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歲的火箭專家梁思禮於四月中在北京去世。
這位老先生是中科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這些頭銜,都極有分量。但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身份:梁啟超的兒子。
梁啟超用愛栽培了九名孩子,個個都是精英,因而被稱為最強老爸。
▲左圖是小時候的梁思禮,右圖是青年時代的梁啟超,父子簡直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梁啟超,上過歷史課的人都知道,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學術大家。
但歷史書上一定沒有告訴你,除了上述各種「家」,梁啟超或許還是近代史上的「最強老爸」!
▲梁啟超和長女梁思順、長子梁思成和次子梁思永
為什麼敢這麼說呢?來看看梁啟超教育出了怎樣的一個精英家庭吧。
梁啟超一共有九個子女,其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個院士,其他的子女也幾乎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號稱「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
長女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
長子梁思成,傑出的建築學家。
次子梁思永,中國近代考古學的開拓者之一。
三子梁思忠,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的軍官,參加過淞滬會戰。25歲不幸早逝。
次女梁思莊,我國圖書館學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
四子梁思達,經濟學家。
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長期從事對外友好聯絡工作。
四女梁思寧,在姐姐梁思懿影響下投身新四軍,從事宣傳工作。
五子梁思禮,著名的火箭控制專家。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於1908年的合影
也許有人要說了,這是因為基因好啊,天生聰明,而且出身名門,起點本來就比普通人高。
但是莫忘了,名門子弟中,也出了許多不成材、不成器,甚至為非作歹的例子。像這樣兄弟姐妹九個人,各自都在不同的領域有所成就,一定與他們接受的家庭教育分不開,與他們的父親分不開。
於是問題來了,梁啟超這位「金牌老爹」是怎樣教育出這一家子精英的呢?
▲1934年,梁思寧、梁思懿、梁思禮、梁思達(左起)在天津「飲冰室」前。
一個「另類老爹」
首先,梁啟超是一位十分異類的父親。在當時是異類,甚至在現在,也稱得上是異類。
直到現在,很多中國父親都很難十分直白地對孩子表達愛。但梁啟超經常會告訴孩子們,自己有多愛他們。他曾在給孩子們信中如此表白:
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不光是口頭上說說,梁啟超確實為子女的成長花費了極大的精力。
長女梁思順同他一起流亡日本,由於找不到適合的學校,便由他親自教授讀書,有時甚至為女兒批改作文到凌晨。經濟狀況稍好之後,為了培養女兒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他還在家裡辟出一座實驗室——如果聽到現在還有人鼓吹女生學不好數理化,梁啟超一定是第一個嗤之以鼻的人。
▲梁啟超抱著子女合影。
九個兒女,各個性格不同,梁啟超要確保他們都能感受到父愛,而且都覺得自己是父親心中特殊的一個。他給大女兒思順取愛稱「大寶貝」「我最愛的孩子」,三女兒思懿被他取了個外號叫「司馬懿」,小兒子思禮的代號則是「老白鼻」(老baby的諧音)。
對長子梁思成,他說:「你們若在教堂行禮,思成的名字便用我的全名,用外國習慣叫作「思成·梁啟超」,表示你以長子資格繼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譽。」
對次女梁思莊,他在信中肉麻地寫道:「小寶貝莊莊: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
……梁公你這麼會撒嬌賣萌,歷史書知道嘛?
人生沒樂趣,要來何用?
如果梁啟超生活在現在,他是絕不會去寫《我的兒子讀哈佛》之類的暢銷書的——因為「讀名校」「升官發財」之類,根本不是他對子女教育的目標。
那梁啟超看重的是什麼呢?在他給子女的家書中,大概能窺見一二:
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
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
梁啟超的子女中,大多學的不是所謂的「熱門專業」,但凡是真心喜歡,且對社會有益,他必定全力支持。梁思成主修建築史,梁啟超深知這個專業找工作不易,但依然全力支持兒子的學業。次子梁思永立志投身考古,他便親自聯繫當時著名的考古學家李濟,自掏腰包,讓梁思永有機會參加實地考古工作。
▲梁啟超家書手稿。
他也會給子女提建議,但絕不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們。本來,他很希望次女梁思莊學生物,但思莊嘗試之後,自覺興趣不大,他便又忙寫信道:「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梁啟超對子女的學業非常關心,卻並不在意一時的考試成績。梁思莊在剛到加拿大時,一次考試在班上只得了第十六名,十分沮喪。梁啟超得知後,立刻寫信說:「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
後來,思莊經過努力,成績一躍成為班上前幾名。梁啟超高興之餘,特意寫信囑咐:「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著急……你們弟兄姐妹個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功課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梁啟超自己曾經走過舊式科舉的道路,且是科舉的成功者(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大概相當於一個小學畢業生參加高考,而且被省重點錄取了,隨意感受下)。但正因如此,他才對科舉應試那一套深惡痛絕。他在《學問之趣味》中說:「我認為,凡人常常活在趣味之中,生活在有價值中,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生命便成為沙漠,要來何用?」通俗地翻譯一下,大概就是:人生要是沒樂趣,和鹹魚又有什麼區別?
他在給梁思成的家書中曾這樣寫:
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之某部門,稍多用點功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
「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越多越壞」
不強求成績,不干涉興趣,但梁啟超也有一件最看重的事情:品行。他曾說:「你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如果說在教育方法上,梁啟超是個「西方式爸爸」的話,在對孩子品行的要求上,他更接近於自己的父輩:傳統的中國士人。
▲青年時代的梁啟超。
梁啟超本人接受的是十分傳統的家庭教育。他的祖父是一名秀才,父親沒有考中功名,一直在家鄉教書,算是受尊敬的讀書人。他的母親也是讀過書的女子,在梁啟超很小的時候,就教他認字、背唐詩。
在讀書上,梁啟超很快顯露出超凡的天賦,「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放到現在絕對是天才少年。但父親依舊待他十分嚴格,不僅要刻苦讀書,課餘還要幫家裡在田間勞作,決不可「做遊手好閒之人」。
所謂嚴父慈母,母親待梁啟超十分慈愛,但在大事上也絕不會縱容。六歲那年,梁啟超因一件小事撒謊,一向「終日含笑」的母親為此盛怒,命令他跪在地上「力鞭十數」,並警告他,如果再說謊,將來只能做盜賊、乞丐。
這段故事,梁啟超一直反覆講給自己的子女聽。他還讓孩子們從小讀《論語》《孟子》,教導他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道理。
即使在梁啟超過世後,梁氏子女依舊牢記著他的這些教導。抗戰期間,梁思成、梁思永全家踏上顛沛流離的流亡之路;長女梁思順在丈夫去世後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生活極為艱辛,但堅決不為日本人做事;三子梁思忠身為軍官,在淞滬會戰的戰場上浴血奮戰;小女兒梁思寧投奔了新四軍。
梁氏兄弟姐妹九人中,有七人都曾經留學海外,而且都是哈佛、哥倫比亞大學這樣的名校。學成後,他們全部選擇了回國。在梁家,「報效祖國」這四個字,從來不是一句說來好聽的空話。
而這,或許正是我們為何如此尊敬梁氏一家的原因。在這個崇拜成功、膜拜金錢的時代,總該有人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精英。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