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茂,中國烹飪大師,從事廚藝工作30年。30年的堅持,30年的奮鬥,下面一起和紅餐網聆聽王大師的廚藝人生故事吧。
一份工作能做五年,那叫穩定;一份工作能做10年,那叫固定;一份工作能做20年甚至30年,那叫真愛!中國烹飪大師,廣州市家和農莊、茂名市電白家和農莊出品總廚王啟茂,醉迷廚藝30年,演繹了一段「摯愛」的餐飲人生。
中國烹飪大師王啟茂總廚
苦與淚的開始,全能型的轉變
你還記得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嗎?還記得第一天上班的情形嗎?王啟茂大師還記得那年他從家鄉坐著汽車到深圳的情形。一路奔波,一路忐忑。「我還記得當時老家到深圳的路費是7元。」王大師樂呵呵地說。並由此開始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廚藝事業。
「剛開始,我們都是從中廚的小工開始的。那時候跟的師傅都十分嚴厲,一犯錯就被罵得狗血淋頭。」王啟茂大師說道。他至今還記得那次被罵的經歷:當時師傅叫他幫忙打下手跑腿,因為口音的問題他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於是就被暴躁的師傅狠狠地罵了一頓。委屈、不甘的情緒讓他十分難受,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將眼淚和委屈吞進肚子裡,咬咬牙繼續工作。
之後他開始轉崗,但是內心對烹飪還是十分熱愛。當時附近有一家酒樓的滷味和燒臘做得十分出色,這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為了學習和觀摩如何做滷味和燒臘,每天六點我就跑到人家檔口去。」王啟茂大師說,「那個師傅是一位五六十歲的阿伯,他看到我每天都去看,很有毅力很用心,於是就邀請我加入。」就這樣,他成為了燒臘部的一員。之後,他憑藉自己的勤奮好學,不但具備了出色的燒臘技術,還掌握了中廚的烹飪技術,變身為全能型的大廚。
「廚師是一份需要毅力和忍耐力的工作,只要你能堅持下去,這就是值得你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王大師說到。
菜品如人品,做好菜管好人
曾經看過一部關於麻將的電影,劉德華對梁詠琪說:「牌品好,自然人品就好。」同樣地,對於王啟茂大師來說,菜品如人品,只有人品好才能做好菜。這樣的理念被他運用到了管理上,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餐飲人員流失嚴重,招聘難已經成為常態的情況下,他的團隊卻以員工的穩定性著稱。是因為工作的企業福利待遇特別好?
「我們公司的福利待遇算不上是頂尖的吧。但是我們的員工都工作得十分開心。」王啟茂大師說,他們公司每個月和每個季度都會舉行一些員工活動,增加同事之間的溝通交流。對於員工的考核採用了積分制,達到了多少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平時也會組織大家一起打打球,吃吃宵夜,還會到一些老人院進行慰問等,增強大家的團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同時,王啟茂大師還能注重前廳和後廚之間的溝通協調,使得前廳的員工與後廚的員工打成了一片,從而減少了同事之間的摩擦和矛盾。在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現在留人招人都難,老一輩動則罵人的做法已經不行了。現在得講道理,得溝通。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言而有信,答應員工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好心情,好工作,做好菜,管好人,正該如此。
融匯貫通,道道都是創新菜
作為出品總廚,每個月都要出新菜,每個季節都要換掉一批菜,並且要根據食客的反饋隨時調整。出品總廚是一個勞心勞力的工作。
出新菜,首先要有好的食材。對於如何挖掘特色食材做新菜,王大師可是駕輕就熟:「作為一名廚師創新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我們的信息必須保持暢通。」為此,王大師經常會關註一些廚藝節目、烹飪節目,還有就是網絡、雜誌上面的信息。一發現好的食材就會驅車前去,覺得合適就立馬采購。原產地採購除了質量有保證,還可以節省成本。「現在是大眾餐飲時代,大家都是自掏腰包的,我們做的菜要符合大眾的消費水平,那麼節省成本就勢在必行。」
除了找好食材,新食材作為創新菜的靈感,王啟茂大師還將家鄉味融入菜式之中。王大師的家鄉在茂名信宜,當地有很多具有鄉土氣息的食材和菜式,如當地的撈粉皮、豬雜、牛雜等都十分有名。他將家鄉的撈粉做法融入到撈腸粉中,調配獨特的醬汁成為了早茶的熱銷菜式。還有燜豬雜,加入腸粉,煎得金黃與梅菜一起燜,味道濃郁醇厚,也成為的當地食客的摯愛。而由他團隊研發和烹製的其他菜式:如醬油鴿、燒臘排、燒牛排、脆皮BB鴨、脆皮燒腩肉、柴火碌烏鬃鵝等都是食客十分喜愛的菜式。
「雖然現在大家都在號召出新菜,但是我認為所謂的創新菜離不開傳統菜式的底蘊。」王啟茂大師根據自己多年的烹飪經驗,在傳承一系列傳統粵菜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演變出一系列的新菜式。他做的菜,既不失傳統的味道,又能在做法和調味上大膽的創新突破。
現在,王啟茂大師一邊做菜,一邊管理著各地的家和農莊的燒臘部。對於未來,他的計劃還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依然是盡到自己的責任,努力做到最好!(采寫:紅餐網編輯黃壁連)
王啟茂大師部分菜式作品展示:
8頭王子鮑魚
避風塘炒蟹
柴火碌烏鬃鵝
紅燒妙齡鴿
脆皮BB鴨
港式脆皮叉燒
脆皮燒腩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100658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