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5月12日,福建廈門,南普陀寺放生池大清理後一個月再現烏龜扎堆疊羅漢曬太陽。
今年4月初,南普陀寺放生池因魚龜數量太多,加上大批善男信女隨意放生,使池中生物難於生存,已經進行了捕撈清理。
這些被信眾放生的烏龜,將全部捕撈運至水庫,據工作人員介紹至少得捕撈三四千斤。
寺廟打出:"水池已滿,請勿放生"的告示,提請市民不要再向水池內放生。目測水池內烏龜數以百計,在一塊一米見方的木板上,盤踞著數十隻大小烏龜,烏龜們甚至疊起了羅漢,悠閒地曬著太陽。

南普陀寺的歷史沿革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
宋治平間(1064~1067)改今名。北宋時由僧人文翠改建,稱為無盡岩。
元至元間(1264~1294)被廢寺。
明洪武間(1368~1398),僧覺光復建。
明末清初,普照寺毀於兵亂。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復台灣後駐廈門,就普照寺舊址復建殿宇,並增建大悲閣,闢為觀音菩薩道場,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相類比,改稱為「南普陀寺」。聘請臨濟宗三十五世傳人慧日法師為開山第一代祖師。
光緒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具備中等禪寺規模,居廈門島上諸佛寺的首位。
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戰爆發,南普陀寺一度被駐軍占住。時戰火日迫廈門。閩南佛學院遭日機轟炸,寺中住僧和學院師生紛紛避入內地或出國。[7]
1958年,廈門市對佛教寺院進行合併,各寺僧眾集居南普陀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中宗教設施受到嚴重破壞,寺院住僧遭受猛烈衝擊,紛紛離散,另謀生路。
1980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撥亂反正」,全面落實宗教政策,南普陀寺再次發展興盛起來。
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理委員會。
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8]
1988年,妙湛和尚升座,妥善安置十年流散來歸的僧眾,重整禪林法規,主持翻修擴建寺宇,復辦閩南佛學院。
1993年以來,建造了大禪堂、班首察、慈善大樓等建築,以白石築成東西兩山門,1000多米石構圍牆將全寺環抱,形成氣勢宏偉、布局嚴謹的寺院整體。
1994年12月,成立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是為中國大陸佛教寺院創辦的慈善機構之首。[3]
1998年5月27日至6月4日,南普陀寺啟建50年來規模最大的水陸大法會。[9]
2005年,南普陀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07416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