難想像還有人生活在連安全都保障不了的環境里,然而,涼山「懸崖村」僅僅是中國廣大山區的一個縮影。2009年11月3日,湖北省恩施市白楊坪鄉麂子渡村一位小學教師背著年幼點的學生,年齡大點的則手牽著手、光著腳踏著冰冷的河水一起渡河。該村約300名學生就讀於麂子渡村小學,需要過河上學的學生有幾十個。據了解,當時,當地由於缺乏資金,一直未能修橋。視覺中國

圖為「懸崖村」的孩子在回家路上。攝影:新京報 陳傑

很長時間以來,新疆喀什皮勒村和外界的聯繫渠道就是索道和駱駝。孩子出門上學,先要翻越村口一座陡峭的大山,之後再過一段近200米的索道,然後再騎著駱駝過河,在懸崖和亂石中走2到3天,才能到達縣城的寄宿學校。由於道路不通,導致皮勒村沒電、沒有自來水、沒有通信信號。村民照明、看電視依靠太陽能光伏設備。用水則要去山腳下的河裡挑,打電話只能用村委會惟一的一部衛星電話,電話費是一分鐘一元錢。「新春走基層」活動組報道了皮里村孩子的艱辛上學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1年,政府通過實施"通達工程",讓皮勒村徹底告別不通公路的歷史。

湖南桑植縣張家灣村的余啟運兄妹,每月都要上下攀爬這樣的天梯,艱難行走在家和學校之間的這條唯一通道上。央視報道了余啟運兄妹爬天梯上學的情況,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圖為2013年,余啟運兄妹爬天梯上學。2014年,一條新修的安全便道通到了余啟運的家。視覺中國

貴州畢節半坡小學座落於半山腰,附近耿官村的孩子每天不得不在崎嶇狹窄的山路上跋涉,前往學校。山路一側是懸崖峭壁,一側是萬丈深淵。一些路段的寬度不到0.5米,孩子們只能排成一列趕路。視覺中國

雲南省麗江永勝縣期納鎮小坐落於險峰峽谷中,當地一位女老師這樣形容這地方的險:「我家就在下面,每學期我回一次家都得坐在半路上哭一次。」在太平小學,大部分孩子每周從家裡背柴米自己生火做飯。中村小學共17人,學生全部走讀,中午飯有些學生自己帶冷飯,有些直接就不吃,餓到放學才回家。經過媒體報道後,公益組織為這些孩子提供了免費的午餐。圖為2011年6月14日,半路上喝水的小學生。 攝影:黃興能 視覺中國

2007年,為了上學,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馬吉鄉的孩子們每天背著書包溜索往返怒江兩岸。央視《感動中國》報道以後,第一座愛心橋在這裡正式投入使用。2008年,第二座和第三座愛心橋在這裡建成。視覺中國

陳平村小學陳山分校是廣西藤縣古龍鎮陳平小學的一個教學點,有80名學生。其中有30多名學生的家與學校之間,隔著一座水庫。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烈日暴曬,這30多名孩子都得自己撐著竹筏,渡過約500米的水面去上學。每天兩次來回,就是2公里。如果撇開水庫繞道行走,每趟得多走4公里的山路,每天兩個來回得多走16公里。於是,撐著竹筏上學就成了孩子們的「必修課」。時間久了,也有孩子掉進水中,但「孩子們大多都會游泳,幸虧沒出事。」視覺中國

2009年3月3日,武漢市黃陂區蔡店鄉姚蔡河,學生踩著石頭過河上學。姚蔡河上面一座連通兩岸的小橋於2008年7月2日被洪水衝垮,此後一直無人修復。附近300多名孩子只好趟河去上學。視覺中國

2009年11月3日,湖北省恩施市白楊坪鄉麂子渡村一位小學教師背著年幼點的學生,年齡大點的則手牽著手、光著腳踏著冰冷的河水一起渡河。該村約300名學生就讀於麂子渡村小學,需要過河上學的學生有幾十個。據了解,當時,當地由於缺乏資金,一直未能修橋。視覺中國

烏魯木齊市115小學是附近3個村的學生唯一可以就讀的學校。巴特爾汗的家離學校有6公里的路程,由於巴特爾汗的家在山裡,道路崎嶇校車進不去,每周一,巴特爾汗都得早早起床和同村的姐姐一起翻山越嶺鑽過一條隧道走到有校車的地方去上學。隧道里比外面的溫度低很多,常年黑暗,電筒是小學生們必備的工具。視覺中國

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勇村弄頂屯地處大石山區深處,孩子們需要翻越懸崖,攀爬木梯(當地人稱之為天橋),在崎嶇的山路上走1個多小時才能趕到學校。圖為2012年9月3日,孩子們背著各種生活用品去學校。經媒體報道後,縣裡投入130多萬元修建砂石路,孩子們步行半個小時就可以到學校。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韋富能的家曾住在廣西凌雲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馬鞭山瑤寨,一個位於千米山坳之上的村寨,環境險惡,山寨村民生活極其貧困。過去,韋富能和哥哥、妹妹上學需要沿著懸崖峭壁,翻越兩個山坳,花費近兩個小時才能走到學校。媒體報道後,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馬鞭山瑤寨的幾戶人家都已經搬遷到了山下的馬路邊。右圖為2010年5月15日,韋富能的哥哥韋富喜從懸崖邊的天梯上爬下,準備下山。左圖為2014年4月16日,韋富能(左)和妹妹韋秀妹走在上學的路上。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哈保屯有一處300米長的半山懸崖,這是屯裡10多名小學生上學的必經之路,孩子們以前上學路上得花費半小時。經媒體報道後,當地政府在懸崖處安裝防護欄、築水泥台階、架鐵梯,確保學生安全。右圖為2012年9月5日,孩子們走在上學的路上。左圖為2013年5月28日,孩子們放學後走在回家的路上。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經過媒體的報道和社會的熱切關注,以上驚險的景象大多成了歷史,這與政府重視程度和資金有關。但四川「懸崖村」的情況更極端更複雜,並非錢就能解決問題。昭覺縣委辦公室秘書吉克勁松認為,目前大家迫切需要解決交通問題,其次是整體的發展規劃。圖為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勒爾村,孩子們在放學路上休息。攝影:新京報 陳傑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1026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