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新稅首日,出境游的中國人都哭著回國了?

就在上午,島嬸怒氣沖沖地舉著手機,給島叔看幾張網傳圖片:看,黃渤在入關的時候被攔下開箱檢查行李!上海浦東機場滿地狼藉,很多遊客把境外購買的化妝品都扔在地上,憤怒地聲稱:「寧願扔了也比繳稅損失小」……

網傳黃渤被中國海關攔下,後證實是幾年前在法國的經歷

滿地的化妝品,「寧願扔了也比繳稅損失小」

「真太過分了,國外購物回國還要被扒一層皮!」朋友圈裡轉發這類圖片的,情緒幾乎一模一樣,原因嘛,都是源於昨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和稅務總局的一紙新規——《2016年跨境稅改新政》。

不過仔細想想也不對勁,海關的稅即使再高,會比貨物的整體價格更高嗎?國人出境購物這麼多年了,馬桶蓋帶過、化妝品帶過、奶粉紙尿褲帶過,沒聽說過為了抗議繳稅,把辛苦買來的外國貨一扔了之的新聞啊。

果不其然,今天下午,浦東機場就闢謠了,圖片里滿地的化妝品,那是海關查獲一旅客行李中大量來自韓國的化妝品,數量太多,只能鋪在地上例行清點。怪不得還分堆,看這數量,應該是專業代購。

所以,浦東機場的這張圖,其實是海關正常執法,打擊逃稅的海外代購。

行郵稅

其實,每天從機場入境的旅客千千萬,攜帶的行李有大有小,有海外正常購物回國的,也有不少專司代購業務的,按規定,這些貨物如超過5000元的,都應該自動報關,入境繳稅。但繳稅明顯不可能訴諸自覺,海關又不可能一一開箱檢驗,所以只能抽檢。這其中就有很多逃稅的空間了。

這類監管空地同樣存在於這幾年迅猛增長的「海淘」產業中。

除 了遊客個人旅遊購物或者人肉海外代購外,「海淘」還有跨境電商 和海外直郵 模式。前者如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網易考拉等等,中文服務,貨品往往是從國內保稅區或自貿區直接發貨;後者一般都是國際大企業,比如亞馬遜、日本雅虎購 物等,需要購物者懂外文,貨物也往往從海外直郵或者通過中轉公司轉運國內。

海外購物的幾種方式

但這些實質上算進口貨物的商品,在繳稅上卻獲得了很大的優惠。

在 4月8日新政之前,這些貨物都是以郵品的方式,被當做「非貿易物品」統一徵收行郵稅的,稅費在50元以下的免徵,商品稅率分10%、20%、30%和 50%四檔,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最常用的比如鞋、包、數碼、母嬰、保健品等,都是按10%的稅率來徵收。這意思是說,如果你買的東西價格低於500元, 你就享受了免稅的優惠。

這是前些年,中國為了鼓勵跨境電商的發展應用的稅收規則。

但隨著這幾年「海淘」業務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大電商如天貓、京東這些廠商紛紛布局「海淘」。如果還是實行「非貿易物品」的行郵稅,那對正規走傳統貿易物品入境的其他貿易廠商來說,就是嚴重的稅負不公 ,一定程度上使實體經濟處於弱勢。

因為一般的進口貿易,同樣的商品除了要徵收關稅外,還要徵收增值稅,有的是13%,有的是17%,可能還要交消費稅。所以一般貿易的稅負遠高於跨境電商。國內生產、國內銷售的大部分商品也有17%的增值稅,而跨境電商只有10%的稅負。

所以,數據顯示,2014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和我國公民海外購物消費規模達幾千億元,而同期我國對所有行李物品、郵遞物品徵收的行郵稅不到10億元,稅收流失嚴重。

這就是4月8日海關稅收新政出台的背景了。

新規定

所以,我們再來看新規,就一目了然了。

這次新規明確說了,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跨境電商 (企業對消費者,即B2C)實施新的稅收政策,也就是說從原來的行郵稅,改徵正常的關稅+增值稅+消費稅 。

當 然,這次調整也留有了一定的過度空間。比如,政策將單次跨境電商交易限值由行郵稅政策中的1000元(港澳台地區為800元)提高至2000元,同時將設 置個人年度交易限值為20000元。在限值以內進口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關稅稅率暫設為0%,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取消免徵稅額,暫按法定應納 稅額的70%徵收。

二是對於海外直郵和個人自用調整行郵稅政策,具體來說,就是將原來的四檔,改為三檔,普遍都漲了稅。比如原先試用10%稅率的物品,提高到了15%,原先適用20%稅率的,提高到了30%。原先30%或50%稅率的物品,有些漲到了60%,有些則下調到了30%。

海關新稅率,這個就很清楚了,可以備著應付島嬸

比如化妝品,以前稅率是50%,新規定將口紅、眼影、睫毛膏等上調至60%,但護膚品如洗面奶、面霜、眼霜、爽膚水等反而下調到了30%。所以,不能籠統地說進口商品全部會漲價,有些稅率是下降的。

對於個人旅遊攜帶的物品,跟以往一樣,以5000為界,低於5000的,走無申報通道,高於5000的,走申報通道,主動納稅。但這個嘛,可能還要麻煩海關工作人員了。

至於文章開始前提到的那些海外代購,一次偷偷帶進大量的免稅物品到國內銷售獲利,說白了,就是「走私」,屬於違法行為,在這點上,我們還是不能情緒用事,將海關正常執法查扣代購同日常的跨境購物消費相混淆。

深問題

最後,盪開一筆,其實任何一種群體的情緒都有現實的理由 。除了稅收知識欠缺、心理盲從和情緒感染之外,中國普遍不透明的稅收政策也是很重要的現實基礎。

相比於已開發國家普遍成熟的、向公民財產直接徵稅的政策,中國的稅收主要以間接稅為主,主要針對商品的流通環節徵稅。

間 接稅具有稅源豐富 (可對一切商品和勞務徵收)、徵收成本低 (社會抵制情緒少)等優點,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步時期的選擇,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些稅都可能平攤在消費者頭上。比如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同時買一 包煙,納稅額卻是相同的,甚至富人因為掌握較多社會資源經常有各種避稅手段,導致富人實際繳稅比窮人還少,這明顯有違稅收的公平原則。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法治水平的提高,財產登記制度應該逐步建立,直接稅的比重會越來越大。但目前來說,中國的間接稅占稅收比例達7成以上,直接稅不足3成。

更為社會詬病的是,中國的徵稅隨意、稅款不透明,納稅人沒有享用到與稅負等價的公共服務。這也使得公眾對中國的稅務缺乏基本信任,從這點意義上看,我們不妨把這次對海關新政的「誤會」同去年底的油價問題結合起來看。

說到底,無論是高稅收還是低稅收,納稅人和國家之間應當存在一種良性的互動,稅收本來就是國家二次分配的一種手段,目的無非就是照顧公平、達成正義 。稅收的透明有利於達成公民和國家間的信任,也有利於公民更好地培養國家意識和歸屬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01383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